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谈判艺术的势能博弈与价值共生

来源:经理人杂志

媒体

2025-07-04 11:54:51

(原标题:谈判艺术的势能博弈与价值共生)

“表面看条件,实质博弈势能”。

谈判如同一门深邃的管理艺术,每一次交锋,不仅是利益的碰撞,更是信任与影响力的编织。正是在冲突中不断平衡与妥协,各方才能找到前行的方向,推动关系的延续与深化。

这,就是谈判的本质。



刘必荣教授

僵局推动,拉力吸引:谈判发生的三大条件

谈判之所以会发生,往往是因为困境所迫,但仅有困境不足以促成谈判,必须要有吸引力与可行性,才能让对方最终选择坐上谈判桌。这其中包含“推力”与“拉力”两个维度,合而为谈判发生的三大条件。

推力之一是“僵局无法容忍”。

谈判的前提是双方都认为现状不可持续,如果现状还可以勉强维持,双方就缺乏打破僵局的动力,因此需要让对方清楚地意识到“不谈判的成本更高”。

例如,法律诉讼带来的高昂费用与漫长周期,罢工导致的生产中断与损失,或市场份额被竞争对手侵蚀等现实威胁。只有当对方感觉继续维持现状只会损失更多,谈判的窗口才会被打开。

推力之二是“僵局无法单独解决”。

当问题大到一方无力单独解决、无法通过自我努力获得突破时,才会进一步被推向“必须依赖他人”的状态。因此,需要让对方看到自己单独行动的局限性,例如缺乏资源、时间、合法性或有效路径。但这仅仅把对方推到“需要合作”的位置上,要让谈判真正发生,还需要拉力的存在,即“谈判本身具有吸引力”。

第三个条件,便是“拉力”,要让对方觉得谈判值得、谈判有意义、有希望,并且能解决眼前的困境。

谈判能带来效率,使双方损失更小、收益更快,这是谈判产生吸引力的原因之一。同时,谈判需要让对方看到“有机会”,看见“隧道另一头的光亮”,即使困境再艰难,只要对方觉得通过谈判可以看到改变的希望,就更可能选择坐下来谈。“先锁门再掏钥匙”,要在一定程度上创造封闭的条件(阴),再在封闭中掏出解决方案(阳),形成“一阴一阳”动态,谈判才能发生并运转。

因此,谈判需要先让对方清晰意识到“其他路行不通”(推力),再让对方看到“谈判是值得尝试且能解困的路”(拉力)。

条件句思维与“捭阖”技术

首先,谈判时不要轻易说“是”(Yes)或“不是”(No),而是要学会使用条件句(If),因为条件句本身就意味着“空间”,是留有余地、创造交换可能的工具。例如,当对方提出“100块可否便宜点”时,没有经验的人可能直接回答“可以”或“不行”,而学谈判的人会反问“你打算买几个?”用条件来引导谈判朝有利于己方的方向进行。条件句不仅能避免被对方压价或直接拒绝引发僵局,还能通过对条件的设计,实现以条件换条件(如以付款周期换价格、以购买数量换服务支持)来创造新的交易空间。这就是谈判中“以条件创造互利”的重要体现。

进一步来看,“捭阖(开合之术)”是对条件句思维的战略升华。如果门全开(无条件同意对方要求),则谈判没有价值,无法获取应得利益;如果门全关(绝不退让),则谈判无法推进,没有合作空间。因此最佳状态是“门半开半关”,在必要时通过条件控制开合,形成“可谈可不谈”的优势局面。

例如,当对方提出要求时,不是直接回应,而是先“锁门”——提出己方立场并给出理由,如引用市场行情、成本分析、合同惯例或法律先例,让对方理解己方的底线并感受到限制;在锁门后再“掏钥匙”,即提出“如果……那么……”的可行条件,如“如果能在两天内确认订单,我们可以将运输费用减半”,让对方看到通过谈判仍有获得利益的空间,从而促使其配合妥协,实现有效交易。这种先封后放的方式,正是纵横捭阖在谈判中的具体应用。



议题切割与交换:谈判不变的铁律

如何创造谈判空间?要从单议题到多议题转变。很多人谈判陷入僵局,往往是因为在单议题上死磕,比如只围绕“价格”谈判,结果就是要么降价要么不降,导致谈判很快走向对抗局面,无法展开更多选择空间。真正会谈判的人懂得“单议题转多议题”,如工资谈判时,不仅谈工资,还加入津贴、培训、保险、假期等,使原本单一的“工资”谈判转变为“整体待遇”谈判,多议题意味着更多可交换空间(Options),让双方都有回旋余地。因为在单议题中无法交换,而在多议题下可以组合不同方案达成平衡,例如对方不愿提高工资,但可以增加带薪假期或提供额外培训机会,通过“补偿”达成双赢。

