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没有参照物?国资科创企业资产评估酿变

来源:经济观察报

媒体

2025-07-19 17:15:34

(原标题:没有参照物?国资科创企业资产评估酿变)

经济观察报记者 王雅洁


当评估师说出那句“没有市场参照物”时,一家国资科创企业的项目负责人金照国突然意识到,技术爆炸的速度已远超评估体系的迭代能力。

2025年3月,金照国所在的企业拟启动新一轮战略融资。

当时,国务院国资委(下称“国资委”)新规《关于优化中央企业资产评估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国资发产权规〔2024〕8号)刚落地1年3个月。这份文件首次明确:对原创性技术、“卡脖子”核心技术的投资,可采用估值替代传统评估。

实际操作中,博弈才真正开始。

以金照国所在企业的某项深海探测专利技术为例,评估机构建议采用收益法估值。但是,该项技术尚未产业化,未来收益预测全凭假设。

金照国所在的科创团队坚持认为,这项技术5年内市场渗透率能超30%。但是,评估师给出不同意见,认为15%才更稳妥。

一家能源央企科创子企业也遇到了数据资产评估的难题。

当上述能源企业团队提交出自以为“严谨”的数据资产清单时,相关评估团队却面露难色:“这些资产没有交易市场参照。”

一系列的实操问题,促使国资科创企业越来越关注政策红利,试图从新政中寻找一条出路。

比如尝试使用新政中的“快速通道”——对确有评估难度的资产,可通过挂牌交易定价。但当企业联系产权交易所时,却被告知:“没有评估报告不能挂牌。”

这似乎陷入一种死循环:传统评估做不了,新通道又需评估前置。

政策红利与实操壁垒的拉锯战,正在国资科创领域上演。

瓶颈之中,经济观察报从国资委获悉,国资委正在完善资产评估管理制度,且着手修订资产评估管理相关制度,拟对科创投资领域资产评估和估值管理作出针对性规定。


第一道坎


技术专利估值成为金照国团队面临的第一道坎。

他所在科创企业拥有一项深海探测专利技术,评估机构曾建议其采用收益法估值。

为期两周的拉锯战由此开启。

拉锯的核心聚焦在市场渗透率上,由于该项技术尚未产业化,未来收益预测全凭假设。

评估机构坚持要求对某项深海探测专利采用收益法估值。技术团队向经济观察报展示的一份产业化报告中预测:5年内该技术在海上油田渗透率可达30%,衍生市场收入约18亿元。

但评估师指着国际同类技术商业化案例反驳道:“全球尚无成功先例,15%渗透率更合理。”

这一刀直接砍掉预期收益7.4亿元。

国资委颁布的新规允许对“卡脖子”技术采用估值替代传统评估。但当政策撞上现实,金照国团队拥有的深海探测专利成了首批“试验品”。

在博弈过程中,评估机构翻出国际对标案例:美国一家公司同类技术因成本过高,商业化3年后破产;挪威技术巨头的深海传输系统实际渗透率仅11%。

评估师指着报告结论,坚持不退让,认为实验室成功不等于市场买单,除非证明大规模应用的经济性,否则金照国难以说服评估师。

金照国所在的团队首先从技术听证攻防入手,调取海洋试验的187GB运行数据,证明单台设备运维成本比国际方案低40%。

评估方立刻质疑,试验仅3台设备,放大到300台又会如何?他们要求补充供应链稳定性验证。

转折点出现在一周后。

德勤亚太区合伙人金科在成都金融科技峰会的发言点醒双方:“传统收益法忽略技术迭代率——比如量子传感18个月革新一代,5年预测可能全盘失效。”

经过一番激烈博弈,最终方案采纳了区间估值法,下限按15%渗透率(5.1亿元),上限按30%(7.4亿元),2.3亿元差额列为附注或有资产。

在动态参数校准上,引入“技术衰减系数”,每半年根据同业专利更新率调整价值(可参考中石油物探数据12%衰减率模型)。

在对赌条款上,若3年内渗透率达25%,战略投资者需补足估值差额。


数据资产的价值“黑洞”


“98万元?”2025年4月,一家央企地质勘探公司的技术总监陈岩盯着评估报告上的数据资产估值,敲击桌面:“这些数据是我们20个工程师翻山越岭采集的,光清洗就花了两年。”

在他身后,是存储着800TB地质探测数据的服务器群——这些涵盖大量勘探项目的核心资产,在评估机构的成本法核算下,仅被折算为硬盘购置费。

此时,距国务院国资委《关于优化中央企业资产评估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国资发产权规〔2024〕8号)颁布已过去1年多时间。新规明确数据资产可“分层估值”,但实操中仍卡在“无市场参照物”的死结上。

陈岩对经济观察报表示,当时觉得自己陷入了800TB数据的“估值困局”中。

他翻开清单,一项项展示地质探测实时数据池:4500米深地岩层扫描数据,覆盖多个盆地;设备运行状态库:127台勘探设备10亿小时工况记录;技术失效案例库:368次勘探事故的毫秒级故障溯源等。

在陈岩看来,这些资产没有交易案例,收益法需要假设应用场景。

但是评估师没有被他当时的说法说服。按传统成本法,仅能计算硬件成本:服务器采购费62万+运维费36万=98万元。

陈岩所在的技术团队一时间意难平。陈岩调出一份邮件,向评估团队展示,2024年,一家国际企业欲以千万元价格购买技术失效库用于人工智能训练,因涉密被拒。但在缺乏公开交易凭证下,该报价无法成为估值依据。

陈岩所在团队正在寻找新的破解途径。


政策欲破冰


除了金照国、陈岩遇到的瓶颈,一些科创企业还面临着其他多重挑战。

金照国表示,目前,在国资科创企业中,普遍缺乏完善的评估方法体系,科创企业价值评估方法体系建设也不完善,目前通常从传统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出发,选取适用性较高的方法进行评估,存在使用局限性,提高了估值结果的风险。

从操作流程上看,国资创投的操作流程较为复杂,导致投资及退出决策效率较低。例如,仅评估程序就需要2至3个月的时间,投资企业往往不愿意等待如此长的时间。

陈岩则聚焦在监管与市场适配性问题上,他认为,科创领域的投资具有投资阶段早、周期长、风险高等特点,传统的国有资产评估程序与科创企业融资进度的适配性需要进一步提高。

为了应对上述种种问题,经济观察报获悉,下一步,有关部门将在更高层面推动估值管理立法,建立健全统一的估值管理监管体系,扩大资产评估优化政策覆盖面。

目前,国资委正在着手修订资产评估管理相关制度,拟对科创投资领域资产评估和估值管理作出针对性规定,并广泛听取中央企业和各地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意见建议,进一步健全完善管理方式。

财政部也已指导中国资产评估协会(下称“中评协”)建立较为完备的资产评估准则体系。

中评协已制定33项资产评估准则,涵盖资产评估程序、资产评估方法等,评估机构和评估专业人员开展资产评估业务(包括科创投资领域),均应严格遵守相关准则。

此外,2021年12月,《中评协关于印发〈资产评估专家指引第14号——科创企业资产评估〉的通知》(中评协〔2021〕32号)明确科创企业资产评估的评估目的、评估对象、价值类型和评估方法等要求,供评估机构和评估专业人员参考。




经济观察报

2025-07-19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18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