|

财经

蒋飞:反内卷与市场化改革

来源:经济观察报

媒体

2025-08-07 23:04:01

(原标题:蒋飞:反内卷与市场化改革)

►►►核心观点

新一轮的“反内卷”行动正在紧锣密鼓准备中,市场将这一轮政策看作是“供给侧改革2.0”。这不仅因为内卷的原因之一仍是产能过剩,更是因为政府出面是反内卷能够推动的重要原因。

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之一是产能过剩。在2012年服务业增加值占比首次超过制造业之后,中国经济逐渐迈向消费型社会,居民消费需求从商品逐渐转向服务。但从投资-消费的结构来看,近十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依然较快,造成供给相对过剩,而需求明显不足;商品相对过剩,而服务相对不足。

重点解决的问题是如何退出。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就是规模效应,规模越大成本越低,竞争力越强,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就可以通过降价战胜对手。这也是过去这些企业大力投资扩产增量的根本原因,在自负盈亏主导的经济体里这属于正常的市场行为。那么竞争加剧之后,必然会有大企业吞并小企业,亏损企业退出市场的过程。这种竞争过程必然会通过降价、兼并等市场化手段来实现。

如何让落后企业有序退出市场,是我们“反内卷”的重要工作。这次“反内卷”不仅是又一次的淘汰落后产能,而是一次退出环节的市场化改革;不仅是针对退出这一个环节的市场化改革,也是对“进入-竞争-退出”的所有投融资环节的改革,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让价格成为企业资源配置的依据。


 ►►►正文 


新一轮的“反内卷”行动正在紧锣密鼓准备中,市场将这一轮政策看作是“供给侧改革2.0”。这不仅因为内卷的原因之一仍是产能过剩,更是因为政府出面是反内卷能够推动的重要原因。无论是修订反不正当竞争法,还是重点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都与十年前的供给侧改革有相似之处,当然也有不同,这一轮产能过剩的产业包括光伏、新能源、汽车等行业。

不同的时代,相似的结果。2009年出台的“四万亿”救市政策让地方政府加大了重资产行业的投资,由于缺乏良好的市场机制调控,造成了普遍的钢铁、煤炭、有色冶炼等原材料冶炼和加工行业的产能过剩,这是上一次供给侧改革出台的背景。但市场自主调控机制还在完善中,十年之后新一轮的产能过剩出现,伴随着房地产和债务周期深度调整,以及国内需求向服务业的转型升级,投资和消费存在失衡现象,这是这一次反内卷的背景。

部分产业出现了新的产能过剩,或归因于部分市场机制的失灵,所以这轮政策是市场化改革进程中的重要一环。中国一直在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之中,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到2035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前就是在推动改革。而市场化改革成功的标志之一,就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如果这样,市场就可以减少产能过剩和内卷现象的出现。

一、市场与政府的关系

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而且明确指出“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

以光伏产业为例,早在2013年7月15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就已经明确指出“我国光伏产业存在产能严重过剩、市场无序竞争”。有关数据显示,2014年时全球多晶硅产量达到30.7万吨,硅片产量50GW,电池片产量55.9GW,组件产量50GW,中国分别占据总额的43%、76%、59%和70%。但仍有不少地方政府在大力发展光伏,新疆2012年3月份印发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指出“将新疆建成我国21世纪的‘光伏产业基地’”;内蒙古2014年8月印发的《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出“集中建设自治区明确的重点光伏产业园区”;四川省2014年2月印发的《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四川省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指出“将光伏产业列为四川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到2024年新疆昌吉州多晶硅产能达到47万吨,再加上乌鲁木齐和石河子,预计也在70-80万吨之间;到2024年内蒙古多晶硅产能达到87.8万吨以上,比2014年规划的2024年目标多了七倍;四川省政府官网显示多晶硅产能达到全国的20%,由此计算大概也在40万吨左右。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多晶硅产量182万吨,占全球总产量的93%。据四川日报的报道,“争先恐后的扩张,带来行业产能的严重过剩。2024年,全年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价格跌幅分别达39%、50%、40%和29%”。

除了新疆、内蒙古和四川外,还有其他省份也均积极吸引光伏企业投资办厂,这些地方政府在支持政策上也基本相似,在土地补贴、基金入股、税收返还等方面影响企业的投资决策。甚至很多光伏组件企业由地方国资企业入股,从民营企业转变为地方国有企业,受地方政府直接控制。

