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观察报
媒体
2025-07-10 06:00:39
(原标题:在寺墩进入长三角大文化圈:说常州寺墩遗址|访古)
文博时空 作者:翟德芳 看完南京博物院,我就离开南京,开始东进常州,准备由此南下,绕太湖东侧探访古代文化遗址。出南京后,我本来打算先赴丹阳,去看那里的南朝陵墓石刻,但到达丹阳,看过齐明帝萧鸾的兴安陵、梁武帝萧衍的修陵、梁文帝萧顺之的建陵、梁简文帝萧纲的庄陵之后,却找不到其他陵园的石刻,导航不清楚,问当地村民也不得要领,只好无奈离开,向东奔常州博物馆而来。
在常州博物馆中巡行,我看到不少出自寺墩的文物,可见当地是将寺墩作为重点展陈的,寺墩遗址的考古公园据说正在建设,我也就没办法去现场观看,巧合的是,我在南京博物院也拍了一些寺墩出土的文物的照片,比较起来,感觉寺墩的文化内涵比南朝石刻要更有意思,而且我以前也注意过寺墩的发现和研究动态,所以这篇文字就说一说寺墩。
寺墩考古史
所谓寺墩,是一座高出地面约20米的椭圆形土墩。这个古代遗址很早就被发现了。1973年春,当地有村民在土墩的北部发现了一批玉璧、玉琮,经常州市文物工作人员确认,为良渚文化时期遗物。此后,从1978年到1995年,南京博物院、常州博物馆、武进博物馆先后5次对寺墩及周边地区进行考古调查和发掘,累计发掘面积2200余平方米,发掘位置主要集中在墩东良渚文化贵族墓地。根据地层堆积及清理的两座墓葬,确认寺墩遗址分为两个文化层,下层属崧泽文化,上层属良渚文化。
寺墩遗址要素图
2016年,寺墩遗址纳入“考古中国——长江下游区域文明模式”研究课题中。2019年以来,寺墩遗址由南京博物院持续开展考古工作,工作重点集中于墩体周边的核心区域,发现的重要遗迹包括崧泽文化墓葬区、木构建筑遗存和良渚文化砌石遗迹、建筑基址等,明确了遗址是以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遗存为主体,距今约5500~4500年。考古发现证明,寺墩遗址在距今5000年前后已呈现出较高的社会发展水平,并逐步走向繁荣的良渚文明,为长江下游区域文明模式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为实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提供了有力证据。
寺墩遗址的地理位置
寺墩遗址的古代遗迹
寺墩遗址东西长100米、南北宽80米。经过持续多年的考古发掘,探明其遗迹主要包括居住区、墓葬区、祭祀区等。
寺墩遗址出土的良渚文化石锛和穿孔石斧
居住区是寺墩遗址的核心部分,发现了多座房屋基址。对一处崧泽文化时期的房址的局部解剖表明,这是一处由立柱、横木、植物茎秆铺面组合而成、面积约300平方米的建筑遗存。良渚文化时期也存在有大型建筑。在墩体北侧发现的一处良渚文化的建筑基址为东西走向,墙基底部有大量红烧土块,红烧土块内掺合了稻属等禾本科植物,有木骨痕迹。
寺墩遗址崧泽文化的横木遗迹
墓葬区方面,崧泽文化的墓葬区位于寺墩墩体北侧台地,其中台地北部为贵族墓地,完成清理的40多座墓葬均为竖穴土坑墓,墓向分为东西和南北向,单人仰身直肢葬,个别墓葬可辨棺痕。随葬品以陶器为主,以鼎、豆、杯、壶、罐等为基本组合,常见锛、钺等石器。其中88号墓随葬品达32件,包括鼎、豆、杯、壶等陶器,还有1件玉璜,是随葬品最多的。与此相对,台地西南方的8座墓葬随葬品均在10件以下,墓主相对贫穷。良渚文化贵族墓葬区位于墩体东部,出土大量玉琮、玉璧。
寺墩遗址出土的石铲
在遗址中心发现良渚时期人工堆筑的大型祭台,祭台东侧共发现3座良渚文化的墓葬,以3号墓规格最高。根据残存骨骼判断,3号墓的墓主人为年龄20岁左右的青年男性,随葬品包括陶器、玉石器等共100多件。其中玉琮、玉璧等大件玉礼器达到57件,出土时放置在墓主人身旁,部分玉器和石器随葬品有烧灼的痕迹,推测与某种燎祭活动有关。另外两座墓虽然规格等级略低,也出土了玉器等高端随葬品。
寺墩遗址3号墓随葬品放置情况
该遗址还发现了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时期的水井,并首次发现规模庞大的良渚时期红烧土建筑基槽,红烧土中混有稻壳,以增强韧性和硬度。这种红烧土建筑基槽如果是房子,面积应相当大,不排除其作为公共空间的可能性。
寺墩出土遗物反映的文化面貌
寺墩遗址出土的遗物主要包括陶器、玉器、石器、骨器等,反映了距今5000年前后的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和文化面貌。
