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票

恒坤新材科创板IPO即将上会!自产光刻材料毛利率下滑

来源:格隆汇

2025-07-22 18:00:07

(原标题:恒坤新材科创板IPO即将上会!自产光刻材料毛利率下滑)

近期,科创板又将迎来一家公司上会。

格隆汇获悉,上交所将于7月25日召开2025年第26次上市委审议会议,审议厦门恒坤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恒坤新材”)的科创板首发事项;保荐机构为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恒坤新材专注于光刻材料与前驱体材料领域,其所处的赛道国产替代空间较大。但是公司自产产品在近几年面临降价的压力,毛利率持续下滑。

01

主营业务经历多次转型,目前专注于光刻材料领域,深创投押注

恒坤新材总部位于福建厦门,其前身恒坤有限由恒坤工贸、陈江福于2004年12月共同出资设立。

2005年4月,恒坤工贸将其持有的恒坤有限95%的股权转让给了易荣坤,易荣坤由此成为公司的实控人。值得注意的是,创始股东陈江福是易荣坤配偶的弟弟。

恒坤新材曾于2015年5月在股转系统挂牌,2021年5月摘牌。

公司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共经历了12轮增资,吸引了不少知名投资机构的参与,包括深创投、漳州高新、淄博金控等国资股东。

2022年12月6日,公司完成最后一轮增资,其投前估值不高于45亿元。

目前,易荣坤通过直接及间接的方式,合计控制的公司股份表决权比例为40.87%。

易荣坤今年54岁,本科学历。曾任恒坤工贸执行董事兼总经理;2004年至今历任恒坤有限总经理、监事;目前任恒坤新材总经理。

恒坤新材目前主要从事光刻材料和前驱体材料等产品的研产销。

不过,恒坤新材一开始的业务并非做光刻材料。在设立之初,公司主要生产光电膜器件及视窗镜片产品。

自2014年起,公司开始筹划业务转型;2017年,恒坤新材通过引进进口的光刻材料与前驱体材料,实现常态化供应,主要是从韩国公司SKMP引进。

此后,恒坤新材又逐步转向自产,2020年,其自产的光刻材料与前驱体材料实现销售,并在2022年实现自产产品销售收入突破亿元大关,而与SKMP之间的部分产品合作逐渐终止。

在自产光刻材料方面,恒坤新材的产品主要包括SOC、BARC、KrF光刻胶、i-Line光刻胶等,在前驱体材料方面,公司的产品包括TEOS等。

来源:招股书

2022年至2024年,恒坤新材自产产品的销售收入分别为1.24亿元、1.91亿元以及3.44亿元,复合增长率为66.89%,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38.94%、52.72%和63.77%,收入规模和占比逐年上升。其中,自产光刻材料在2024年的收入中已经超过了一半。

相应地,报告期内引进产品的占比由61.06%下降至36.23%。

公司业务构成,来源:招股书

02

自产光刻材料的毛利率持续下滑,2023年净利润下降

在国产替代的浪潮中,恒坤新材的营收有所增长。

2022年、2023年及2024年(报告期),恒坤新材的营业收入分别为3.22亿元、3.68亿元和5.48亿元。

同期,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01亿元、8984.93万元、9691.92万元。

2025年1-6月,公司营业收入为2.94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3.74%,而归母净利润为4158.45万元,同比减少5.71%。

公司主要财务数据,来源招股书

值得注意的是,恒坤新材2023年的收入有所增长,但是净利润却出现下滑。主要原因在于,公司自产产品的毛利率比引进产品的毛利率要低,2023年引进产品的收入下降,导致整体毛利率大幅降低,进而影响了净利润。

从毛利率的趋势来看,报告期内,公司自产产品的毛利率分别为33.52%、30.29%、28.97%,呈下降趋势,主要是因为产品结构变化及与客户协商降价。

公司主营业务毛利率变动情况,来源:招股书

恒坤新材以直销模式为主,主要客户包括多家中国境内领先的12英寸集成电路晶圆厂。报告期内,公司来自前五大客户的收入占比超过了97%,客户集中度较高。其中,向第一大客户的销售占比超64.07%,对其存在较大依赖。

作为一家半导体产业链的生产制造公司,恒坤新材的资产较重。2024年年末,公司固定资产和在建工程账面价值为11.17亿元,占资产总额比重高达42.22%。公司本次募资,还将投入13.52亿元用于场地建设和设备购置。预计未来折旧将对公司的业绩产生较大的影响。

03

国产替代率不足10%,主要面临日本和美国巨头的竞争

国产替代一直是半导体产业链的关键逻辑,恒坤新材所处的光刻材料领域国产替代率也极低。

在集成电路产业链当中,关键材料处于整个产业链上游环节,具有产业规模大、细分行业多、技术门槛高、研发投入大、研发周期长等特点。

集成电路关键材料可以分为前道工艺晶圆制造材料和后道工艺封装材料。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统计及预测,境内集成电路关键材料市场规模总体从2019年664.7亿元增长到2023年1139.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4.4%,预计2028年市场规模为2589.6亿元。

其中,预计前道工艺对应制造材料增长幅度将高于后道工艺封测材料增长幅度。

境内2019-2028年集成电路关键材料行业市场规模分析,来源:招股书

制造材料中,硅片、光刻材料、掩模板、电子特气等占比较高。以2023年为例,硅片市场在晶圆制造材料市场中占比为33.1%,位列第1位;光刻材料占比为15.3%,位列第2;前驱体材料占比为6.8%,位列第5。

同时,各大类材料又包括几十种甚至上百种具体产品,细分子行业多达上百个。

来源:招股书

现阶段,境内光刻材料与前驱体材料仍然由海外厂商主导,急需国产替代。以公司自产光刻材料为例,在12英寸集成电路领域,i-Line光刻胶、SOC国产化率10%左右,BARC、KrF光刻胶国产化率1-2%左右,ArF光刻胶国产化率不足1%

恒坤新材是境内少数实现光刻材料与前驱体材料量产供货企业之一,2023年度,公司SOC与BARC销售规模均已排名境内市场国产厂商第一位。

公司主要面临日产化学、信越化学、美国杜邦、德国默克、日本合成橡胶、东京应化等境外厂商的竞争。

此外,集成电路行业具有技术呈周期性发展和市场呈周期性波动的特点,公司主营业务处于集成电路产业链前端的材料行业,其业务发展也会受到集成电路行业周期性波动的影响。

恒坤新材此次上市,计划募资10.07亿元,募投项目拟新建约500吨KrF/ArF光刻胶等光刻材料、760吨TEOS等前驱体材料产能。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主要产品的产能利用率均不高。2024年,恒坤新材前驱体材料(TEOS)的产能利用率为46.47%,光刻材料中BARC、KrF光刻胶和i-Line光刻胶的产能利用率也都不足50%。事实上,监管层也曾让公司结合产能利用率的情况,说明募投项目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是否存在新增产能无法消化的风险等问题。

总体而言,恒坤新材所处的光刻材料材料等赛道未来将受益于国产替代的进程,但是公司仍面临一定的挑战,其自产产品在近几年面临降价的压力,毛利率持续下滑。未来,公司能否拓宽产品线,提升自研产品的竞争力,让我们拭目以待。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22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22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