2013年的《国务院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还提出“发挥市场机制在推动光伏产业结构调整、优胜劣汰、优化布局以及开发利用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对不同光伏企业实行区别对待,重点支持技术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的骨干优势企业发展,淘汰劣质企业”。最后,部分骨干企业产能过剩问题严峻,市场机制趋于失灵。

因此为解决这一问题,这一次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提出要“统一政府行为尺度”,就是对“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做进一步的探索和改革。

二、退出的市场化改革

社会有“反内卷”呼声,因为大面积的内卷让企业赚不到钱,职工薪酬也受到影响,劳动时间拉长。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依赖市场经济规律。

首先,需要确定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产能过剩。在2012年服务业增加值占比首次超过制造业之后,中国经济逐渐迈入消费型社会,居民消费需求从商品逐渐转向服务。但从投资-消费的结构来看,近十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依然较快,造成供给相对过剩,而需求明显不足;商品相对过剩,而服务相对不足。

其次,重点解决的问题是如何退出。规模效应是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之一,规模越大成本越低,竞争力越强,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就可以通过成本优势战胜对手,在自负盈亏主导的经济体里这属于正常的市场行为。那么竞争加剧之后,必然会有大企业吞并小企业,亏损企业退出市场的过程。这种竞争过程必然会通过降价、兼并等市场化手段来实现。

比如光伏企业A的多晶硅生产成本是2.7万元/吨,B是3.9万元/吨,C是3.5万元/吨,三家产能基本占到80%,剩余企业的成本高于前三家,全行业平均生产成本大约是3.5万元/吨。由于光伏行业已经进入成熟期,市场从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假设市场需求决定的多晶硅价格正好是3.5万元/吨,如果这些需求由企业A和C就能满足,那么B和其他企业将面临选择。

无论B是民营企业还是国有企业,都可以选择退出市场或者追加投资降低成本,但追加投资会面临未来更大的供过于求风险,亏损会加大。理性的企业主可能会在此时选择退出,因为金融机构已不愿意对其提供信贷支持。但实际情况是2025年仍有几十万吨的多晶硅新项目在投资建设。

如果市场需求继续萎缩,3.5万元/吨的价格已经让A和C企业的库存高企,此时A企业是否可以降价?因为此时已经跌破全行业平均生产成本。假设市场需求方给出的报价是3万元,A企业正好可以满足并且还有盈利,但C企业已经严重亏损,A企业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垄断市场吗?如果A企业在降价的过程中,C企业仍在亏损生产,最终导致市场价格降至2.5万元,全行业均在亏损。这是A在内卷还是C在内卷呢?A企业凭借着其产能雄厚或技术领先带来的低成本优势,通过降价抢占市场这是市场行为。如果不允许降价抢占市场,未来还会有哪些企业愿意投资建设?而C企业由于机制原因不能退出市场,只能继续生产,这才是市场机制的缺失。因为C不生产,供给的减少会让市场价格回升至3万元,A企业有盈利。如果A企业和C企业联合挺价,把价格定在3.5万元/吨,而市场需求量只有3万元对应的规模,那么A和C均减产并且亏损可能扩大,关键是C更难以退出市场。

如果市场机制是高效的,价格是灵敏的,企业对价格的反应也会是理性的。在市场价格从高位下降至3.9万元/吨,再到3.5万元/吨,乃至3万元/吨的过程中,高成本的企业会逐渐退出市场,由于产能的动态退出,最终的市场价格会稳定在中间某个位置,而不会让所有企业都亏损。这就是工信部在7月18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里提到的“以市场化思维、法治化理念加强行业治理、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的主要逻辑。降价是市场行为,退出也是市场行为,通过退出可以减缓降价,不让退出反而会造成内卷严重,问题出现在退出上,而不是降价上。这种现象不仅仅出现在光伏行业,在众多产能过剩的行业都较普遍。

最后,如何让B、C和其他企业有序地退出市场,才是我们“反内卷”的核心。这次“反内卷”不是又一次的淘汰落后产能,而是一次退出的市场化改革;不仅是针对退出这一个环节的市场化改革,也是对“进入-竞争-退出”的所有投融资环节的改革,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让价格成为企业资源配置的依据。



风险提示


国内宏观经济政策不及预期;“反内卷”政策落地低于预期;落后产能出清进度低于预期;数据提取不及时;模型假设较现实条件更严格;模型本身与真实世界存在偏差的风险。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8-07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