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观察者网
媒体
2025-07-07 14:59:51
(原标题:复旦大学郑长忠:稳定币,影响数字时代全球金融格局的新棋子)
7月3日,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举行南土国际金融政策圆桌会第3期,也是稳定币问题系列讨论的第2场,主题为“跨学科视野下的稳定币问题”。上海高校智库·复旦大学政党建设与国家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郑长忠以“稳定币:影响数字时代全球金融格局的新棋子”为题作精彩发言。
郑长忠首先从货币本质出发,指出信用载体变化,但底层逻辑始终在“市场”和“国家”之间拉扯,稳定币体现了市场信用和国家信用的双轨张力。在信用维度的基础上,数字时代的到来为货币形态增添了技术、管理、职能三个新维度。技术上,货币从“肉身”纸币进化为代码驱动的数字形态;管理上,呈现出去中心化加密货币与中心化央行数字货币的博弈;职能上,传统货币的“全能性”被打破,转向支付、贮藏等功能的碎片化裂变。
在这一背景下,稳定币历经算法稳定、加密资产质押等尝试后,最终形成以法币锚定为核心的主流模式。美国、香港等地从法律层面认可此类稳定币,标志着数字时代国家信用与市场信用达成妥协——国家允许市场发行 “准货币”,市场则借助国家信用维系稳定。
郑长忠认为,稳定币的兴起可能从三个层面重构全球金融体系。首先,在货币职能层面,传统货币追求“全能性”,而稳定币基于场景细分聚焦特定职能,如跨境小额交易,这种分化或将倒逼主权货币重新定位,推动全球货币体系向 “职能分工化” 演进。
其次,金融权力分配层面,美国正试图通过稳定币将“市场信用”转化为 “货币权力”,而其他国家若跟进发行稳定币,可能形成 “主权货币+场景化稳定币”的多元体系,动摇单一货币霸权格局。
更深层的影响在于数字文明转型。稳定币预示着“国家-市场-技术”的新型关系,货币权力不再由国家完全垄断,而是通过技术中介在多方博弈中形成新平衡,成为挑战工业时代金融秩序的关键催化剂。
谈及美国热衷稳定币的深层逻辑,郑长忠强调,美国对稳定币的积极态度与其维护美元霸权的现实算计密切相关。当前美债规模高企,国家信用背书能力弱化,而锚定美元的稳定币可将全球加密经济变为美元 “外围市场”。若按渣打银行预测,2027年稳定币规模达2万亿美元,如果其中1.6万亿用于购买美债,将直接消化美国7%的国债存量,缓解美债流动性压力,同时巩固美元霸权。
郑长忠表示,稳定币在加密空间里的应用,其实是在为美国抢占“元宇宙货币”的先机。“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未来元宇宙经济爆发,稳定币成了里面的‘通用货币’,那美元霸权就从现实世界延伸到了数字世界,它绕过了主权货币直接对抗的敏感地带,用市场形态渗透,让对手防不胜防。”
关于中国的应对策略,郑长忠指出,基于中美经济禀赋差异,中国需探索符合国情的稳定币发展道路,坚持以供应链为基础的稳定币发展战略,包括锚定供应链优势,筑牢发展根基;推动稳定币与数字人民币协同发展;以创新包容策略构建生态体系等层面。
郑长忠总结说,中国稳定币发展需秉持“服务实体、渐进创新、风险可控”理念,以供应链为支点,在与数字人民币的协同中实现功能互补,通过包容式创新与审慎监管并重的路径,走出一条兼顾安全与效率的发展道路。这种路径既避免了“金融空转”的风险,又发挥了作为“世界工厂”的供应链优势,将为数字时代的全球货币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
以下为郑长忠发言全文(已经发言人审定):
刚才几位老师的发言,把什么是稳定币、可能带来的冲击以及各方面态度都介绍很清楚了——正如前面一位老师所说的那样,这股“稳定币风潮”带来的影响,轻若“风乍起搅了一池春水”,重似“山雨欲来风满楼”——而稳定币这一新生事物,恰如全球金融棋盘上的一枚新棋子。接下来,我也谈一谈对稳定币这枚新棋子一些粗浅的理解和思考,请各位老师指正!
一、稳定币发行意味着什么?
