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证券时报
媒体
2025-08-07 03:06:20
(原标题:数读3.2万亿北部海洋经济圈 蓝色引擎激活发展新动能)
数据来源:自然资源部北海发展研究中心
数据来源:2024年山东省海洋经济统计公报
数据来源: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唐山市政府网
在海洋强国战略的引领下,我国三大海洋经济圈基于不同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已形成差异化发展格局。2024年,北海区在发展海洋经济道路上携手并进,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本期《数说海洋经济》关注北部海洋经济圈,解读北海区三省一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背后的亮点。
北海区:海洋生产总值稳步扩大
2024年,北部海洋经济圈迎来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年。以山东、辽宁、河北三省及天津市为核心的北海区,展现出强大的发展韧性与活力。2024年北海区海洋生产总值为31898.8亿元,名义增长率5.9%,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6.2%,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30.3%。
分产业来看,北海区海洋产业中,海洋旅游业占主导地位,产业增加值占北海区15个海洋产业的30.8%,其次为海洋化工业(占比16.8%)和海洋交通运输业(占比15.9%)。
从同比增速来看,海洋船舶工业增速最快,同比增长28.5%;海洋矿业同比增速次之,增长21.5%。北海区海洋产业中,增加值占全国比重50%以上的有5个,分别为海洋水产品加工业、海洋油气业、海洋矿业、海洋盐业和海洋化工业。
山东: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8万亿
作为我国海洋大省,山东省持续发挥着北部海洋经济圈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2024年山东省海洋生产总值18011.8亿元,居全国第二位,比上年增长6.1%,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18.3%。海洋经济对全省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率达23.9%,已成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
近年来,山东省海洋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提质增效步伐加快。2024年全省15个主要海洋产业实现增加值8068.6亿元,连续5年居全国首位。其中,海洋渔业、海洋水产品加工业、海洋矿业、海洋盐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电力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增加值位居全国第一。海洋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化工业、海洋渔业4个千亿级支柱产业共实现增加值6249.3亿元,同比增长6.7%,对全省海洋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8%。
山东省各海洋产业中,海洋矿业增加值增幅最高,2024年同比增长21.5%。在国际金价屡创新高的背景下,沿海金矿企业效益提升,山东黄金在2024年年报中表示,山东省是我国金矿储量最多的省份,其胶东地区是世界第三大黄金富集区。
除传统行业之外,山东省在科技创新方面也取得了丰硕成果。目前,青岛、烟台、威海和日照等城市已形成多个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初步构建起包括海洋创新药物、海洋生物医用材料、海洋生物酶制剂、海洋化妆品等在内的产业体系,聚集了80%以上的海洋药物研究资源和力量,海洋生物医药研发能力位居全国前列,产业规模占全国50%以上,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增加值连续3年排名全国第一。
2025年以来,山东省的“海洋成绩单”还在持续创造佳绩:全球首艘15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交付运营;“琅琊”海洋大模型实现温度、盐度等海洋要素高精度预报;1~5月,全省201个海洋强省建设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70.8亿元。
河北:港口货物吞吐量超过14亿吨
环抱京津、毗邻渤海,河北省地处环渤海区域核心地带,区位优势独特,拥有487公里海岸线,有秦皇岛、唐山、沧州三个沿海城市,海运条件得天独厚。
近年来,河北省深植“蓝色信念”,大力发展沿海经济,加快建设陆海联动、产城融合的临港产业强省。按照规划,到2027年,河北省沿海地区生产总值将突破2万亿元,沿海经济崛起带成为环渤海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
