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OCIN 2025|东方智慧绽放国际舞台,心玮方案再铸行业里程碑

来源:格隆汇

2025-05-22 20:45:28

(原标题:OCIN 2025|东方智慧绽放国际舞台,心玮方案再铸行业里程碑)

2025年5月15日-18日,东方脑血管病会议2025(OCIN 2025)暨上海市医学会脑卒中分会学术年会在中国上海召开。同时,OCIN 2025牵手世界神经介入大会(WLNC)联合办会,共同打造全球化脑血管病和神经介入交流的顶级盛宴。

5月17日,"心玮长城·如意双支架研讨会"与"取栓专题国际论坛"于上海国际会议中心成功举办,新产品"长城""如意"及新技术"CATCH级联"亮相本次会议,通过专题演讲、技术研讨与跨国对话,展现了"中国智造"的创新实力与国际前沿技术的深度碰撞。


精密护航 支撑未来

——心玮长城·如意双支架研讨会


会议由李天晓教授与史怀璋教授联合致辞启幕。李天晓教授强调医学创新驱动发展,心玮两大突破性产品:"长城支架"作为国产首款颅内动脉瘤栓塞辅助支架,创新适配17系微导管以优化远端小血管治疗;"如意密网"作为国内首个涂层密网支架,拥有聚磷酰胆碱涂层、镍钛球囊设计、以及兼容21小系统等特点。

史怀璋教授指出,国产神经介入产品历经八年从起步跃升国际赛道:长城支架通过小口径导管精准释放,性能比肩国际品牌;如意密网支架作为国产首款涂层支架,其涂层、小系统设计超越进口产品。这些突破证明国产器械既能突破技术封锁满足临床需求,又能引领技术革新,赋能中国医生以"硬核利器"守护患者,彰显"中国智造"的韧性与担当。

随后的"长城·如意双支架启动仪式"中,史怀璋教授、李天晓教授、冯文峰教授、彭亚教授、王东海教授、臧培卓教授、李立教授、冯军教授、张云峰教授、陈纯教授、程美雄教授、王玉峰教授、心玮医疗王国辉先生、韦家威先生上台,在全场嘉宾共同见证下,国产首款颅内动脉瘤栓塞辅助支架"长城"与首款涂层密网支架"如意"正式在中国上市,现场掌声雷动。

心玮长城|国产首款颅内动脉瘤栓塞辅助支架

段传志李天晓史怀璋臧培卓四位教授的主持下,会议围绕国产首款颅内动脉瘤栓塞辅助支架"长城"展开。

李立教授分享到,长城3.0mm直径适配17系微导管,显著降低远端小血管形变,尤其适用于前交通/大脑中等迂曲动脉瘤治疗。其激光雕刻闭环设计支持释放后灵活回收(释放90%前可调整),4.0mm直径支架部分中段显影点精准判断贴壁效果。临床实践用于颈内动脉交通段动脉瘤、前交通动脉瘤、大脑中动脉瘤、破裂动脉瘤,使用简单、安全,真正满足"大小兼备,以简驭繁"的临床需求。

张云峰教授在分享中提到,长城支架30/40系列实现"因瘤制宜":30系覆盖1.5-3.0mm小血管(17导管),40系覆盖2.5-5.0mm血管(21导管),新增60mm长度满足长段夹层需求。支架设计分"有头端导丝"(12mm增强稳定)与"无头端"(减少分叉干扰),创新M系列中间显影标记可实时监测贴壁及扭结。结合病例分析,需基于动脉瘤形态(宽颈/多发)、血流参数及血管迂曲度选择方案,如前交通动脉瘤优选30系适配17导管,复杂病变采用40系支架精准覆盖,实现"因瘤制宜,精准适配"的个性化治疗。

李西锋教授在分享中提到,心玮·长城作为国产首款颅内动脉瘤栓塞辅助支架,保留激光雕刻闭环设计:40系列对标进口产品,30系创新适配17微导管,显著提升分叉宽颈动脉瘤治疗安全性;心玮·如意融合涂层技术+小输送系统(2.1/2.7),钴铬合金+镍钛自膨球囊设计实现弯曲血管"瞬展贴壁",涂层设计可缩短整体用药周期。心玮的两款支架各有特色"双架合璧,治瘤有方"。

讨论环节中,陈儇教授、陈纯教授、彭亚教授、王玉峰教授等就长城支架的小型号设计适配17微导管等创新特点,认为该产品有望成为SAC术式治疗的"新利器"。

心玮如意|国产首款涂层密网支架

冯文峰教授、王东海教授、杨新健教授主持的密网支架环节,聚焦国产首款涂层密网支架的临床价值展开深入探讨。

何川教授分享到,如意密网支架推送顺滑,镍钛小球设计实现"二次贴壁"与快速展开,显著缩短学习曲线;集成钴铬合金材质、抗血栓涂层及21小系统等创新优势,兼具强支撑力与低损伤特性,临床操作安心、顺心,未来有望拓宽复杂动脉瘤治疗边界。

冯军教授分享到,如意密网支架通过材料创新(混合编织、抗血栓涂层)、结构优化(镍钛小球、J型头端导丝设计)及临床验证,实现了"安全-有效-易用"三位一体的技术突破,为复杂动脉瘤治疗提供了兼具国际水准与本土适应性的"中国方案"。

讨论环节中,邓剑平教授、程光森教授,王朝华教授,张鑫教授,程美雄教授等专家就涂层技术的长期效果与适应症拓展展开热议,认为该产品有望成为复杂动脉瘤治疗的"新利器"。


