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万点研究
2025-07-09 10:43:47
(原标题:小米造车给中国车圈带来的新思考:“工业+营销”的魔法?)
雷军自2025年6月底以来成为中国的首富。他推出的电动休旅车款小米YU7,可挑战马斯克的电动车特斯拉Model Y的市场地位。对于这位从低调工程师转型成为科技行业的显赫领袖者来说,这是一项非凡的成就,他的迅速崛起建立在与智能手机、物联网……以及现今的电动汽车的交汇之上。
文/青原
来源/万点研究
1 横空出世的小米汽车
当传统车企还在为工厂投产剪彩时,小米汽车已创下令行业胆寒的纪录:14个月建成超级工厂,230天达成10万辆下线。当2021年9月1日,小米汽车宣布成立,小米入局电动车行业之时,外界普遍的看法是小米来的有点晚,对此雷军回应到:“都说我们造车晚了,其实是刚刚好。”
事实证明,晚到的小米的确创造出了奇迹,根据小米的财报显示,自去年3月上市至今年5月21 日,小米SU7累计交付25.8万辆,其中今年4月交付超2.8万辆,成为国内20万以上价位所有车型的销量冠军,仅凭一款车型便超越同期多数新势力品牌的全系车型销量,打破“轿跑难成爆款”的行业魔咒。
6月26日小米汽车公布了YU7的销售价格,标准版售价25.35万元、 Pro版售价27.99万元、 Max版售价32.99万元。3分钟内YU7大定突破20万台,SUV是国内市场竞争最激烈的领域,小米再次凭借一款车达成其他品牌SUV所有车型销量之和的奇迹。
光耀背后,小米汽车也在经历黑暗,小米汽车车祸事件以及“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车主维权等事件,让其深陷舆情风波,被雷军称为是人生的“至暗时刻”。小米的造车历程带来中国车圈许多需要思考的地方,今天就让我们来聊一聊这位“后来居上”者的不一样。
2 用互联网思维造车
小米瞄准电动车赛道不是偶然,汽车可以说是人类近现代工业的集大成者,传统的燃油汽车品牌,在内燃机、变速箱、进排气方面积累了又长又深的护城河,对新进者的门槛要求非常高。而电动汽车直接绕开了这些护城河,小米汽车得益于中国在电动车行业的提早布局,它进场的时候,中国电动化汽车技术已经成熟,供应链体系十分完善。不夸张的说,只有你有钱,完全依靠第三方供货,自己手搓组装也能攒起一辆电动汽车。
有着“组装厂”外号的小米,最为擅长的就是供应链管理,小米将消费电子智能生态领域的经验与做法移到造车上,自己掌握核心部分,其他环节通过合作的方式“分包”出去。用造智能手机的方式工业化复刻到造车,小米SU7的电池用的是宁德时代,电机和电控用的是汇川技术,激光雷达用的是禾赛科技,底盘主要是和博世合作。优秀的供应链系统让小米汽车在前期迅速完成从虚到实,大大缩短了生产周期。
作为一家互联网公司,小米在智能设备和物联网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智能座舱、自动驾驶、车联网等技术是小米的核心竞争力。这些方面则是传统汽车制造商的短板,与科技公司相比,传统汽车制造商在智能化和自动驾驶技术上普遍起步较晚。虽然在现实趋势面前,一些大型车企不得不开始投资自动驾驶,加深智能化水平技术,但车机卡才是买到原版的调侃成为传统汽车制造商的真实写照。
现在的汽车不光要好开还的好用,谁不想一进车就能感受冬暖夏凉,新手司机遇到停车难得时候,可以有个智能帮手辅助,汽车自身就可以流畅的开启常用软件,听歌看导航,不用再外安手机支架盯着一个小屏幕,既不安全又劳神。可就是这些最基础的智能化,现在依旧有很多燃油汽车做不到。
传统车企在车联网、智能座舱等方面的创新速度被他们糟糕的软件开发能力拖了后腿,以前油车卷的都是内燃机、变速箱,车机基本上起到的是一个装饰的作用。但现在时代变了,传统车企却因为内部利益难以平衡等原因迟迟无法及时调整,实现跨越性进步。一切都是“崭新”的小米没有这些历史包袱,轻装上阵的同时延续了互联网的精神,用结果说话,这也是很多新能源车品牌的共同优势。
强调效率的另一个结果,就是高度的智能化,小米生产车间活跃的机器人超过700个,可实现大压铸、冲压、车身连接、车身装配、涂装、总装等关键工艺的100%自动化,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100%,用AI检测系统,代替人眼精准检测,质检准确率超过99.9%。省人工等于省钱,制造成本降低才有利润空间去卷价格。小米等由科技公司转型做汽车的企业,用互联网思维造车是他们的共性,为其高效的达成了从0到1的关键过程,后发先至的在智能化程度上俘获消费者的心。
3 饱和式营销的利与弊
营销是所有互联网公司的拿手好戏,传统企业起码要等东西造出来才会开始吹嘘,而互联网公司常常被人们调侃PPT代替实物。从2021年雷军立下三年之约开始,这位非常有话题性的企业掌舵人就不断为小米汽车的发布进行预热,让公众对其充满期待。可以说,光是雷军的宣传就替小米汽车省下了不少广告费。接二连三的热搜话题使小米汽车频频地出现在大众视野中,成功出圈,不断地获得较多的关注度。后来的周鸿祎想要模仿雷军的做法拯救哪吒,可惜为时已晚。
