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银柿财经
2025-07-11 10:47:25
(原标题:“翻倍基”实为“空壳基”?基金二季报揭露中小公募生存困境)
没有重仓创新药、北交所或新消费等任何一个热门赛道,却实现了业绩“翻倍”?同泰基金率先披露的二季报,暴露出一系列基金公司花式“保壳”手法。
同泰产业升级二季报显示,该产品上半年净值增长率达103.11%,但机构大额赎回才是导致其净值暴涨的关键,一季度一度成为规模不足万元的“空壳基”;同泰金融精选成立三年多以来,规模几乎一直在5000万元的“清盘线”以下,靠着报告监管才能持续存活。
同泰基金花式“保壳”背后,中小公募在多方压力下的生存困境也随之浮出水面。
机构“撤退”,基民“接盘”?
仅从数据来看,同泰产业升级上半年业绩亮眼。
数据显示,虽然该基金今年二季度净值增长率为-0.29%,但是今年上半年净值增长率高达103.11%,超额收益率达100.05%,是一只“翻倍基”。
但梳理其过往业绩报告来看,这只基金业绩翻倍靠的不是基金经理重仓热门赛道或个股,而是机构大额赎回导致的净值异动。
同泰产业升级成立于2022年3月24日,募集时规模刚过2亿元的“合格线”。成立仅一周多后,该基金就宣布暂停接受个人投资者申购和定投业务,且此后2年多时间里一直没有开放该业务。2022年二季报显示,在C份额被赎回超亿份后,该基金剩下的份额几乎全被某机构持有。综合以上两条线索来看,该基金很可能是一只机构定制产品。
但是,同泰基金并没有帮该机构挣到钱。同泰产业升级2024年年报显示,截至2024年年末,该基金A、C类份额成立以来净值增长率分别为-19.26%、-20.14%,全部跑输业绩比较基准。
也是从2024年年末开始,该机构终于按捺不住,于2024年四季度、2025年一季度分两次全部赎回该基金,其中2025年一季度一口气赎回超7000万份,导致该基金总份额暴跌至仅6070.31份,规模不足万元。由于规模太小,其一季度只能买6只银行股,且每只股票仅持有100股,成一只“空壳基”。
同时,本次大额赎回费用计入资产净值后,导致该基金净值出现暴涨。同泰基金官网数据显示,2025年3月31日该基金净值从前一交易日的0.97元暴涨至1.64元,涨幅达68.73%。
一般来说,当基金出现大额赎回时,基金公司会通过调整净值精度的方式避免赎回费计入基金资产导致的净值异动,但是同泰产业升级并没有披露相应的报告。
银柿财经致电同泰基金客服,对方表示,该基金的基金合同和相关法规并没有强制规定必须披露此项信息。不过在出现大额赎回时,同泰基金曾在天天基金、蚂蚁基金等平台解释基金净值异动的原因,不过现在该信息已无法查询到。
值得关注的是,就在2025年4月1日,即机构完全“撤离”该产品后,同泰产业升级恢复了暂停两年的个人投资者的申购、转换转入与定投业务。二季报显示,截至二季度末,该基金A、C类份额共计8865.64万份,总规模1.45亿元,较今年一季度均暴涨超万倍。
“身家暴涨”的同泰产业升级,也快速将其重仓股调整到“产业升级”主题相关的个股上,二季度重仓股均为北交所、港股的机器人领域个股。
这究竟是普通基民被其“优秀”业绩吸引而大手笔买入,还是同泰基金又找到了新的机构投资者,还有待基金中报进一步揭晓。
成立次年即开始“保壳”
同泰基金本次披露二季报的另外三只产品,也都面临不同的规模困境。
同泰慧利混合和同泰产业升级一样靠机构支撑。梳理其定期报告发现,该基金从2020年7月成立后份额就持续缩水,至2023年二季度末时份额仅剩0.78亿元。
2023年三季度,两家机构分别申购该基金35.09%、24.81%的份额,帮助该基金份额重回2亿元以上。但该基金并没能借机发展起来,反而再次进入份额与规模持续缩水的困局。截至今年二季度末,该基金规模仅剩0.77亿元,份额仅剩6908.44万份,且其中43%的份额都被某机构持有。如果该机构也全部赎回,大概会和前述同泰产业升级一样迅速缩水成“空壳基”。
成立于2021年年末的同泰金融精选则用另一种方式“保壳”。早在2022年,该基金年报即显示产品在报告期内存在连续60个工作日规模低于5000万元的情形,但同泰基金已向中国证监会报告并递交解决方案,基金将继续运作。
此后两年该基金的中报与年报均如法炮制。银柿财经询问同泰基金客服该运作方案的具体内容,对方表示无法给出具体答复。后请客服将问题转达给有关负责人,截至发稿仍未得到回复。
同泰远见混合似乎是最有潜力的一只产品。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现任基金经理马毅于2024年年末接手该产品后,大胆将所有重仓股都调换至北交所个股,在今年上半年该产品A、C份额净值增长率均超49%,根据银柿财经此前统计,在重仓北交所的主动权益基金中,该产品业绩高居第五名。
但是业绩好了,基民却“跑了”。二季报显示,该产品2025年二季度被净赎回1.94亿份,产品规模较一季度环比缩水近亿元。
中小公募面临多重困境
在业内人士看来,同泰基金想方设法“保壳”,无疑是当前中小公募生存困境的缩影。“因为管理费下降了,相应地一些支持肯定都是变少了的,我觉得未来可能只有前五六十名的公司才能活下来。”
降费对中小公募的冲击,早在2024年年报中就已显现。根据银柿财经此前梳理,2024年净利润排名在10名开外的50余家基金公司中,24家净利润同比出现下滑,其中20家基金公司2024年营收与净利润同比“双降”。
在未来发展的选择上,中小公募也面临两难的困境。如果想跟上ETF的发展热潮,就意味着要花高价购买相应的交易系统、招募相应的人才等,对本就面临经营困境的中小公募来说压力过大。
而想避开ETF的锋芒做大主动权益基金,则要面临基民“逃离”该类产品的尴尬局面。根据中基协披露的数据,截至今年5月末,公募市场上混基总份额3.03万亿份,总规模3.57万亿元,同比缩水10.3%、2.63%,是各类基金中唯一一类份额与规模同比“双降”的产品。
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同泰基金是一家个人系公募。从2024年至今,同泰基金一直没有发行过新产品,截至今年一季度末,该基金管理规模为83.74亿元,在201家公募中排在第143位。
目前,同泰基金旗下仅有6名基金经理,且从业年限均不足4年。同泰基金旗下产品共有22只,其中14只为主动权益型产品,根据一季报披露的数据,仅有3只权益型产品规模超过亿元。
证券之星APP
2025-07-11
智通财经
2025-07-11
智通财经
2025-07-11
智通财经
2025-07-11
智通财经
2025-07-11
金吾财讯
2025-07-1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1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1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