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金证研
2025-07-04 15:07:43
(原标题:套利策略能否把握基金市场中的“错配”机会?)
《金证研》 祁玄/作者
在当前的投资环境中,长期持有的投资方式“老生常谈”。随着相关部门的积极引导,价值投资的理念正日益深入人心。在这场与市场博弈的持久战中,基金投资的盈亏恰似战场上的胜负,盈利如同收获胜利的果实,亏损则如同承认战略失误。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场投资博弈中,有一种称为“套利”战术策略,看似与长期投资理念背道而驰,却也是一把帮助理解市场运行机制的“钥匙”。
一、套利是如何从市场的“缝隙”中获取机会?
关于“套利”这一词汇,往往呈现出“精明算计”的形象,它在面对择时交易的高风险时选择规避,同时也避开了长期投资所需的漫长等待期,套利者会在市场的“缝隙”中谋利。
具体而言,基金“套利”是利用基金市场短期定价的偏差,低买高卖,获取价差收益。出现这些偏差的原因,主要受到市场情绪,信息滞后等原因。例如,基金净值为每天结算一次,但场内价格则是实时变动,造成价格和净值的不同步。
当某只基金的交易价格与其实际净值出现明显的偏差时,需要迅速行动执行一套标准化、可复制的交易流程,从这种市场定价机制的暂时性失衡中获取收益。
套利策略的执行,在于识别并利用基金产品在不同交易方式、不同时间点或不同市场中净值和价格的差异。使用这种方式的特点在于无需对市场整体走势做出判断,而是专注于把握市场机制当中存在的“错配”机会。
然而,并非所有的基金都适合使用套利。适合套利的基金通常具备几个共同的特点,一是流动性强,交易活跃,价格变化频繁;二是存在价格与净值可能“脱离”的机制,例如泓德丰泽混合(LOF)A这种同时具备场内场外双通道的LOF基金,还有像摩根中证A500ETF、南方上证科创板综合ETF这种可进行T+0交易的ETF基金等等。上述特性使得基金价格偶尔出现“失真”时刻,为套利留下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LOF基金和ETF这些产品的诞生,并非为了套利而生,其设计的初衷,是为了提供更加透明、交易操作更方便的通道。但市场上仍然会因流动性、情绪、信息延迟等原因影响到价格偏离净值。此时,通过套利可对这些问题实施“纠错”,使得基金整体保持平稳。
二、不同套利方式背后的本质
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基金套利的方式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种。首先是“折溢价套利”,当基金的市场价格低于其净值时,可以场内买入、场外赎回;相反,当价格高于净值时,则可以场外申购、场内卖出,从中获取差价。这类套利适合的基金类型包括LOF基金、封闭式基金、ETF等等,其逻辑明确,适合稳健投资者作为策略补充。
另外是“日内波段套利”,它更多发生在ETF上,因为ETF具备T+0交易机制。通过盘中观察高低波动区间,在一些特殊的行情中(如市场情绪)抓住低吸高抛的机会。然而,这种方式需要较强的市场节奏感与技术判断能力,更偏向于主动交易型套利,风险与回报并存。
还有“事件驱动套利”,它依赖于对特定市场事件的判断,比如基金的分红、封闭式基金转型为开放式基金等等。这类事件通常会带来预期性价差修复,可在消息落地前提前布局,等待价格向合理值靠拢。
按照上述三种套利方式来看,其实套利的“精髓”在于“信息认知”和“规则理解”所带来的机会。这些信息包括:认识基金净值与价格间的背离;了解LOF或ETF的申赎规则构建套利组合;关注公告时间、分红安排、指数调整等关键资讯;对基金的运作机制有一定的了解等等。
因此,套利看中价值而非价格,判断逻辑而非情绪,计算成本而非冲动。它是一种建立在市场结构理解基础上的策略性操作,对于了解市场运行机制有一定的帮助。而在实践中,需要认真看待资金安全和效率。
前瞻产业研究院
2025-07-04
金证研
2025-07-04
前瞻产业研究院
2025-07-04
前瞻产业研究院
2025-07-04
前瞻产业研究院
2025-07-04
前瞻产业研究院
2025-07-04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04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04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