在全方位饱和式的营销下,小米SU7一上市就获得了爆发式增长,问题也开始显现。今年3月29日,一辆小米SU7标准版电动汽车在安徽铜陵德上高速公路行驶时,不慎撞上施工路障,碰撞后起火,车内3名乘客没来得及逃生,不幸遇难,行车记录显示当时车辆开启了NOA智能辅助驾驶功能。
自带话题的小米汽车,迎来了舆论的反噬,上惯热搜的小米再次登上热搜并且经久不下榜单。雷军遭遇他的“至暗时刻”,甚至没有出席2025年的上海车展。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小米汽车的“麻烦事”接踵而至。
在此之前的2月27日,小米SU7 Ultra正式上市开卖,售价52.99万元起,一时间“不是保时捷买不起而是小米更有性价比”,成为网友的梗句,反应到销量上,这款纯电动跑车开售2小时大定破1万辆。
在小米SU7 Ultra的宣传中,纽北赛道原型车是重点,官方称价值4.2万元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完全复刻原型车设计,贯穿式风道结构不光好看帅气,还能实现前部空气高效导流,提升下压力并优化刹车散热。雷军亲自站台:“我们不能只做个外观,内部的东西也都要改。”。然而当交车之后,被车主发现所谓的双风道前舱盖,只有凹槽没有实际的功能,只能看不能用,选装了的车主秒变“冤大头”。
车主们认为小米是在虚假宣传,要求小米汽车退车,逼得小米汽车在5月7日发布声明称“对此前信息表达不够清晰深表歉意”,对没提车的用户提供改配服务,并且可以免费更换为铝制前舱盖,对已经提车用户赠送2万积分。
能花50多万买纯电跑车的人,看重的不仅仅是加装的几万块钱,他们生气的点可能是觉得自己被小米汽车“涮了”,在风道事件发生后,许多网友对这些车主开启了群嘲模式,这群高净值用户,小米汽车是彻底得罪了,今后任凭小米的营销做的再好,发布会开的再天花乱坠,他们大概率都不会再为其买单了。
小米汽车所遭遇的舆论事件,告诉我们两件事情,一是在宣传新技术时,不要把话说的太满,过度的营销会让消费者陷入错误认知,这也是后来国家要求车企规范宣传用语的目的所在;二是饱和式营销下,固然会让品牌受到更多更高的关注,但同时企业要以更高的标注去要求自己,否则一但遭遇负面事件,高关注度会让“坏事”传千里。
4 高性价比的后果
小米汽车卖的好,除了营销做得好以外,关键是产品拥有性价比,车子不同于手机等快消电子产品,是一个家庭除了房子以外第二大的物件,花同样的钱买更好的东西是消费者普遍的心理。用大白话说就是,要让消费者感觉他买的值。
从智能手机时代一直卷性价比的小米,在汽车定价上依旧选择了高性价比路线,带来了销量奇迹,等待排产的订单需要几十周的产量来消化,看得友商们眼红。新车新品牌走性价比路线,需要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必须要能亏的起钱。不是每个厂商都能像小米一样,拥有过现金王的称号,能够持续的烧钱。
小米汽车刚刚发售的时候,传出过卖一台车亏6万的新闻,佐证是它2024年第二季度的财报,小米集团第二季度财报显示,智能电动汽车业务分部收入为64亿元,毛利率为15.4%左右,亏损达18亿元。这期间小米汽车一共交付27307辆新车,由此推算,小米汽车的单车亏损超过6万元。到了第三季度,智能电动汽分部总收入为97亿元,毛利率上升至17.1%,净亏损为15亿元,期间共交付39790辆新车,算下来小米汽车每辆亏3.7万。
面对这种说法,雷军回应称:“我觉得这个算的既对也不对,因为小米汽车还在投入期,我觉得我们的财务表现还是不错的,但等我们到了一定的规模,我相信很容易打平的。”小米高管卢伟冰说的更透彻:“小米汽车仍处于早期阶段,规模还不够大,因此前期有亏损是正常现象。自建工厂、自研核心技术等前期重投入导致成本分摊,短期内亏损在所难免。我们的交付规模还在持续提升,未来随着交付量增加,亏损会逐步收窄,规模效应将更加凸显。”
小米汽车一季度的财报应证了雷军和卢伟冰的话,一季度小米智能电动汽车业务收入181亿元,同比增长10.7%,毛利率为23.2%,亏损情况大有好转,收窄至5亿元,期间小米SU7系列交付75869辆,摊到每辆车上大概6600元左右。心情大好的雷军放出豪言,2025年下半年小米汽车会实现季度盈利。
小米汽车凭借产品和资金实力熬出来了,但越来越多的国产新能源品牌在价格战中败下阵来,内卷的中国汽车市场,让消费者们有底气既要又要还要,一家不行换一家,主动权掌握在他们手中。
“站在风口,猪都能飞”是雷军流传最广的一句话,但在中国汽车业,光借风是不够的,只有造出属于自己的鼓风机,才能永远翱翔于天际。
经理人杂志
2025-07-09
观点
2025-07-09
雷达财经财富号
2025-07-09
格隆汇
2025-07-09
巨潮WAVE
2025-07-09
经理人杂志
2025-07-09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09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09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