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中国智能商用车如何从产线到公路

来源:经济观察报

媒体

2025-05-28 18:38:49

(原标题:中国智能商用车如何从产线到公路)

技术领域,人工智能、大数据、5G通信等前沿技术飞速发展,夯实了商用车智能化基础。在全球汽车产业加速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的背景下,商用车领域的智能化变革也正在有序地推进。


4月14日,在十堰经开区龙门工业园,随着一辆辆无驾驶室厢式冷藏车身披红绸缓缓从生产线驶出,标志着由山西鹏飞集团有限公司、东风特种汽车有限公司(简称东风特汽)及九识(苏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九识智能)联合制造的L4级无人驾驶商用车正式量产。

“与目前市面上的产品相比,这款车具有续航里程长、载重大等明显优势。”据九识智能联合创始人、生态合作负责人介绍,该车采用纯电驱动,最长续航240公里,最大载重达1.8吨,市面上同类车型一般续航100公里、载重800公斤左右。其创新的“无驾驶室”设计还能够进一步提升车辆的载货空间,再配合云端智能调度系统,车队可支持7×24小时连续运行,运输效率较传统方式提升巨大。

调研数据显示,在商用车长途运输事故中,68%的案例与驾驶员疲劳或分心有关。而无人驾驶技术的引入,将从根源缓解这一问题。《汽车纵横》记者了解到,这批无人驾驶智能商用车全车搭载雷达及摄像头,不仅可自主完成避障、路径规划,还可以有效规避人为疲劳或操作失误风险,提升了车辆运行安全性。该车型将率先在十堰经开区“车路云一体化”示范应用场景投放运营,为其它城市打造可复制的落地模板。

商车智联,前景可期

上述案例并非个例。在政策引导和市场驱动的共同作用下,L4级自动驾驶技术已经成为未来商用车智能网联发展的核心技术之一,尤其是近几来,已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布局智能商用车。

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公司小马智行(Pony.ai)是当中的佼佼者。财报数据显示,2024年,小马智行实现营业收入75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5.38亿元)。其中,Robotruck(自动驾驶卡车)服务营收达到了404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95亿元),占据了其总营收的一半有余。今年年初,小马智行自动驾驶卡车无人化技术再次获得突破性进展,成为全国首家获准开展编队自动驾驶跟随车主驾无人测试的自动驾驶企业。

基于该许可,小马智行的自动驾驶卡车编队,将进行“1+N”编队自动驾驶后车主驾无人测试,持续推动实现自动驾驶卡车大规模商业化目标。未来,小马智行还将不断提升技术能力,推动编队自动驾驶向跟随车全无人进阶,持续降低自动驾驶卡车物流成本。

卡尔动力亦在此方面有所布局。相比于传统大众认知的单车自动驾驶,卡尔动力同样认为编队自动驾驶更适合当前技术落地应用,即1个司机开着1辆卡车带着1-5辆自动驾驶卡车组成车队一起完成运输任务。该自动驾驶公司以实现货运无人化技术与规模化运营商业化闭环为目标,目前已拥有300辆行业最大规模的自动驾驶车队,L4级自动驾驶大宗商品运输1亿吨公里,自动驾驶编队示范运营总里程已突破1500万公里。

据介绍,通过这种头车领航、后车逐步实现无人化的方式,最多可为企业节省83%的人力成本,最高节约油耗10%,每年每车可为运营者节省数万元成本。例如,编队行驶可以让车辆之间的距离更近,从而降低空气阻力,提升燃油经济性;更紧凑的车距直接减小了所需道路面积,从而改善交通流量;同时,还能消除因为司机疲劳驾驶等失误造成的追尾事故,确保车队正常安全运行;此外,卡尔动力还构建了车路协同、车云协同的整体架构,并自研可对接地方及国家统一云平台的智慧物流调度平台Kargo Cloud。利用智慧物流调度平台,还可以进一步提升车队的运营效率,给场景方带来“安、稳、省、利”的多重价值。

“未来,我们将基于现有的技术和运营成果,持续推动自动驾驶物流在更多场景落地。一方面,不断完善自动驾驶技术在本地物流网络中的应用,形成新能源L4级自动驾驶重卡跨城货运示范标杆。另一方面,我们会加大研发投入,探索‘车路云一体化’技术在鄂包干线以及其他物流通道的深度应用。此外,我们还将总结在内蒙古地区的成功经验,形成可复制的‘内蒙古方案’,向全国推广,为全国公路货运转型升级贡献力量。”卡尔动力首席执行官韦峻青如是说。

政策“破冰”,助力落地

行业数据显示,2024年新能源商用车国内销售量达到56万台。今年前两个月,新能源商用车国内销量7.9万台,同比增长51%。包括中国重汽、福田汽车、东风商用车等车企已通过布局新能源智能网络商用车获得新业绩增量。而据相关预测,2025年中国L4级商用车市场规模有望突破500亿元,中国也有望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智能商用车市场。

