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鳌头财经
2025-05-21 15:07:55
(原标题:成立14年 安克创新的“依赖症”还没治好)
记者丨张飞涛
实习生丨汗青
出品丨鳌头财经
一个行业冷知识,最赚钱的中国充电宝品牌并不是国内消费者所熟知的品胜、绿联等,而是专注于做海外市场的安克创新(300866.SZ)。
近日,安克创新发布了2024年全年财报及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去年全年,安克创新实现营收247.1亿元,同比增长41.14%;实现净利润21.14亿元,同比增长30.93%;实现扣非净利润18.88亿元,同比增长40.5%。
相比之下,2024年绿联的营收和净利润分别为61.7亿元和4.62亿元,同比增长率则分别为28.46%和19.29%,在规模和增速上都与安克创新存在差距。尚未上市的品胜并未披露2024年的财务数据,但从以往招股书看,营收规模尚未达到15亿元,与安克创新差距明显。
赚得盆满钵满的安克创新在分红上保持了大手笔,预计派发现金红利7.97亿元,其中近3.6亿元流进创始人夫妇的腰包。
高增长的安克创新并非没有隐忧,长久以来,在市场、渠道、产品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依赖症,这些“症状”也在近两年愈发地明显。
超九成收入来自海外,未来不确定性加剧
安克创新的创业故事耳熟能详,创始人阳萌在美国工作期间,一次偶然的笔记本电脑换电池经历,让他看到了中美供应链与市场差异中存在的巨大机会,这也成为他回国创业的契机。
从2011年创立之初,安克创新便在线上发力,尤其是亚马逊平台。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利用国内的供应链能力,产品可以在初期通过价格、质量优势迅速打开市场;坏处则在于,时至今日安克创新仍存在着渠道依赖线上、市场依赖海外的情况。
财报显示,2024年安克创新来自境外的收入为238.25亿元,同比增长41.23%,营收占比为96.42%;来自线上渠道的收入为176亿元,同比增长43.01%,营收占比为71.23%。拉长周期看,2021年至2023年,其境外收入的总营收占比分别为96.66%、96.34%和96.36%;线上渠道收入的总营收占比则分别为63.62%、66.34%和70.30%。
可以看出,安克创新来自境外和线上渠道的收入一直处于较高水平,且近三年仍处于增长之中。
有观点认为,即便安克创新在渠道和市场上存在依赖,但其通过高增长证明了这一商业模式的可行性。问题在于,事情起了变化,安克创新现行商业模式的不确定性正在加剧。
首先是成本的上涨,2022年至2024年,其运输成本分别为15.1亿元、19.8亿元和30亿元,占成本比重分别为17.3%、20.06%和21.62%,不但每年都在上涨,占总成本的比重也在不断增加。“运输成本的增长主要受业务量增加以及跨境运费增长导致。”安克创新对此解释到。
海运成本上涨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毛利率承压,2022年至2024年,境外市场的毛利率分别为38.84%、43.84%和43.91%,同比增长率分别为2.87%、5%和0.07%。换言之,尽管毛利率还在增长,但触顶压力明显。
不确定性也来自于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动,比如关税。“安克创新高度依赖美国市场和中国供应链,美国加征关税会让其面临较大的成本压力。”行业分析人士向鳌头财经表示,“随着中美联合公报的发布,安克创新在短期内业绩不会受到太大扰动。”
在渠道上,安克创新超过一半的线上收入来自于亚马逊,尽管最近几年开始进行多渠道建设,但收效甚微。2023年,安克创新在亚马逊的收入占营收比为57.1%,2024年则为54.3%,只降了不到三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面对Temu、Tik Tok等平台的分流,在亚马逊的流量减少,这让跨境电商在亚马逊的推广成本越来越高。财报说明了这一点,2022年至2024年,安克创新销售费用的同比增长率分别为20.18%、32.3%和43.31%,不仅增长越来越快且均高于同期的营收增速。
“总体而言,在市场、渠道上存在单一依赖的安克创新将面临着国际局势、跨境电商平台竞争所带来的诸多不确定性,而这种不确定性最终会转移到业绩之上。”前述行业分析人士表示。
仍是“充电产品公司”,浅海战略效果不佳
除了市场和渠道上的依赖,安克创新在产品上仍依赖于充电类产品。安克创新将自家产品分为充电储能、智能创新、智能影音三大类,三者2024年的营收占比分别为51.26%、25.64%和23.04%,2023年的这一数据则分别为49.14%、25.94%和24.48%。
由此可见,充电储能类产品依然是安克创新的主要营收来源,依然未能摘下“充电产品公司”的标签。
事实上,安克创新一直在进行品类的扩充,在扩充方向上,选择的则是音频设备、智能投影、3D打印机等“小而美”的产品线,安克创新创始人阳萌将这一战略总结为“浅海战略”。所谓“浅海”,指的是“用三、五百人团队,三、五亿就能饱和投入的品类。”
浅海战略背后的逻辑不难理解,安克创新希望依托成熟的海外渠道网络、研发能力、品牌势能,在小品类上复制多个“Anker”,从而找到新的发展曲线。结果却是,大张旗鼓扩充的27个品类最终关掉了10个,过半数的营收依然依靠充电产品。
“从结果来看,安克创新的多品类战略难言成功。”行业观察人士向鳌头财经分析道,“其背后的原因在于,多品类会摊薄研发投入,以至于在产品上难与专精某一品类的公司竞争;另一方面,安克早期充电类产品的成功得益于先发优势,而在现在的竞争环境下这种优势已经不存在,所以难以将过去的成功经验简单套用。”
更加值得警惕的是,在“浅海战略”思维下,存在着公司优势资源无法集中,研发的长期价值被忽略,人才吸引力不足等问题,安克创新在具身智能领域的投入说明了这一点。去年10月,前小米自动驾驶产品技术负责人刘方加入安克创新,进行具身智能方向的内部创业,今年3月份,刘方被曝出从安克创新离职,其在北京的具身智能团队也随之解散。
一面是脱离不了的市场、渠道依赖,一面是撕不掉的“充电产品公司”标签,高增长的安克创新未来面临着较大的不确定性,或许安克创新可以调整方向,从“浅海”驶向“深海”,毕竟当潮水退却时,“浅海”最先裸露。
格隆汇
2025-05-21
格隆汇
2025-05-21
格隆汇
2025-05-21
格隆汇
2025-05-21
格隆汇
2025-05-21
证星董秘互动
2025-05-2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5-2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5-2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