寺墩遗址出土的崧泽文化的彩陶壶及花纹展开
陶器是寺墩遗址出土数量最多的遗物。崧泽文化的陶器以泥质灰陶和夹砂红陶为主,另有少量黑皮陶。常见鼎、杯、豆、壶、罐、大口缸等器型,以外“T”型鼎足、横截面呈“十”字形的鼎足为特色,流行圆形和三角形镂孔豆、花瓣足杯、篮纹大口缸、折腹壶等。出土的彩陶壶施黑、红、黄三彩,绘成绞索状编织纹、条带纹等。
其中一件纹饰最为繁复精妙,它通体施彩,底色墨黑,长颈为砖红色,上腹部用墨黑、砖红和棕黄三色绘制出两只相连的编织纹卷尾鸟形象。良渚文化时期陶器以泥质灰陶、夹砂红陶、橙黄陶为主,另有相当数量的黑皮陶。器型以袋足陶鬶最具特色,数量较多;带篦格的侧扁足陶鼎和粗篮纹大口缸流行;宽把杯、贯耳壶、双鼻壶也较为常见。出土的一批刻符大口缸尤其值得关注,其上刻划有“日月山”、鹿角、圆圈纹等符号。
寺墩遗址出土的刻有日月山纹饰的大口缸
玉器是寺墩遗址的重要发现之一。崧泽文化的玉器有半璧形玉璜、玉镯等类型。良渚文化的玉器种类较多,包括玉璧、玉琮、玉锥形器、玉管等。这些玉器制作精美,工艺复杂,显示出高超的玉器加工技术。尤其是十二节人面纹玉琮,外表分为十二节,每节以四角为中线,刻有人面纹四组,共四十八组,面孔由两条平行凸横棱、圆圈、凸横档构成,分别表示羽冠、眼睛、鼻子或嘴巴。眼睛为单线圆圈,鼻子或嘴巴上刻有卷云纹,工艺可谓精湛绝伦。
寺墩遗址出土的良渚文化的玉器(左、中:人面兽面纹玉琮,右:兽面纹玉琮)
寺墩遗址出土的良渚文化人面纹玉琮
寺墩遗址出土的良渚文化玉璧
寺墩遗址出土的良渚文化半剖玉璧
遗址出土的石器种类包括石斧、石钺、石锛、石刀等。骨器包括骨针、骨锥、骨镞等。这些石器和骨器制作精细,用途广泛,反映了当时居民的生产水平和生活技能。
寺墩遗址重要发现的意义
寺墩遗址的文化面貌呈现出从崧泽文化晚期向良渚文化时期的变迁,生动地反映了太湖地区史前社会的复杂化进程,对研究良渚文化的总体格局和中国文明起源具有重要意义,也为讨论长江下游区域文明发展模式提供了新视角。
寺墩遗址以一处椭圆形土墩为中心,周围分布十余处小型台地,外围有双重水系环绕,总面积约为90万平方米。考古勘探确认,寺墩遗址周边围绕中心土墩共发现遗存70余处,周围有象墩、青城墩、高城墩、邱城墩等重要聚落环绕,可基本确认,良渚文化时期此地是除良渚外的又一个政治经济中心,可能是与良渚古城相类似的文明中心区域。
寺墩遗址出土的良渚文化大玉琮
在崧泽文化时期,寺墩的墓葬已经出现贫富差异,显示出较高程度的阶级分化,是环太湖地区史前考古的重要发现;木构建筑遗存规模大,保存好,结构复杂,较为罕见;出土的漆彩陶器构思精巧、工艺高超,是复杂社会分工和手工业专业化的缩影。到了良渚文化时期,堆筑起规模宏大的寺墩墩体,大型红烧土基槽表明寺墩顶部曾存在大型建筑;墩体北侧的大型建筑基址、灶、灰坑等遗迹表明这里曾是良渚文化时期聚落核心区。中心祭坛的发现,表明寺墩遗址在当时是一个重要的宗教活动中心,居民已形成了较为复杂的宗教信仰和祭祀仪式。
寺墩遗址出土的良渚文化玉钺
以长江划分南北,寺墩的地理位置,已是处于长三角的西北边,然而中心区位于杭州附近的良渚文化已经辐射到这里。上个世纪寺墩出土大量玉器时,有学者认为,在5000年前的古代,良渚古城是当时的“首都”,寺墩则是“省会”。但是21世纪以来的考古发掘证实,寺墩有自己的发展历史。因此,寺墩和良渚的关系更像吴国与越国,都是长江下游文明的重要一员。
寺墩遗址出土的带三叉戟刻符的陶片
更有意思的是,在寺墩遗址的陶片上发现了带有山东大汶口文化特征的日月山刻符,反映寺墩的居民同遥远的黄河下游一带有着文化联系。要知道,在这两个地区之间,不仅有长江相隔,还有广阔的淮河流域,相同的刻符,不管是来自于交换,还是来自于战争,都说明在远古长三角和黄河流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互相影响,互相借鉴,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主体文明。
图片 | 翟德芳
排版 | 黄思琦
设计 | 尹莉莎
经济观察报
2025-07-10
经济观察报
2025-07-10
经济观察报
2025-07-10
经济观察报
2025-07-10
经济观察报
2025-07-10
经济观察报
2025-07-10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10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10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