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子弹财经
2025-05-26 01:05:42
(原标题:民生银行一季度368亿营收背后的科技 “乘数效应”)
出品 | 子弹财经
作者 | 李茉
编辑 | 闪电
美编 | 倩倩
审核 | 颂文
面对时代变革,银行业从来都是在积极拥抱科技浪潮中实现创新升级的。
比如民生银行。在科技驱动下,2025年民生银行巩固向好势头,一季度实现了稳健良好的开局。
在银行业普遍面临息差收窄、资产质量承压的背景下,民生银行一季度营业收入368.13亿元,同比增长7.41%,增速犹如逆风中的稳健航标。
这份逆势成绩单的背后,是民生银行在复杂市场环境下的战略韧性:当行业困于规模扩张与利润平衡的两难时,该行以“科技引领”为锚,通过资产结构优化、非息收入突破、成本效率提升,在逆周期中培育出可持续的增长动能。
1、以科技金融提质提效:实现逆周期中的结构优化
事实再次证明,稳抓时代机遇,属于判断敏锐、行动迅速者。
民生银行2024年底发布的《数字金融建设与创新白皮书》明确了“敏捷高效、体验极致、价值成长”,全面提升科技能力的数字化银行目标。于是外界看到了其2025年一季度财报展现的初步成果。
(图 / 摄图网,基于VRF协议)
先看收入结构,一季度民生银行营业收入实现368.13亿元,同比增长7.41%,环比上年四季度增长6.30%。
增长核心来两个引擎:
一是量的合理增长和价的有效提升促进利息净收入同比增长。生息资产日均规模71700.34亿元,同比增加1092.78亿元,增幅1.55%;净息差1.41%,同比提升3BP;实现利息净收入248.66亿元,同比增加6.04亿元,增幅2.49%。
二是重点中间业务及债券交易开局良好带动非利息净收入增长。非利息净收入119.47亿元,同比增加19.36亿元,增幅19.34%。
再看增长趋势,民生银行营收增速从2023年的-1.16%持续回升至2025年一季度的7.41%,跑赢股份制银行平均,实现增长趋势的“V型反转”。
显而易见,2025年一季度,民生银行在复杂市场环境中展现出战略定力,通过“强客群、优结构、促增收”策略推动经营质效提升,利息收入结构优化的“压舱石”效应、非息收入的“增长极”突破,已构建起穿越周期的“安全垫”,这背后“五篇大文章”之首的科技金融功不可没。
2025一季度报告显示,民生银行将科技金融作为战略业务纳入全行中长期发展规划,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科技创新企业的质效。
(图 / 摄图网,基于VRF协议)
截至2025年一季度,民生银行服务科技型企业11.96万户、“专精特新”客户2.71万户,通过“易创”产品体系(线上信用贷“易创E贷”、知识产权质押“易创知贷”)和“萤火平台”数字化工具,实现从初创期研发贷款到成熟期并购融资的全周期覆盖,成为科创企业发展的“稳定器”和“加速器”,构建“技术赋能-客群反哺-营收增长”的良性生态。
事实上,银行一直是科技企业关键时刻的并肩战友。
无论是协同支持,还是创新服务,民生银行始终扎实推进科技金融,坚持做科创企业的“忠实伙伴”,为企业技术研发和市场拓展保驾护航。
2025年初春,青岛某深耕智能制造二十年的“专精特新”小微企业因核心客户订单增加,面临原材料采购和设备升级的资金缺口,且无抵押物难获贷款。民生银行青岛分行在“千企万户大走访”中了解情况后,组建专项团队,依据企业经营状况和上下游合作数据,量身推荐纯信用贷款产品“易创E贷”。企业提交材料后一周,400万元贷款即通过线上操作到账,保障了订单如期交付。
金融行业分析人士表示,民生银行在科技金融的探索,不仅为自身打开新的增长曲线,更向业界证明:当金融真正读懂技术价值,创新不再受困于资金周期,民营企业便能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释放无穷动能。这既是金融供给侧改革的生动实践,更是中国经济向创新驱动跃迁的时代注脚。
2、做好“五篇大文章”,构建“场景护城河”
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浪潮中,民生银行的战略思路清晰可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五篇大文章”为支点,持续撬动传统业务结构的转型杠杆。
2025年一季度,民生银行科技金融的深度持续渗透,为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提供了底层支撑,形成“一核驱动、四轮协同”的格局,不仅构筑了逆周期增长的“护城河”,更勾勒出传统银行向“价值创造型银行”跃迁的路径。
绿色金融领域:从“政策响应”到“价值创造”,民生银行将绿色理念与产业升级深度绑定,2025年一季度发行100亿元绿色金融债券,聚焦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点方向,在建设气候友好和生态友好型银行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坚实一步。