取栓专题国际论坛

——全球经验与中国方案的共振


心玮医疗董事长兼CEO王国辉先生在致辞中提到,心玮医疗自2016年成立以来,伴随取栓技术十年高速发展,深度协同临床需求,构建完整产品矩阵:从国内首个显影取栓支架,到级联技术取栓新方案,未来将持续深化"医工结合"模式,与中国医生一起,通过技术创新、迭代,为国际取栓注入东方智慧。

全球趋势与中国智慧

本场专题由陈启仁教授、万杰清教授主持,开启取栓进展国际对话。

Raul G. Nogueira教授在"全球取栓进展"分享中指出,当前行业面临传统6F导管(即内径为0.070inch-0.074inch)实际覆盖血管截面积不足50%的挑战,导致对纤维蛋白富集血栓的捕获率仅30%左右,存在血栓碎裂和远端栓塞风险。而8F大口径抽吸导管(内径为0.088inch)其外径较6F导管外径大25%-40%,在大脑中M1段等部位,可以占据血管有效腔体直径的90%,阻断前向血流效应明显,同时减少了回抽时血栓在导管口嵌顿的情况。一方面降低抽吸阻力,可以完整的将血栓抽入抽吸导管取出;另一方面减少了血栓嵌顿,不需要片段性的拖拽血栓,减少了血栓碎裂逃逸的情况。Raul教授特别强调,中国企业心玮医疗实现8F颅内血栓抽吸导管与欧美同步开发,显著超越国际同类产品。

彭亚教授在"中国取栓进展"中系统阐述了中国取栓技术的突破性进展与战略布局。在器械创新层面,心玮医疗全球首发的088大口径抽吸导管实现革命性突破,中国在神经介入器械领域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级联技术的深度探索

本场环节由陈文伙教授、张永巍教授联袂主持,共同关注级联技术创新与临床应用突破。

刘永昌教授在案例分享中提到,中国取栓技术已进入器械创新驱动阶段,大口径导管的应用显著提升手术效率与安全性。级联抽吸CATCH技术是ADAPT技术的进阶版,通过两次连续抽吸实现高效血栓清除,该技术通过导管性能改进和操作流程优化,为临床提供了可靠的解决方案,其技术理念与国际发展同步,具有重要推广价值。

易婷玉教授在会议中提到,对于单纯性栓塞导致的大血管闭塞病例,使用CATCH(级联抽吸)技术可以显著缩短血管再通时间。心玮吞川颅内血栓抽吸导管有内腔为0.088"的8F规格,此规格导管具有更强的血栓抽吸能力,适用于抽吸颈内末端、基底动脉等处的大负荷血栓,其高到位、大管径的特性可有效阻断前向血流,降低血栓逃逸风险。针对迂曲部位,级联技术利用"大管套小管"的同轴系统让取栓通路到位变得轻松。易教授会中分享了自己的治疗病例一例,其中患者右侧A1未发育,急性闭塞的左侧颈内动脉同时负担左侧大脑中动脉、左侧大脑前动脉和右侧大脑前动脉供血。此病例通过级联抽吸技术仅用25分钟实现左侧颈内血流再通,大内腔带来的强抽吸效应在颈内动脉末端闭塞"一拖三"病变中实现了快速血流重建并有效避免了血栓逃逸所致的远端血管栓塞风险,实现一次再通。

技术争鸣与未来共识

而后由李迪教授与Ganbaatar Rentsenkhuu教授主持,来自蒙古Baatarjan Nota、台湾地区吴逸民等专家结合各国及地区实践,探讨不同技术的适应场景。中国提出的级联技术为全球取栓领域提供了新思路,讨论环节,代成波张利勇等专家一致认为,级联技术有望成为亚洲人群取栓的"优选方案"。


"如意"血流导向密网支架

首次亮相OCIN手术直播


5月17日下午,如意血流导向密网支架首次亮相OCIN手术直播。患者A3段奇大脑前动脉瘤伴粥样硬化,血管路径极其迂曲,中间导管仅上到C4段,赵瑞教授应用如意血流导向密网支架FDD-250-20,适配心玮DMC21微导管挑战高难度,支架输送体镍钛球囊助力支架自膨打开,快速贴壁,见证中国智造,心玮智造。


新产品·新技术揭秘


作为脑卒中预防与治疗整体解决方案领导者,心玮医疗在本次会议中全面展示了覆盖缺血、动脉瘤、狭窄及通路等领域的全产品矩阵,包括备受瞩目的CATCH级联技术、长城颅内动脉瘤栓塞辅助支架、如意血流导向密网支架、脉合止血封堵系统。重点设置新产品·新技术体验区,直观展现企业在神经介入领域的技术突破。


Together Toward Tomorrow


会议期间,来自蒙古、哈萨克斯坦、新加坡、泰国等国家的20余位神经介入领域顶尖专家参访心玮医疗企业总部,通过对心玮技术平台的考察与交流,专家团深入体验了从研发到临床转化的全产业链创新实力。此次活动不仅彰显心玮医疗的硬核技术实力,更为中国智造出海搭建了高水平产学研桥梁——从实验室到世界,让中国创新落地有声。

心玮医疗以"创新"为楫,在神经介入蓝海劈波前行,开启"中国方案"普惠全球患者。

来源:微信公众号.神介资讯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5-22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5-22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