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智通财经
2025-07-15 21:09:49
(原标题:7300亿南下资金重构港股生态:2025上半年高股息与硬科技双主线深度解析)
2025年上半年,港股上演了一场气势如虹的全面反弹。恒生指数大涨20%,在全球主要股指中拔得头筹。这场反弹的核心驱动力,是内地资金通过“港股通”渠道的大规模涌入,叠加全球资本对“便宜的中国资产”的价值重估 。
这场由增量资金主导的、全球性的再配置背后,南向资金的汹涌流入起了决定性作用。Wind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通过港股通南下的资金累计净流入规模超过7300亿港元这一数字已经达到去年去年的90%,创下历史同期最高纪录,显示内地投资者对港股配置需求激增。
本文将系统分析上半年港股通资金流动的整体状况、板块偏好及个股选择,深入探究资金流向背后的驱动因素。通过对成交金额、净流入规模、行业分布等维度的数据分析,揭示南向资金对港股市场的结构性影响,以及内外资合力推动下港股市场的投资机会与风险。
港股通资金流量创历史新高 结构性牛市特征显著
2025年上半年,港股通资金流量创历史新高,南向资金主导市场。港股通累计成交金额为4.8万亿港元,同比增长50 %,占港股市场总成交额的19%,影响力持续提升。此外,外资回流共振显著。外资通过ETF等渠道重返港股,iShares MSCI Hong Kong ETF年内净流入超7亿美元,与南向资金形成合力。
从成交活跃度来看,上半年港股通日均成交金额为2402亿港元,创历史新高,远超2021年牛市水平(1882亿港元),符合历史“全面牛市”特征。此外,与2021年的市场环境相比,2025年已发生根本性变化——当前港股估值处于历史低位,而2021年则处于估值高位。这种差异使得当前资金流入更具可持续性和价值基础。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2月份南向资金单月净买入达1528亿港元,创出最近4年来新高,也为港股通史上单月第二高,仅次于2021年1月的3106亿港元。这种资金流入强度在历史上极为罕见,显示出内地投资者对港股市场的信心显著增强。
从市场维度来看,南向资金重塑港股生态,甚至与全球市场联动出现新特征。一方面,南向资金持续大规模流入已显著改变了港股市场的投资者结构。目前南向资金占港股总成交的比例已从2020年的不足10%上升至接近20%,在某些交易日甚至贡献了市场超过一半的成交额。另一方面,这种结构性变化使得港股市场与A股市场的联动性进一步增强,同时也提升了港股相对于全球市场的独立性。
港股市场涌现资金狂潮的深层原因,其一在于美联储降息预期:市场押注2025年9月启动降息,全球资金涌入高股息资产,港股成为重要目的地。其二则是A股“虹吸效应”:南向资金持续高流入,部分分流A股流动性,推动“港股领涨A股”现象。最后,政策套利也是重要原因,内地“新国九条”强化分红监管,部分资金转战港股高息股(如电信、能源板块)。
增量资金板块偏好:高股息+创新药双主线 “杠铃策略”盛行
2025年上半年,南向资金的行业配置呈现出明显的结构性特征,高股息和创新药成为资金流入的主力板块。根据Wind数据,绝对净买入额前三的板块分别为能源、电信和银行,分别买入620亿元、410亿元及380亿元,分别占比为28.7%、19.0%及17.6%。
这些板块的吸引力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估值优势——市净率普遍低于1倍,较A股折价20%以上;二是股息回报——四大国有银行H股的股息收益率均在5%以上,显著高于内地银行存款利率和多数理财产品收益率。中国海洋石油(00883)获240亿港元净买入,受益于油价回升及高股息(股息率8%以上)。这种"高股息+低估值"的组合在低利率环境下显得尤为珍贵。
从比例变化角度看,公用事业、生物科技和半导体板块的资金流入增速最为显著,持仓占比分别提升3.8%、2.5%及1.9%。
具体来看,港股创新药指数毫无悬念地霸榜了上半年涨幅榜。其中,两只港股通创新药指数(代码987018、931250)涨幅双双超过60%。18A公司平均涨幅达146%,显著跑赢恒生指数(+20%)。
这场爆发并非偶然。股市有句俗语:“横有多长,竖有多高。”在经历了长达四年的惨烈下跌后,创新药赛道在估值和基本面的“戴维斯双击”下,迎来了绝地反转。
一方面,中国创新药企的研发成果不断获得国际巨头认可,出海授权交易金额屡创新高,为行业提供了全球性的价值锚。另一方面,港交所独特的18A规则汇聚了一大批A股稀缺的、高成长性的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它们正逐步进入商业化兑现期,成为资金追逐的焦点。
