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巨头,力推!

来源:中国基金报

媒体

2025-07-13 22:20:01

(原标题:巨头,力推!)

【导读】开拓业务新战场,销售巨头力推指数增强基金

 

中国基金报记者 方丽 陆慧婧


为响应监管“提升权益类基金保有规模”的号召,互联网基金销售机构积极尝试,将指数增强基金作为业务突破的新战场。


蚂蚁基金和天天基金两大巨头均瞄准这一赛道。继今年4月蚂蚁基金推出“指数+”专区之后,天天基金也将指数增强基金作为主打产品推广。

在业内人士看来,指数增强基金兼顾Beta和Alpha收益,销售渠道可将其作为工具型产品提供给投资者。不过,从近几年的规模变化上看,指数增强基金发展势头相对缓慢,培养用户配置习惯仍需时间。

 

基金销售巨头发力指数增强基金

近日,中国基金报记者发现,天天基金在首页位置上线了“指数增强专区”。

据天天基金介绍,指数化投资浪潮之下,作为风格清晰不漂移的工具化产品,指数增强基金在紧密跟踪某一特定指数的同时,还可以适度做一些偏离指数的操作,追求比指数再“多一点儿”的超额收益。

不仅天天基金,另一基金销售巨头蚂蚁基金也将指数增强基金作为今年的重点业务,于4月份推出“指数+”专区。

 

据蚂蚁集团财富事业群副总裁郑艳兰介绍,“指数+”是在原有的“指数专区”基础上,按照产品和服务两个维度各“加一点”的思路推出的全新平台。

产品“加一点”,即精选业绩表现更稳健、回撤与风险控制更好的指数增强基金,让投资者在获得更高收益的同时,能够拿得更“稳”一些;服务“加一点”,即为投资者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为此,“指数+”专区开辟了“潜力信号”板块。

 

据基金电商人士介绍,目前指数增强基金已经是各大渠道的标配产品,京东金融平台也有指数专区,好买、同花顺等都有类似布局。

 

顺应市场变化 考验投研能力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销售机构发力指数增强基金,既是顺应市场变化的举措,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

近几年,主动权益基金因赚钱效应不佳而销售遇冷,面临一定的赎回压力,而以ETF为代表的指数型产品规模节节攀升。因此,在权益基金销售上,非券商的销售机构只能借力指数基金。

 

相比普通指数基金,指数增强策略更加丰富,包括精选个股、量化增强、仓位控制、行业轮动、衍生品投资、打新等,投资者可通过观察基金的超额收益及收益的“稳定性”来评估产品“质量”。整体看,指数增强基金有望帮助投资者在获取Beta收益的基础上收获Alpha收益。对于销售机构而言,指数增强基金的费率较高,能一定程度上增加自身收入。

今年5月,证监会出台《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其中提到合理调降公募基金的认申购费和销售服务费。未来,改革措施落地后,销售机构也会面临货币基金等产品销售服务费下降的压力,指数基金及指数增强基金顺势成为销售机构在货币基金之外的业务抓手。

《行动方案》还提到建立基金销售机构分类评价机制,将权益类基金保有规模及占比、首发产品保有规模及占比、投资者盈亏与持有期限、定投业务规模等纳入评价指标体系。

业内人士认为,在这样的考核导向下,发力指数增强基金有助于销售机构提升自身的权益类基金保有规模。

 

而这一系列动作的背后,是销售渠道在指数投资大趋势之下占领市场的努力。

“指数基金和指数增强基金比较适合在互联网平台销售,互联网平台通过在指数增强基金上做差异化竞争,以期在大趋势中分得一杯羹。”一位电商人士表示。

不过,指数增强产品在公募基金产品体系中仍属“小众”,投资者形成配置指数增强基金的习惯仍需时间,而业绩仍是最有效的“敲门砖”。

另一位电商人士透露,“蚂蚁基金在权益基金销售上成绩不错,指数增强基金的销量也不错。但其他平台销量一般,线上平台销售仍以稳健产品为主,权益类产品属于塔尖,销量并不大。如果互联网平台推出指数增强产品,而不能做好运营配套和流量支持,很难取得效果。”

 

有业内人士表示,指数增强产品的方法论认知成本较高,投资者接受起来需要时间。而且,超额收益的稳定度也不高。如果未来这类产品能够稳定地获得超额收益,或有机会获取一定的市场份额。但核心还是产品具有好的增强策略。

编辑:杜妍

校对:王玥

制作:小茉

审核:陈思扬

版权声明

《中国基金报》对本平台所刊载的原创内容享有著作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授权转载合作联系人:于先生(电话:0755-82468670)

中国基金报

2025-07-14

中国基金报

2025-07-14

中国基金报

2025-07-14

中国基金报

2025-07-14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11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