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票

超越业绩比较基准是如何“炼成”的?

来源:金证研

2025-07-02 16:14:47

(原标题:超越业绩比较基准是如何“炼成”的?)

《金证研》 陌语/作者

在基金领域,实现超越市场基准的收益比较受关注,这一概念通常被定义为超额收益。超额收益是指基金组合收益率与相应市场基准收益率之间的差额,其本质反映了策略在风险调整后获取额外价值的能力。

那么究竟该如何定义以及计算超额收益?其背后的驱动因素是什么?

 

一、基金超额收益是如何被“发掘”的?

超额收益,简单来说,就是在某个时间段内,基金所产生的收益超过业绩基准的那部分。业绩基准通常是一个特定的市场指数,如沪深300、中证500等,它反映了市场整体或某一特定板块的表现。

例如,泓德中证A500指数增强A、泓德中证500指数增强A则是分别以中证A500指数、中证500指数为标的指数。业绩基准分别为中证A500指数收益率*95%+银行活期存款利率(税后)*5%、中证500指数收益率*95%+银行活期存款利率(税后)*5%。

超额收益则是在指数上涨时,基金产品比指数涨得多,反之,指数下跌时基金产品比指数跌得少。

在此情形下,如何计算超额收益?

“超额收益率=基金收益率-基准收益率”是较为常用的计算方式,简单直接,通过相减就能得出结果。例如,南方中证500ETF近1年收益率为20.58%,而同期业绩基准收益率仅为18.99%,那么该基金近1年便创造1.59%的超额收益。

但这种方法存在局限性,牛市中市场普涨,会高估基金相对优势;熊市里市场下行,又可能低估其表现。

因此,还有一种计算方式是“超额收益率=基金收益率/基准收益率-1”,即相对收益计算法。假设年初投入1万元买某基金,年末价值1.1万,收益率10%;同期对标指数投资价值1.05 万,收益率5%,此时相对收益为4.76%。该算法综合考虑市场涨跌幅度,更精准地反映基金相对于业绩基准的真实表现。

需要注意的是,即使不受来自外部环境的干扰,超额收益也难免呈现一定的自然波动性,展现出一定的周期性,因此,长期主义理念常常展现出独特优势,可以减少短线波动带来的干扰。

 

二、超额收益“幕后推手”有哪些?

但在实际中,基金斩获的收益并非一成不变,它时刻受到各类外在因素的作用与影响,那么究竟有哪些外在因素在影响着超额收益?

从市场环境上看,高成交量、高波动率的市场环境,往往是基金管理人获取超额收益的时机,市场交易活跃时,基金经理可借助高频交易、日内回转交易等手段,捕捉短期价格波动机会。

从盘面上看,中小盘风格亦有助于产生超额收益,因为中小盘股信息披露相对较少,市场关注度不如大盘股,存在更多定价偏差,基金经理可挖掘这些机会构建组合获取超额收益。

因此,衍生了许多获取超额收益的策略模型。

例如,多因子模型,量化指数增强基金运用价值、动量、质量、流动性等多因子选股。低估值股票可能被市场低估,存在价值回归潜力;高盈利增长企业发展前景良好。

还有算法交易模型,利用高频交易技术,捕捉短期价格波动。日内回转交易利用股价日内波动赚取差价,事件套利则依据公司利好发布、行业政策调整等事件,在市场反应前交易获利。

此外,还有通过动态调整持仓模型,控制行业和风格暴露,将组合与基准的偏离度(跟踪误差)维持在合理范围,平衡超额收益追求与风险控制。

也就是说,依托多因子模型、算法交易等策略模型,能够更有效捕捉市场定价偏差,展现对超额收益的获取能力。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