普惠金融领域:民生银行充分依托自身优势,以综合性金融服务助力小微企业成长。数据显示,链上服务中小微企业占比超过90%;小微“蜂巢计划”服务超240个特色小微企业集群;“民生惠”系列贷款余额超1100亿元。
养老金融领域:民生银行积极发挥自身禀赋优势,构建特色“银发生态”,构建“账户+产品+服务”生态闭环。从手机银行“长辈版”的语音交互优化到覆盖全国30多个城市的“民生书法大会”,不断提升对养老产业的金融服务能力。
截至2025一季度报告期末,个人养老金账户239.86万户,比上年末增加10.30万户,增幅4.49%;企业年金账户管理业务个人账户数26.77万户,比上年末增长5.10%。
在北京的一家养老社区,65岁的王大爷正在使用民生银行的“手机银行长辈版4.0”。大字体、语音播报、一键呼叫客服的设计,让他轻松完成了养老金查询和转账操作。
“以前觉得智能设备难操作,现在有了这个‘长辈模式’,就像有个贴心的小助手在身边。”王大爷的感受,折民生银行养老金融的温度。
数字金融领域,AI驱动的“效率革命”下,民生银行不仅实现服务效率的指数级提升,更构建起“功能丰富、体验友好、生态开放”的数字金融新范式,实现AI应用落地32个新增场景,零售线上平台用户数12257.66万户,比2024年末增长1.59%。
民生银行做好“五篇大文章”的本质,是将国家战略与市场需求深度融合——用创新思维提升科技金融的“效率势能”,用绿色金融激活绿色转型的“资本循环”,用数字化重构普惠金融的“可达性”,用适老化服务打开养老金融的“情感连接”,用AI技术重塑数字金融的“效率边界”,这些创新不仅带来业务结构的优化,更构建了难以复制的“场景护城河”。
3、科技“乘数效应”价值显现构建面向未来增长极
实践证明,科技,是银行一次次化挑战为机遇的重要支点。
当科技从工具升维为战略底层逻辑,传统银行的转型将释放“乘数效应”。
秉承“科技驱动 业技联创”建设理念,民生银行前瞻布局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积极探索物联网泛在互联应用构建,持续开展区块链业界领先实践,有序推动数字人、仿真交互等虚拟应用发展,稳健构造隐私计算数据安全应用模式,始终保持技术创新影响力与实践领先性,为数字金融注入创新动能。
(图 / 摄图网,基于VRF协议)
民生银行以科技助力数字化运营的深度渗透,通过AI模型构建的“客户全生命周期管理图谱”,手机银行实现“分层升级、产品转化、场景促活”三环联动,高价值客户转化率、零售线上平台用户活跃度持续提升。
从智能客服的精准响应到科技金融的创新应用,从深度赋能科技企业到打造有温度的适老化服务,其科技赋能策略不仅提升了当下的经营效率,更构筑了面向未来的增长极。
目前,民生银行的非息收入增速、零售线上平台用户增速、科技投入强度等指标均优于行业平均,证明传统银行向价值创造型转型具有现实可行性。在不确定性加剧的市场环境中,其以“客户为中心、科技为动能、政策为指引”的逆周期实践,为银行业提供了破局思路。
数智浪潮奔涌,向新而行者胜。民生银行的科技实践也赢得业界认可。2024年底,国际权威指数机构MSCI上调其ESG评级至全球最高等级“AAA”,成为国内首批获此评级的银行,评级报告特别肯定其在公司治理、人力发展、金融可及性、隐私与数据安全等关键议题的领先动能。
2025年3月,《人民日报》刊发稿件《为企业开拓市场提供专业服务》,点赞民生银行创新数字化金融产品,为绍兴格太珂斯轻纺科技有限公司量身定制“出口e融”产品的创新实践,展现科技赋能小微的创新范式。
这些成果印证了一个核心逻辑:当科技从工具升维为“重构金融服务范式的底层逻辑”,民生银行已在数字化转型赛道上跑出“加速度”,其探索不仅为行业提供了逆周期生存的解题思路,更证明:唯有将科技基因深度嵌入战略,才能在长周期中开辟出可持续的增长航道。
4、结语
透视民生银行发展,“科技”成为贯穿经营发展的核心特质,这家颇具特色的银行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定力。
在全球产业链重构的关键期,在银行业深度转型的探索期,民生银行以科技金融的实践证明:银行增长极的构筑不在规模扩张,而在价值创造。从智能客服的效率革命到绿色金融的生态构建,从普惠小微的数字滴灌到养老金融的适老创新,其每一步实践都在回答同一个命题——如何让科技成为连接客户需求、国家战略与商业价值的“通用语言”。
当科技不仅提升财务指标,更能赢得国际评级认可、获得主流媒体点赞,传统银行的转型便已超越商业范畴,升维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时代坐标。这种以科技为底色的增长范式,正在定义银行业的未来航道。
*文中题图来自:界面新闻图库。
智通财经
2025-05-26
子弹财经
2025-05-26
观点
2025-05-25
银柿财经
2025-05-25
观点
2025-05-25
观点
2025-05-25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5-24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5-23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