尽管智能商用车前景广阔,但在实现大规模商业化落地的过程中仍面临多重挑战,其中法规政策的相对滞后,仍是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

例如,现行《道路交通安全法》尚未明确自动驾驶车辆路权归属,事故责任认定缺乏法律依据。同时,标准体系建设同样面临挑战。目前各地在测试项目、测试方法等方面也存在差异,导致测试结果难以直接互认,这需要产业上下协同攻坚。此外,保险体系也亟待创新,目前自动驾驶专项保险费率要比传统商业车险更高,长此以往对于企业而言势必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好消息是,2025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的通知》已开始建立统一管理框架。《通知》明确提出,要加强智能网联汽车的产品准入管理,健全事件事故报告与研判机制,推动构建智能网联汽车质量认证体系。对于涉及L3/L4级自动驾驶系统的车辆,需满足更为严格的安全标准。这无疑将为商用车L4级智能重卡的规模化应用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今年1月,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和商务部四部委还出台了《关于深化改革加强监管促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我国首个新能源车险指导意见,新能源商用车上保险难的行业难题也有望得到解决。

具体来看,《意见》明确指出将从合理降低新能源汽车维修使用成本、创新优化新能源车险供给、提升新能源车险经营管理水平、加强新能源车险监管等方面入手,深化新能源车险改革,优化产品服务供给,完善市场化条款费率形成机制,从而充分发挥新能源车险在损失补偿、风险减量、风险管理等方面的作用,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和人民群众。

值得一提的是,1月25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官方还重磅推出了“车险好投保”平台,为高赔付风险新能源汽车开辟了线上化便捷投保通道。该平台无论新能源车主是个人还是法人,均可通过该平台轻松链接到保险公司完成投保,且保险公司无权拒保。因此,无论是着眼于新能源市场的长远可持续发展,还是聚焦于2025年当年的销量目标,《意见》的发布都如同一场及时雨,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发展契机,有望推动新能源商用车解决上险难题,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智车生态,协同共兴

记者看来,政策的发布是指引,问题的根本解决还需要全行业齐心共同助力。众所周知,智能商用车不仅是汽车产业智能化、网联化转型的核心载体,更是自动驾驶技术突破的试验田。尽管当前政策层面的“破冰”为行业注入了确定性,但要真正实现规模化商用,仍需直面两大深层挑战。

其一,尽管中国在激光雷达、高精地图等硬件领域已具备全球竞争力,但智能商用车依旧面临复杂路况下的“长尾”难题。例如,即便现有驾驶辅助系统在结构化道路场景下表现优异,目前也尚无法实现无场景限制的全天候自动驾驶,人为接管必不可少。而从“辅助驾驶”到“自动驾驶”,这中间既要求算法从“规则驱动”转向“数据驱动”,又也需要企业能够构建涵盖感知、决策、控制的端到端闭环。

其二,在业内人士看来,如何通过“轻量化改造+边缘计算”降低部署成本,同样是技术普惠的关键。目前,国内车路协同(V2X)的落地仍受制于基础设施覆盖率不足,此外智能商用车产业链涉及车企、科技公司、运营商、保险公司等十余个环节,但目前各方仍存在“数据孤岛”与“责任推诿”。例如,车企不愿开放底层数据,导致算法训练样本不足;保险公司因缺乏事故数据而不敢承保。

而破解之道或许在于建立一个“数据联盟+责任共同体”。在不久前于十堰市举办的2025商用车产业发展会议上,已有多名业内专家学者和企业高层代表向全行业发出呼吁。这一倡议若能落地,将极大程度打破产业链各环节间的壁垒,让数据在安全合规的前提下自由流动,为算法迭代提供“燃料”,助力行业打破藩篱。

从长远视角审视,智能商用车产业的繁荣不仅需要技术突破的“硬实力”,更离不开产业生态协同的“软实力”。当车企放下数据壁垒与科技公司共建“数据联盟”,当保险公司基于真实路测数据推出定制化险种,当公众以理性认知接纳自动驾驶的“成长阵痛”,从长远视角审视,智能商用车产业的繁荣不仅需要技术突破的“硬实力”,更离不开产业生态协同的“软实力”。一个涵盖技术研发、标准制定、保险创新、社会接纳的完整生态体系才能真正成型。

这种生态的构建,既需要像九识智能、小马智行、卡尔动力这样的企业以技术创新为支点撬动市场,也需要像十堰经开区这样的地方政府以场景应用为土壤培育产业,更需要全行业以“命运共同体”意识共担风险、共享红利。唯有如此,中国智能商用车产业方能突破试点,从“技术秀场”走向“产业现场”,在全球智能交通的浪潮中占据先机,让自动驾驶技术真正成为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5-29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5-29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