港口是海洋经济的战略支点。河北省内的唐山港、黄骅港、秦皇岛港串联起世界一流港口群。2024年河北全省港口货物吞吐量首次超过14亿吨,位居全国前列。全省港口通过能力达11.98亿吨/492万标箱,居全国第四位。唐山港全年完成货物吞吐量8.62亿吨,比上年增长2.37%,总量稳居全球第二。黄骅港全年完成货物吞吐量3.55亿吨,同比增长7.35%,其中煤炭下水量完成2.14亿吨,连续六年居“北煤南运”港口首位。
2025年4月,巨型货轮“合信”从黄骅港出发,16天到达美国洛杉矶港,成为目前中国北方地区到美国西海岸最快海上通道。目前,黄骅港开通了到达广州、泉州、厦门等地的内贸航线,至日本、印度、巴基斯坦、美国西海岸等5条外贸航线,集装箱内外贸航线达到19条,有效带动雄安新区和冀中南地区外贸出口。
河北省沿海港口已成为国家能源和原材料等大宗物资运输的重要枢纽、京津冀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河北融入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依托。2025年,河北省将进一步提速港口项目建设,实施21个港口建设项目,年内计划投资85亿元,建成液体化工、燃料油和通用泊位5个,泊位总数达到278个,通过能力达到12.04亿吨、518.6万标箱。
辽宁:重点发力海洋清洁能源
辽宁省依托其漫长的海岸线和雄厚的工业基础,2024年沿海经济带发展势头良好,海洋旅游业增加值占比38%,海洋化工业和海洋渔业增加值分别占比17.1%和16.6%。
2024年,辽宁省多项文旅经济指标创历史新高,全省接待游客65219.7万人次、旅游收入6325.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8.1%、25.9%,提前一年完成“旅游总收入倍增、游客接待人次增长2倍”的三年行动目标。全省构建“海洋—海岛一海岸”多元立体开发的旅游新格局。大连长山群岛获评全国首个群岛型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在新兴产业培育方面,辽宁省近年来重点发展海洋清洁能源。2024年,辽宁省清洁能源装机和发电量占比双破50%,提前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其中,风电、光伏总装机达到2969万千瓦,较2020年翻一番。当前,在全球能源转型浪潮下,辽宁省已勘测海上风能资源经济技术可开发量超5000万千瓦,形成渤海湾和北黄海两个超500万千瓦规模的大型海上风电基地和产值超千亿级的装备制造集群,加速能源经济绿色转型。
未来,辽宁省将有序开发实施131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着力形成渤海湾和北黄海两个超500万千瓦规模大型海上风电基地和产值超千亿级的装备制造集群。
天津:油气产业和邮轮经济格外亮眼
天津市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陆海交汇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向海门户,城市脉搏始终与海洋的潮汐同频共振。天津海岸线近六成是港口和工业岸线,海域资源丰富,已探明石油储量超过2亿吨,天然气储量638亿立方米,海盐年产量150多万吨。近年来,天津市在国家海洋强国战略与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的双重驱动下,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按下“快进键”。
北海区海洋经济运行情况显示,天津市2024年海洋油气业实现增加值1280.3亿元,占全市海洋产业增加值的41.7%,占比最高;其次是海洋旅游业,增加值占比25.1%,海洋化工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增加值分别占比17.2%和12.5%。
天津市海洋油气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不断得到提升。2024年6月,由我国自主研发的首个海洋油气完井工具智慧工厂在天津投产;2024年11月,我国首个海洋油气装备制造“智能工厂”——中国海油旗下海油工程天津智能制造基地全面投产。
在天津海洋经济的发展版图中,不仅有令人叹为观止的“钢铁巨物”,也有市民百姓“小而美”的亲海体验。近年来,邮轮经济正成为天津高水平对外开放、高质量发展的亮眼名片。在2024年5月至2025年5月我国实施外国旅游团乘坐邮轮入境免签政策期间,天津口岸出入境邮轮近200艘次,同比增长67%,出入境邮轮旅客数量超35万人次,同比增长93%,包含外籍旅客1.1万余人次,同比增长37.5%。
证券之星港美股
2025-08-07
证券时报网
2025-08-07
证券时报网
2025-08-07
格隆汇
2025-08-07
格隆汇
2025-08-07
格隆汇
2025-08-07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8-06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8-06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