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证券时报
媒体
2025-05-28 02:22:58
(原标题:10年数据透视港股IPO生态 国际长线资金积极配置优质资产)
今年以来,港股市场展现出强劲的上涨动能,市场活跃度大幅提升。与此同时,内地龙头企业相继赴港上市,成为资本市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2024年4月,中国证监会发布5项资本市场对港合作措施,明确表达了对内地龙头企业赴港上市的支持态度。港交所积极响应推出 “科企专线”,为符合条件的A股公司开辟了快速审核通道。
本文从港股上市公司结构变化和资金偏好等多维度数据,透视港股IPO市场新变化。
港股市场募资金额重回全球第一
近日,全球动力电池龙头宁德时代在港交所上市,成为近年来港股市场最大的IPO项目之一,也是2025年以来全球最大的IPO。公司公告显示,募集资金总额约356.57亿港元。在此基础上,宁德时代此次发行还行使超额配股权,实际募资总额约为410.06亿港元。
这场备受瞩目的资本盛宴背后,有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主权基金与长线资本注入。宁德时代从启动赴港上市到成功登陆香港市场仅用时128天,成为首个以“仅设定价格上限”方式完成定价的“先A后H”上市项目。
早在去年10月,港交所优化了港股IPO审批流程。今年5月6日,香港证监会与港交所全资附属公司联交所联合推出“科企专线”,以进一步便利特专科技公司及生物科技公司申请上市,并允许这些公司可以选择以保密形式提交上市申请。截至5月27日,港交所排队IPO企业已超150家,其中A股公司超过40家;2022—2024年,A股公司赴港上市的数量分别为4家、1家和3家,这意味着,2025年新增“A+H”公司数量大增且有望创出历史新高。
从近10年港股市场IPO募资规模来看,2015年、2016年、2018年和2019年,港交所高居全球IPO募资金额榜首。受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影响,2022年至2023年,港股市场IPO市场显著降温,从2021年的3285.07亿港元下降至2022年的1024.92亿港元,2023年全年IPO募资规模仅463.34亿港元。2024年,随着美的集团、顺丰控股等大型企业上市,港股IPO市场有所转暖,募资额提升至881.47亿港元。今年随着宁德时代在港交所上市,港股IPO年内募资额已达771.23亿港元(合98.36亿美元),重回全球第一席位。
资讯科技业IPO数量逐年上升
从行业分布上看,今年港股IPO公司主要来自工业工程、药品及生物科技、食物饮品、消费者零售商、有色金属等行业,新消费+科技类公司占据主流。从募资规模来看,工业工程行业的募资规模最高,年内新股合计募集资金439.68亿港元,其中宁德时代的募资金额居首;药品及生物科技行业的募资金额次之,达139.46亿港元,其中恒瑞医药的募资金额为98.9亿港元。
日前,在“潮起香江聚势共赢——深港资本市场融合发展与赴港上市专题研讨会”上,港交所环球上市服务部副总裁陆琛健表示,新经济与科技企业成为近年香港IPO市场的主导力量。随着联交所上市发行制度改革持续推进,港股的吸引力还在持续提升,预计未来还将有大量企业涌入港股。
从目前提交聆讯材料的个股信息来看,还有安联国际、三只松鼠、泽景电子、科拓股份等多家来自消费或科技领域的公司在列。科创板企业参与度显著提升,和辉光电、峰岹科技、纳芯微等企业明确赴港计划,预示着科技力量正在重塑港股市场格局。
通过梳理近10年港股IPO公司数据发现,IPO行业热度已发生转换。地产建筑业、金融业等传统行业的公司近年来的IPO数量整体呈现下降。2015—2020年,地产建筑业IPO数量占当年港股IPO数量比例持续维持在20%以上,2020年占比最高达到30%,但从2021年开始,该占比数据明显下降,2023年地产建筑业IPO占比仅为8.25%。
2015—2017年,金融业IPO数量稳定维持在10%以上,从2018年开始,占比再也未能超过10%,2021年和2024年港股金融业IPO数量占比分别为2.06%和2.86%。
相比之下,资讯科技业、医疗保健业、非必需性消费等行业的IPO公司数量占比表现稳定。特别是资讯科技业IPO数量近年来持续稳步增长,从2021年的7家逐年上升至2024年的18家,2024年IPO数量占比达到历史最高值,为25.71%。
港股市场呈现多重积极变化
过去,港股市场面临盈利和资金流动性不一致、外资和机构持股占比高、板块分布过度集中等问题。目前,港股市场正经历一场由资金、技术与估值共振驱动的深刻变革。