(一)货币本质与信用的双轨张力
要理解稳定币,得先回到货币的“根”上。货币最早就是市场的产物——远古时候大家物物交换,今天拿羊换斧头,明天拿布换粮食,换着换着发现没个统一的“中间物”太麻烦,于是慢慢就把贝壳这类东西共识成了一般等价物。马克思说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这话的核心就是:最早的货币信用,完全来自市场交换里大家达成的共识。
后来到了金本位时代,黄金白银成了硬通货,本质上还是市场对贵金属稀缺性、易分割性的信用共识。直到现代国家崛起,尤其是二战后金本位瓦解,国家政权直接下场——政府印的纸币不再盯着黄金储量,而是靠国家信用兜底,这就把“国家信用”推到了前台。
您看啊,从贝壳到法币,信用的载体变了,但底层逻辑始终在“市场”和“国家”之间拉扯:
市场信用靠的是交易双方自发形成的共识,像早期贝壳、后来的加密货币,都是这路子;国家信用靠的是政权强制力背书,比如人民币、美元,由政府规定“这就是法币”。这就形成了一对核心张力:市场想按自己的规则玩“去中心化”,国家要靠主权捏牢“中心化”控制权,而稳定币恰恰就卡在这两者中间打太极。
(二)数字时代货币形态的四维变革
进入数字时代,货币形态的演化又叠加了三个新变量,加上原有的信用维度,形成了四个分析视角:
1.技术维度:从肉身到代码的进化
纸币时代,货币是沉甸甸的“肉身”;移动支付时代,货币化作账户里的数字符号;区块链时代,货币则蜕变为基于代码逻辑的数字生命体。就像刚才有老师说的,技术让货币的“承载体”变了,也让人们对货币的理解产生了分歧。
2.管理维度:去中心化与中心化的博弈
加密货币比如比特币,喊着“去中心化”的口号,想绕过国家信用;而央行数字货币(CBDC)呢,还是国家主导的中心化管理。当前主流的法币锚定稳定币则走中间路线:既用区块链技术,又锚定法币信用,相当于给“去中心化”套了个“国家信用”的笼子。
3.职能维度:从全能到碎片化的裂变
货币有五大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但数字时代的新型货币形态很少能“全能”——
比如比特币更多是“数字黄金”,侧重贮藏价值,而有些形态币种则主要用于交易支付。这种职能的“碎片化”,让不同货币在不同场景里各显神通。
(三)稳定币:国家与市场的博弈结晶
在这四个维度的拉扯下,稳定币日益受到关注。它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 2014 年到现在11年博弈的结果:
最初有人尝试用算法做稳定币(通过代码算法调节供需维持币值),结果崩了,大家发现纯技术不靠谱;
后来有人用加密资产质押,但波动太大,还是不稳;
最后大家发现,还是锚定法币最靠谱——国家信用背书+市场技术运作,成了主流模式。
美国、香港等地已经从法律上认可这类稳定币,这说明什么?说明它是数字时代国家信用与市场信用达成的妥协方案:国家允许市场用合规方式发行“准货币”,市场则借助国家信用维系稳定,两边都能接受。
二、稳定币对金融发展会产生怎样影响?
稳定币这颗棋子落下,可能撬动整个金融格局的重构,影响至少体现在三个层面:
(一)货币职能的重新洗牌
传统货币体系追求“全能性”,需同时满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及世界货币等多项职能。与之不同,稳定币基于差异化定位,往往无法或无需具备完整的货币职能,部分稳定币聚焦支付场景,通过牺牲贮藏或价值尺度的稳定性,换取交易效率;另有一些仅服务于特定生态(如区块链应用、跨境小额支付),并不谋求世界货币地位。这种职能分化与场景细分,或将倒逼主权货币重新审视自身定位,推动全球货币体系向“职能分工化”方向演进。
(二)金融权力的再分配
美国想通过稳定币把“市场信用”转化为“货币权力”,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如果也探索发行稳定币,那么,未来的全球金融格局,可能不是单一货币霸权,而是“主权货币+场景化稳定币”的多元体系。
(三)数字文明转型的催化剂
纸币体系对应工业文明的主权国家治理逻辑,稳定币则预示着数字文明中“国家-市场-技术”的新型关系——货币权力不再完全垄断于国家,而是通过技术中介,在多方博弈中形成新的平衡。这可能是比稳定币本身更深刻的变革,它挑战的不是某一种货币,而是整个工业时代的金融秩序,成为数字文明转型的关键催化剂。这场变革的深层意义在于,稳定币不仅是一种货币形态创新,更是数字文明时代“国家-市场-技术”关系重构的缩影,考验着各国在金融安全与创新活力间的平衡智慧。
三、美国为何更热衷于稳定币?