这一轮南向资金的配置转向,不仅反映了市场对确定性收益与成长潜力的双重追求,更折射出港股市场作为连接中国与全球资本的特殊价值—当高股息资产成为利率下行周期的"压舱石"时,创新药板块则凭借其全球竞合能力演绎着"中国创造"的价值重估。
未来随着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及国内创新药出海加速,这种"杠铃策略"或将持续深化,推动港股市场形成更鲜明的结构性特征:一端是现金流稳定的价值堡垒,另一端则是技术突围的成长先锋,共同构成中国资产国际定价的新坐标系。
港股通十大牛股:多元分布显著 新晋高弹性黑马集中硬科技赛道
通过对上半年港股通十大牛股的梳理,我们可以清晰看到资金追逐的主线逻辑和市场的结构性机会。
从最终涨幅排名来看,老铺黄金(06181)以330.18%的惊人涨幅拔得头筹,三生制药(01530)和荣昌生物(09995)分别以288.98%和278.12%的涨幅紧随其后。值得注意的是,上榜门槛高达179.36%,较2024年同期提升近50个百分点,显示市场赚钱效应显著增强。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涨幅榜单呈现多元化特征。生物医药板块领跑,占据三席(三生制药、荣昌生物)、零售消费占据两席(老铺黄金、泡泡玛特)、互联网占据两席(美图公司、易鑫集团)及传统周期行业占据三席(山东墨龙、德康农牧、万国黄金集团)。
具体来看,荣昌生物的ADC药物海外临床进展超预期,推动股价上涨278.12%,港股通持股比例更是突破50%大关。老铺黄金成为上半年最大黑马。在国际金价持续走高的背景下,公司凭借其独特的古法黄金工艺和快速扩张的门店网络,获得了消费者的广泛认可。港股通资金上半年增持706.82万股,持股比例达到11.32%。
不过深入分析可以发现,资金流向呈现明显分化。三生制药、易鑫集团等获得港股通资金大举增持;荣昌生物港股通持股超50%,显示机构高度认可。
此外,2025年3月新调入港股通的标的中,华虹半导体(01347)、科伦博泰生物-B(06990)及中广核矿业(01164)成为南向资金重点配置对象。截至6月30日,三家公司港股通持股比例分别快速攀升至31.57%、22.15%和16.08%,这一现象集中反映了内地资金对硬科技赛道的强烈偏好——半导体国产替代、创新药国际化以及能源安全三大投资主线正获得持续加码。
值得注意的是,这三家企业在调入港股通后日均成交额较此前放大3-5倍,显示互联互通机制有效提升了标的流动性和估值发现效率,同时也凸显出在复杂国际环境下,具备核心技术突破能力的企业正成为资金避险增值的重要选择。
小结:三大趋势与展望
结合上半年港股通资金流向,智通财经APP认为,下半年港股市场结构性机会与风险并存,核心趋势有以下三方面:
其一,资金配置的"杠铃策略"延续。
南向资金对高股息资产(能源、电信)与高成长赛道(创新药、半导体)的同步配置仍将主导市场。随着美联储降息预期落地,高股息板块的防御性价值将进一步凸显,而创新药企业的出海进展和商业化能力将成为成长股表现的分水岭。
其二,硬科技赛道持续受益政策红利。
半导体国产替代(如华虹半导体)、创新药国际化(如科伦博泰)及能源安全(如中广核矿业)三大主线,将长期获得内地资金倾斜。国家大基金、产业政策及港股通机制的结合,将持续提升这些领域的流动性和估值水平。
其三,市场分化加剧。
资金向头部标的集中的趋势明显,荣昌生物等港股通持股超50%的个股可能享受流动性溢价,而缺乏基本面支撑的中小盘股或面临边缘化风险。
综上,2025年上半年港股市场的亮眼表现,既展现了内地与全球资本对中国资产的重新定价,也揭示了港股作为连接中外资本市场的重要桥梁作用。展望下半年,市场将在多重力量的博弈中寻找新的平衡点。投资者需要以更精细化的视角,在"高股息为盾、硬科技为矛"的配置框架下,把握港股市场的结构性机会。
值得期待的是,随着互联互通机制的持续深化和港股市场制度的不断完善,2025年有望成为港股市场实现"质变"的关键一年——不仅是估值的修复,更是市场生态和定价体系的重构。在这个过程中,那些真正具备核心竞争力、能够穿越周期的优质企业,将继续获得资金的长期青睐。
中国基金报
2025-07-16
格隆汇
2025-07-15
证券之星港美股
2025-07-15
证券之星港美股
2025-07-15
证券之星港美股
2025-07-15
证券之星港美股
2025-07-15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15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15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