从资金流动性角度来看,港交所最新披露数据显示,2025年以来港交所日均成交金额为2490.29亿港元,是2018年1074.2亿港元的2.32倍。南向资金持续发力,今年以来累计净流入规模达5945.51亿港元,较去年同期的2362.97亿港元激增近1.52倍。
尽管港股市场表现亮眼,但从估值角度来看,港股市场目前仍为全球为数不多的估值洼地。2020年前,恒指动态市盈率稳定在10倍左右,2021年至2024年初,港股估值持续下探,最低达到7倍左右。2024年拐点出现,恒生指数估值企稳反弹,当前市盈率10.48倍,低于标普500指数的26.06倍和日经225指数的17.94倍及沪深300指数的12.45倍。恒生科技指数市盈率20.76倍高于恒生指数,但低于其他科技类指数,例如纳斯达克指数的39.24倍。
当下科技消费产业市值已经占到港股的半壁江山,目前,消费、科技类行业市值约占港股总市值44%,对比2015年末占比24%的水平来看,市场资金更偏爱新消费、含科量、稀缺性等新特征领域。
从南向资金流向来看,目前前五大重仓股从2017年至2018年的汇丰控股、工商银行、建设银行、腾讯控股和融创中国,变为了如今的腾讯控股、中国移动、小米集团-W、建设银行、阿里巴巴-W。随着港股市场产业多元化,尤其是新能源、医药生物和高端制造等新兴产业的比重进一步提升,吸引了不同类型投资者参与港股市场。
港股上市首日破发率处于9年低点
从市场表现来看,港股打新赚钱效应显著回升。2025年港股IPO的27家公司中,有7家公司上市首日破发,破发率为25.93%,处于2017年以来低点,仅高于2016年的23.58%。创新药企映恩生物的IPO堪称火爆,最终募资额超过2亿美元,上市首日上涨116.7%。蜜雪集团上市首日涨43.21%。
打新赚钱效应的回升,一方面是由于港股整体估值处于历史低位,吸引了海外资本回流;另一方面,中国持续强化对企业创新和资本市场的支持,叠加港交所推出的利好措施,共同为港股IPO市场注入动能。新股上市的良好表现,使得企业赴港上市的意愿越来越强。
国际长线资金持续配置优质资产
近年来,港股市场持续展现出的积极变化引发A股公司奔赴港股上市的热潮。今年以来,A股上市公司赴港上市明显加速,除宁德时代之外,恒瑞医药、赤峰黄金等A股上市公司已相继在港股上市,海天味业、均胜电子、三花智控等公司已向港交所递表。从背后原因来看,站在港股市场便利制度的肩膀上,拓展海外业务更具优势性。
宁德时代在港股顺利完成国际配售并挂牌上市,成为中国企业“出海”的新标杆。统计显示,宁德时代上市后,“A+H”股数量已达155只。此次宁德时代赴港上市的基石投资者包含中石化、高瓴资本、科威特投资局等,上市募资主要目的是提升海外知名度并推动海外市场拓展,募资所得的90%将投向匈牙利项目一期及二期建设。宁德时代在港股发行收获了大量来自不同国家、不同类型资金的长线投资,体现出港股市场发生的结构性变化,尤其是在外资已经持有宁德时代A股接近1400亿元人民币的背景下,国际长线资金依然坚定参与了宁德时代港股发行。此外,从宁德时代上市后的股价表现来看,截至最新港股收盘,宁德时代港股相对A股有约10.39%的溢价。像宁德时代这种大体量的融资能够被港股稳健承接,更进一步表明港股市场目前的流动性显著改善。
5月以来,还有多家A股公司申请港股挂牌上市。三一重工宣布向香港联交所递交了发行H股并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的申请,公司表示,赴港上市是为深入推进公司的全球化战略,加强与境外资本市场对接。韦尔股份发布公告称,根据公司总体发展战略及运营需要,公司拟发行H股股票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上市。牧原股份也向港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请书,联席保荐人为摩根士丹利、中信证券、高盛。
中信证券表示,内外资的资产偏好和定价模式存在较大差异。内资在A股生态背景下擅长对边际信息流和景气度进行跟踪和定价,给景气周期上行的品种给予极高估值溢价,给景气度不占优的品种估值折价。但外资普遍对于优质公司会给予较高的估值溢价。此轮A股优秀制造业公司赴港上市,给全球投资者提供了一批优秀的制造业企业。处于全球制造业估值洼地的香港,将持续吸引全球资金做配置。
证券之星港美股
2025-05-29
证券时报
2025-05-29
中国基金报
2025-05-29
时代财经
2025-05-28
证券之星港美股
2025-05-28
证券之星港美股
2025-05-28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5-28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5-28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