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票

30万人奔赴的“穿越饭局”:成都凭什么接住这场文化实验?

来源:中访网

2025-07-24 10:18:00

(原标题:30万人奔赴的“穿越饭局”:成都凭什么接住这场文化实验?)



来源|天府观察使(中访网旗下品牌)

暮色中的东郊记忆,工业风的红砖厂房与古典宫灯相映成趣。穿过镶嵌着青铜纹样的大门,身着汉服的侍者执灯引路,《凤求凰》的琴音从转角处流淌而出——这不是古装剧的片场,而是蜀宴赋的日常。这场集餐饮、演艺、文化于一体的沉浸式体验,用两年时间成为成都文旅新地标,更悄然改写着人们对“吃饭”的定义。



01

从机械图纸到文化菜单

60岁的杨孜习惯随身携带一个笔记本,上面既有精密的舞台灯光参数,也有唐代乐舞的走位草图。这位机械工程师出身的创业者,办公室里还摆着早年设计的齿轮模型,与墙上蜀宴赋的演出海报形成奇妙对话。“做机械讲究公差配合,做文化餐秀也一样,食材、演出、服务的误差不能超过5%。”他的比喻里,藏着跨界创业的密码。

2019年,当杨孜提出要在成都做“全景沉浸式礼乐餐秀”时,身边不少人觉得这是“老年人的浪漫冒险”。彼时餐饮业正陷入同质化困局,网红店各领风骚三五月,谁也不敢轻易触碰“餐饮+演艺”这种重资产模式。但杨孜在考察了12座城市后,反而坚定了想法:“黑灯工厂能生产商品,却生产不出人与人围坐时的温度。”

这个念头源于一次偶然。在参观三星堆博物馆时,他看到游客对着青铜神树拍照,却对旁边展柜里的古蜀饮食器皿兴致寥寥。“食物是最鲜活的文化载体,可我们总把它当成简单的热量来源。”于是,他带着团队翻阅《蜀语》《成都通览》,从“尚滋味,好辛香”的记载里,找到了连接古今的线索。

最初的试错堪称“惨烈”。2021年试营业时,7个节目中竟有5个被观众评价“像看教学片”。杨孜带着团队在演出结束后拦住观众追问,把意见写满了3个笔记本。他们发现,年轻人反感“硬灌输”,更喜欢“轻触碰”——比如把《凤求凰》改编成双人舞时,保留司马相如抚琴的经典场景,却用现代灯光在墙面投射出文君井的倒影,让爱情故事在光影中自然流淌。

如今近20个节目构成的“六朝盛宴”,每个细节都凝结着工科思维的严谨。汉代《踏鼓优》的鼓点节奏严格对应出土文物的纹饰间距,唐代《丝路魅影》的服饰配色取自蜀锦残片的色谱分析,就连服务员的托盘角度,都经过37次调试才确定最佳观赏高度。这种“机械精度+文化温度”的组合,成了蜀宴赋最独特的基因。



02

成都的土壤:包容力成就创新试验

在蜀宴赋的观众留言簿上,有一行法语格外醒目:“这里的麻婆豆腐会讲故事”。开业至今,30万客流中,60%来自省外,海外游客最高时占比达30%,不少外国人专门穿汉服来赴这场“千年之约”。杨孜说,这不是蜀宴赋有多厉害,而是成都本身就有“让文化自然生长”的魔力。

选择成都,是杨孜用数据算出来的答案。他的团队曾做过一份城市评分表,从文化浓度、夜间经济活跃度、国际航班数量等12个维度打分,成都在“文化包容度”一项拿到满分。“在别的城市,穿汉服逛商场可能被围观,在成都,春熙路上随时能看到汉服与潮牌并肩而行。”这种日常化的文化自信,让“沉浸式体验”少了违和感。

东郊记忆的选址同样暗藏玄机。这片由红光电子管厂改造的文创园区,本身就是“工业遗产+文化消费”的成功样本。当《丝路魅影》的舞者穿过斑驳的厂房立柱,现代灯光在红砖墙上投射出古蜀栈道的影像,这种时空折叠的眩晕感,恰是成都“新与旧”共生的最佳诠释。“老厂房的钢筋骨架里,刚好能装下千年的故事。”杨孜笑称。

城市的消费活力更给了这场实验底气。成都餐饮收入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202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9000亿元,其中文旅消费占比持续攀升。在这里,消费者愿意为“体验”买单——蜀宴赋人均消费近400元,却常常一座难求,周末的场次需要提前两周预订。“成都人懂生活,更懂什么是‘值得’。”杨孜记得,有位本地食客连续三个月来打卡,只为看全不同季节的节目,这种对文化的热情,在其他城市并不常见。

政府的“无形之手”也至关重要。成都近年来推出的文商旅融合政策,从演出审批“一站式服务”到夜间经济配套支持,为这类创新业态提供了缓冲带。蜀宴赋的灯光升级项目,就通过“文创补贴”获得了资金支持,让原本需要半年的改造周期缩短到两个月。“不是政府要我们做什么,而是我们想做的,刚好与城市发展方向同频。”

03

从餐桌到城市的可能性

在蜀宴赋的后厨,有张特殊的时间表:菜品出锅时间必须与舞台灯光变化同步。比如宋代《御宴簪花》上演时,松鼠鳜鱼要在“簪花”动作完成的3秒内端上桌,确保食客抬头能看到舞者衣袖翻飞,低头能闻到糖醋香气。这种“多感官协同”的设计,正在重新定义餐饮的边界。

杨孜把这种探索称为“三维消费”:一维是食物本身的味道,二维是演出带来的视觉冲击,三维是文化引发的情感共鸣。“就像成都的盖碗茶,茶是基础,盖碗是形式,而‘慢品’的生活态度才是内核。”他透露,正在筹备的3.0版本,计划引入AR技术,让食客通过手机镜头看到“虚拟食客”与历史人物对饮,让互动从“观看”走向“参与”。

这种融合的思路,正在成都遍地开花。从武侯祠的“三国夜宴”到杜甫草堂的“诗意下午茶”,从金沙遗址的“古蜀味道”到锦江夜游的“船宴”,越来越多的文化场景正打破传统边界。数据显示,2024年成都文商旅融合项目带动消费超800亿元,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杨孜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张成都地图,上面用红笔圈出了十几个点。“这些都是未来可能的合作方,博物馆、剧院、甚至火锅店。”他畅想,或许有一天,食客在蜀宴赋看完《薛涛》舞,能拿着演出票去望江楼换一杯同款花茶;又或者,吃完川菜,能直接穿越到隔壁剧场看一场川剧变脸。这种“无缝衔接”的文化体验,正是城市融合发展的终极形态。

夜幕降临时,蜀宴赋的掌灯仪式准时开始。数百盏宫灯次第亮起,照亮食客们的笑脸,也照亮了成都的文化夜空。这场始于餐桌的实验,早已超越了餐饮本身——它像一面镜子,照见一座城市如何用创新激活传统,又如何用包容成就未来。正如杨孜所说:“最好的文化表达,从来都不是高高在上的展示,而是像火锅一样,把不同的食材融在一起,熬出独有的味道。”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25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25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