这里有个有意思的现象:美国对央行数字货币(CBDC)态度谨慎,却对稳定币更加积极,这跟欧盟“央行坚决反对、委员会希望尝试”的纠结态度完全不同。我认为,背后有三层深层逻辑:
(一)维护美元霸权的现实算计
美国现在面临一个尴尬局面,那就是:美债规模突破34万亿美元,国家信用背书能力在弱化,但美元霸权又不能丢。稳定币就成了个“妙棋”——通过锚定美元发行稳定币,把全球加密经济变成美元的“外围市场”。
更绝的是质押逻辑。现在很多稳定币用93天短期美债做质押资产。据渣打银行预测,到2027年稳定币规模将达2万亿美元。如果其中1.6万亿用来买美债,那么,相当于直接消化了美国7%左右的国债存量。这不仅解决了美债流动性问题,还让巩固了美元霸权。
(二)市场逻辑主导的金融基因
美国金融体系骨子里是“市场驱动”的,运作逻辑是市场规则。稳定币的“市场信用+技术赋能”模式,天然契合美国的价值偏好——它不需要政府强行推广,而是靠资本逐利性自己跑马圈地。
这里有个值得关注的逻辑,从一定意义上讲,美国正通过稳定币形成“市场信用对国家信用的反哺”。当美债高企、国家信用面临压力时,稳定币以市场共识为美元构建了一种“外围信用支撑”——全球投资者持有锚定美元的稳定币,客观上强化了对美元的信用认同。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用市场力量为美元霸权补位,可视为以市场逻辑加固国家信用的一种探索性操作。
相比之下,中国、欧盟的金融体系中国家自主性更强,对“市场主导的货币形态”天然更谨慎。美国之所以能推进这一模式,与其国家信用从根基上依托市场机制密切相关,稳定币对其而言,更像是在既有霸权逻辑下借助市场力量的一种适应性调整。
(三)元宇宙时代的货币卡位战
现在都在说元宇宙是未来,元宇宙的经济体系需要什么?需要跨主权的支付工具。稳定币在加密空间里的应用,其实是在为美国抢占“元宇宙货币”的先机。
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未来元宇宙经济爆发,稳定币成了里面的“通用货币”,那美元霸权就从现实世界延伸到了数字世界,它绕过了主权货币直接对抗的敏感地带,用市场形态渗透,让对手防不胜防。
四、中国应如何应对?
基于中美经济禀赋的根本差异,中国该如何在稳定币领域破局?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加快推进数字金融发展是建设金融强国的重要内容。面对稳定币这一数字经济时代的货币新形态,我们必须积极应对、探索符合国情的发展路径。这就需要我们立足基本国情,既不盲目照搬美国模式,也不消极排斥,而是遵循党中央“统筹发展与安全”的金融方针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基本原则,紧扣制造业大国的供应链优势,走出一条服务实体经济的稳定币发展新路——坚持以供应链为基础的稳定币发展战略。具体可从以下四个层面系统推进:
(一)锚定供应链优势,筑牢发展根基
中国作为全球供应链枢纽,拥有制造业实体的独特优势。区别于美国的金融驱动模式,我们应将稳定币定位为服务供应链的功能性工具,以跨境贸易、大宗商品交易等高频场景为切入点,通过稳定币与供应链债权数字化的深度结合,着力解决实体企业面临的汇率波动与结算效率痛点,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产业驱动型稳定币模式。让稳定币成为链接“一带一路”贸易网络的价值载体,从根本上坚守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夯实稳定币发展的实体根基。这种以供应链为根基的稳定币模式,将通过“贸易结算-价值载体”的路径,为人民币在跨境供应链场景中的深度应用探索新的数字化基础设施。
(二)推动稳定币与数字人民币协同发展
在稳定币发展进程中,需注重与数字人民币形成有机协同。二者以服务新发展格局、助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共同目标:数字人民币作为国家信用支撑的法定数字货币,为稳定币提供价值锚定与清算基础;稳定币则依托供应链场景拓展应用边界,助力数字人民币向跨境贸易等领域延伸。这种协同不追求明确的功能划分,而是通过市场化机制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构建服务实体经济的数字金融生态体系,这种协同不仅能提升国内金融数字化效率,更能为人民币国际化探索新的落地场景。
(三)以创新包容策略构建生态体系
秉持“创新引领+包容协同”原则,在香港等离岸市场及境内政策先行区试点差异化模式,在风险可控范围内深化探索,兼顾实体锚定与法币支撑,通过渐进式试点分场景推进。这种包容式创新既充分发挥供应链优势,又保留技术接口弹性,逐步构建安全可控的稳定币发展框架,在全球数字金融格局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竞争力,并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条件。
总体而言,中国稳定币发展需秉持“服务实体、渐进创新、风险可控”理念,以供应链为支点,在与数字人民币的协同中实现功能互补,通过包容式创新与审慎监管并重的路径,走出一条兼顾安全与效率的发展道路,将为数字金融强国建设注入新动能。这种路径既避免了“金融空转”的风险,又发挥了作为“世界工厂”的供应链优势,将为数字时代的全球货币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
总之,面对稳定币这股“风”,对中国来说,关键是看清风向——不盲目跟风,也不逆风而行。我认为,如果以供应链为锚、以实体为基、以技术为器,我们就能在这盘数字金融的新棋局中,落下一枚既稳又活的“中国棋子”。
谢谢大家!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格隆汇
2025-07-07
观点
2025-07-07
格隆汇
2025-07-07
格隆汇
2025-07-07
格隆汇
2025-07-07
理财周刊
2025-07-07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07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07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