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三家顶级投行一致推荐,维昇药业-B(2561.HK)为何能够获资本共识?

来源:格隆汇

2025-05-28 07:58:06

(原标题:三家顶级投行一致推荐,维昇药业-B(2561.HK)为何能够获资本共识?)

在全球资本市场,“机构评级”始终是衡量企业价值的重要标尺,这在研发周期长、专业门槛高的生物医药领域尤为显著。专业投资机构的深度研判往往能提前捕捉到具有突破潜力的创新企业。

近一个月来,深耕内分泌治疗领域的维昇药业持续在资本市场引发关注,先后获得了Morgan Stanley、Jefferies,以及中信证券三家机构“增持”及“买入”评级。

(资料来源:Morgan Stanley、Jefferies、中信证券研报)

在当前医药政策暖风与市场迎来估值修复的关键节点,三家顶级投行集体看好维昇药业的现象值得深究。这家2018年成立的创新药企,如何凭借聚焦内分泌赛道的差异化战略,在跨国药企长期垄断的细分领域打开突破口?

价值低估的内分泌赛道黑马

从三家机构给出的目标价来看,当前维昇药业股价隐含显著低估空间,长期价值释放通道已逐渐清晰。

由于公司尚未进入盈利期,传统PE、PS等相对估值工具适用性受限。因此三家机构均采用绝对估值法,通过DCF模型来对公司的合理市值区间进行测算。

具体测算层面,机构们在维昇药业的估值水平上展现出高度共识,形成估值“铁三角”。

中信证券通过DCF模型测算维昇药业合理股权价值将达到93.53亿港元,对应2025年目标价82港元,较现价47港元有着近两倍的溢价。Jefferies的DCF模型同步指向82港元目标。Morgan Stanley的DCF模型,则以10.25%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和2%的终端增长率给出维昇药业80港元的目标价。

尽管目前维昇药业受到板块情绪等多因素影响而表现不佳,但机构预测数据已勾勒出清晰的成长曲线。以业绩为导向,市场对公司的价值将有更为直观的认识。

三家机构对其产品上市后的爬坡速度及销售峰值充满信心,预测产品上市后于最快于2028年内即可突破10亿人民币销售额,并将持续快速增长。

随着管线推进逐步与财务指标形成共振,市场对维昇药业的认知有望从故事驱动转向业绩验证的新阶段。

什么支撑着维昇药业的估值?

支撑这一估值共识的核心,在于业绩。

在笔者看来,维昇药业未来业绩的保障来源于两大核心逻辑,即全球领先的产品竞争力与高确定性的商业变现路径。

三份研报一致认为,维昇药业在内分泌赛道具备“全球技术+本土需求”的双重优势,核心产品的差异化竞争力、罕见病管线的稀缺性,以及Ascendis合作的战略壁垒,共同构成其长期成长逻辑。短期催化剂关注2025年隆培促生长素获批进展,中长期则需验证商业化能力及本土化生产的成本优化成效。

在核心产品线中,公司核心产品隆培促生长素用于治疗儿童生长激素缺乏症(PGHD),是全球目前唯一一款经临床研究证实优效于生长激素日制剂的长效生长激素。目前,其上市许可申请已获国家药监局受理,预计将在今年下半年获批上市。

从竞争优势来看,隆培促生长素构建多维竞争壁垒:1)临床价值层面,该产品是唯一一个和短效生长激素做出头对头优效的产品;2)安全性数据与现有疗法基本相当,未出现非预期不良反应;3)突破性给药方案将治疗频率从每日一次降至每周一次,显著提升患者依从性;4)稳定性优势打破行业痛点,可以在常温中储存6个月,相较现有需要2-8℃冷链运输的产品,将大幅增加患者使用的便利性,也可降低储存和运输成本。

在商业变现方面,维昇药业的梯度化策略在保障短期业绩确定性,也为长期价值释放奠定基础。

短期聚焦快速导入,借力合作伙伴Ascendis Pharma获取产品快速实现市场覆盖与现金流回笼;中期深化本土化战略,与药明生物合作完成核心产品隆培促生长素的本地化生产,并联合上药控股等渠道方构建全链条商业化网络;长期规划通过自建生产基地实现关键品种的自主供应能力,最终形成涵盖研发、生产、销售的完整商业闭环。

生长激素并非唯一增长点,两款关键产品均为蓝海布局

除此之外,维昇药业另外2款独特品种充满潜力,均布局于巨大蓝海市场管线产品在全球研发竞争中,均占据有利身位。

其中,帕罗培特立帕肽则是一款每日一次的甲状旁腺激素替代疗法,用于治疗成人慢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该药物是FDA批准的首个且唯一一个治疗成人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的药物,目前已在包括德国、奥地利等欧盟国家和美国上市,填补了该疾病领域长期缺乏针对性治疗手段的空白。

从国内市场布局来看,帕罗培特立帕肽在国内开展的III期关键临床试验已经完成双盲期,达到主要研究终点。值得注意的是,我国PTH潜在约40万患者人群,当前尚无PTH替代疗法获批,该药物作为该领域唯一进入临床开发阶段的候选药物,已建立起明显的先发优势,若顺利获批将重塑治疗标准。

另外,那韦培肽是一款每周一次的用于治疗2至10岁软骨发育不全儿童患者的国内潜在同类首创药物,已完成国内2期临床试验的双盲期试验。目前,软骨发育不全和遗传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已被列入我国第二批罕见病目录。国内尚无相关针对性药物获批,市场格局良好。

对此,中信证券指出,考虑到国内人口基数,国内部分罕见病患者数量绝对值并不低,并且国家对罕见病药物研发高度鼓励,发布了多个指导原则助力该领域的产品开发。这两款产品均布局于巨大蓝海市场,充满商业化潜力。

结语

三大机构研报不约而同的看多共识,折射出市场对创新药企价值评估逻辑的转变。

在传统估值工具难以衡量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的背景下,机构锚定维昇药业的管线潜力,亦标志着资本市场对长周期研发企业的耐心正在增强。

这种共识背后,维昇药业凭借核心产品的临床优势,以及本土化落地的务实路径,或将成为观察中国创新药从跟随走向差异化突围的关键缩影。当政策、资本与产业形成合力,这样的企业或许正是中国医药产业升级的重要信号。

fund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