其次,是懂得“切割换取”。谈判的本质是交换,具体来说,将“价格、规格、数量、付款方式、交货时间”等议题切割成多个可谈议题,再进行“议题间交换”,使谈判从“单纯压价”转变为“灵活组合”,创造更多可行解。桌上从来不是单一议题”,而是“议题组合”。如果在价格这一议题上接近底线时,并不意味着谈判破局,而是意味着需要寻找其他组合议题来补偿,让谈判继续推进。例如对方坚持降价但愿意一次性预付全款,或者愿意签长期合作协议换取当次优惠,通过切割与交换实现彼此让步又不失公平,形成“可交易”的闭环。

更重要的是,会谈判的人深知“赢者不全赢,输者不全输”的现实。白马(全赢)难求,黑马(全输)不可取,斑马(部分满足彼此需求)最实际,这体现了高明谈判者的成熟心态。有效的谈判结果应让双方都感觉有所获且结果可持续,而不是追求压倒性的胜利。

因为在可持续合作关系中,斑马式结果可以维持合作意愿,减少未来冲突,为长期互利合作打下基础。议题切割交换不仅是战术,更是达成合作、延续关系的重要方法,能让谈判在最复杂局面中找到突破口,让双方在动态组合中找到平衡,实现“在有限条件下的最佳解”。掌握“议题切割交换”这条谈判铁律,才能真正做到“化对抗为合作”,把看似无解的僵局,转化为互利的交易,最终让谈判真正走向成功。



挂钩策略:谈判效能的关键工具

在谈判过程中,“挂钩”(Linkage,即条件交换)是一种常见且有效的技巧,通过在谈判桌上加赠B、C等额外条件以换取对方的让步或合作意愿,降低对方的谈判抗拒成本。然而,挂钩的使用必须讲究“适时、适量、适对方需求”,切忌急躁或过早使用,否则容易导致价值贬低,让对方看出你的急迫心态,从而失去谈判中的主导地位。

首先,在挂钩前,必须先清楚掌握对方真正需要什么,避免盲目加码。很多人在谈判时常犯的错误是不断抛出各种让步或优惠,以为“加码”越多越能打动对方,实则不然。如果你给出的B、C并非对方真正需要的资源,即便数量再多,也无法打动对方,反而可能被认为原有商品或方案水分过多,从而被要求进一步折价或让利,造成损失。因此,挂钩的第一要务是了解对方的真实需求,精准出击。

其次,挂钩的时间点必须掌握在对方“最想要”的时刻,以最大化交换价值。这可以通过“小利+大饼”组合来实现:先用小利(如小优惠或试用权)引起对方兴趣,激发进一步洽谈意愿,再在关键时刻抛出“未来图像化的大饼”,例如合作后的收益增长、市场扩展机会或提升效率等具体画面,以诱导对方做出更大的让步。这种策略不仅能有效控制谈判节奏,也能让对方在心理上感受到与我们合作的美好前景,从而增加合作可能性。

第三,挂钩的数量要适量,不可一次性全部抛出,也不可在过早阶段急于使用。如果在谈判初期就急于抛出全部可用资源和让步,会让对方误以为我们极度需要成交而毫无底气,进而要求更多条件或拖延谈判时间,以获取更多利益。同时,如果一次性抛出太多条件,会使原本有价值的条件显得廉价,贬低谈判筹码的含金量。

最后,挂钩策略的有效实施还需考虑不同地区、文化与年龄层的差异。不同地区的文化背景会影响对利益和谈判话术的反应,例如华东地区注重效率和逻辑,挂钩时需要迅速明确利益点;而在西北或东北地区,部分场景可能需要更多时间的情感铺垫与关系维护。不同年龄层对未来收益、风险和即时利益的关注点不同,例如年轻客户可能更重视未来发展机会和灵活条件,而中年客户可能更重视稳定性和即时折扣。因此,在使用挂钩策略时,必须灵活应对,针对性调整话术和条件,真正实现“以对方需求为中心”来达成有效谈判。

筹码、势能与相对位置:谈判中的核心思维

谈判首先需要理解筹码的本质与要件。筹码可以是金钱、物质、信息、行为承诺、个人或组织形象甚至人脉资源,但只有当这些是对方真正需要的、并且对其当前利益具有影响时,才能成为有效筹码。否则,即使自以为是“好条件”,在谈判桌上也无法转化为实际的谈判杠杆。

因此,谈判前必须透过调研和沟通,对接对方的真实痛点和价值需求,只有摸清对方真正想要什么,才能在适当时机以此作为谈判交换条件。此外,谈判的底层逻辑围绕时间和金钱的分配与节奏,无论自己内心多么焦急,都必须在谈判中保持“看似不急”的姿态,为自己保留回旋余地和出牌空间,否则过度暴露“急于成交”的信号将使自身陷入被动,被对方压价或施加不合理要求。

在谈判推进过程中,需要熟练掌握造势、用势、顺势三步曲。造势,指通过卡住关键节点或制造谈判暂停与僵局,增加对方的时间压力与机会成本,使对方意识到不配合可能带来的损失;用势,是在对方最想要、最需要的时机抛出自己的核心条件,以最大化换取对等利益;顺势,则是将自身的条件与对方重视的价值如节省预算、可持续发展、社会形象提升等结合起来包装,降低对方在决策时的心理阻力,让对方产生“接受你的条件对自己最有利”的认知。

此外,真正成熟的谈判不仅是讨论绝对数字,更在于掌握相对位置思维。在推进政策、渠道价格协议或业务合作时,即使表面利润看似微薄,但如果能限制竞争对手获利,拉大自身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差距,即是策略上的胜利。同时,需要关注退路的有效性与时效性,不是有退路就安全,而是看退路是否能在关键时刻及时启用,对对方形成真正制衡。

例如,一个方案若需半年才能启动,便无法在眼前的谈判中发挥作用,相当于没有退路。总之,谈判是多维度的博弈,需要在筹码准备、势能掌控与相对位置优化之间灵活切换,最终在时间和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实现利益最大化。

掌控心理与节奏:高效谈判的期待值管理

许多人谈判时以达成协议为首要目标,因此害怕破局,认为破局就意味着失败。事实上,破局并不与协议矛盾,它既可以是策略,也可能是结果。作为卖方,应敢于破局,因为只有破局才能探明对方需求与承受范围;同时,要留出“白脸”以便在破局后继续沟通,避免僵局失控。而作为买方,则需警惕卖方常用的“既然都花了1500元,不如再加300元买更好的”这类“既然”陷阱,避免被逐步抬高预算。

对于“先破后立”策略,关键在于保持“间距”。如果对方拒绝了第一个提案,不能立刻提出备选方案,否则对方会察觉你原本就准备了更温和的选项,误以为你故意虚高开价。因此要“回去请示领导”或“重新评估”,拉长时间,让对方体会到你的让步并不容易,进而产生心理压力,推动谈判向你期望的结果发展。

此外,面对提案时,无论在谈判、管理还是学术答辩中,都不要急于回应。快速回答可能让对方认为问题简单,或你未认真思考而失去尊重感;适度停顿思考再回应,既能彰显谨慎与专业,也能表达对对方提案的重视。

谈判从来都不仅是数字与条款的较量,更是耐心、洞察与格局的试炼场。在一次次交锋中,学会如何在理性与情感之间取舍,在攻防之间转身,在多变的局势中保持定力与灵活应变的余地。真正的谈判者不会被眼前的输赢蒙蔽双眼,而是能够看见更长远的关系价值与共同成长的可能性。因为他们明白,谈判的胜利不在于压倒对手,而在于在有限的条件下,创造出新的空间,让彼此都有所成就、有所获得、有所成长。这,就是谈判最真实也最动人的意义——在人与人的对话之间,重塑关系,创造价值,累积未来的无限可能。



本文节选自厦门大学EMBA《谈判与冲突管理》课程,该课程以西方谈判理论为骨架,结合中国战略思维,辅以实务案例与角色演练,系统帮助学员在真实情境中掌握谈判策略、攻防艺术与沟通技巧,提升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

刘必荣教授,毕业于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国际政治博士,现任东吴大学政治系教授,长期深耕谈判领域,曾多次为EMBA及企业高管授课,深入浅出、实用落地,帮助EMBA学员在复杂商业环境中更好地赢得主动,推动组织成长。

来源:厦门大学EMBA中心

雷达财经财富号

2025-07-04

雷达财经财富号

2025-07-04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04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04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