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15岁的小米该如何面对期待

来源:经济观察报

媒体

2025-05-21 09:54:22

(原标题:15岁的小米该如何面对期待)

周悦/文 “我们一直觉得我们是汽车行业的新人。”5月15日,在小米即将迎来15岁生日之际,雷军用这句话,回应了一场交通事故引发的质疑和压力。他还说:“这场交通事故让我们意识到,公众对我们的期待和要求远超了想象。”

雷军说的这场事故,涉事车辆为小米SU7,3月29日发生在安徽铜陵德上高速上,造成3人死亡。

这或许是一句坦率的自我检讨,但对很多关心小米,也关注企业治理的公众来说,这样的表态却透露出一种微妙的距离感。

其实,问题不在于“公众期待太高”。在不少用户眼中,小米早已不再是创业初期的小公司,而是一家走进千家万户、正在布局汽车、自研芯片、扩展产业边界的大型企业。不是说初创公司就可以罔顾社会责任,但当一家企业影响力不断扩大,公众自然会把它看作一个具备更强实力、也应承担更高责任的参与者。更何况,当小米开始制造像汽车这样更复杂,对安全性要求更高,带有一点公共属性的产品时,它也必须要承担更大的责任。

在这场讲话中,雷军多次强调“我们高度重视安全”“我们绝不回避问题”,态度本身没有问题。公众也不反感企业的表态,但更为关键的是,企业在表态之后有没有真正兑现的行动。例如,事故原因是否调查清晰了?哪些流程可以改进?未来是否有更透明、可追责的沟通机制?这才是信任建立的核心。

这也带来了一个重要问题:当一家企业的规模、声量与行业角色不断上升,逐步成为公共讨论的一部分时,它的言行也自然承载起更多社会责任的重量。什么才是真正的真诚?又该如何回应日益提升的社会期待?

企业今天面临的沟通场景,早已不仅是“说了就好”。公众期待的是“结构性真诚”——有清晰节奏的回应、有具体举措、有明确责任链条。这不是挑毛病,而是希望看到企业治理能力更进一步的正常要求。

这并不是说小米做得不好。过去十多年,小米靠着工程师文化和性价比理念,赢得了市场口碑。做手机、做智能硬件,它擅长用产品和技术说话。现在,并不意味着它要放弃工程师文化,而是要在此之上,加上一层“公共性”的思考——如何提前识别风险?如何在危机中主动沟通?如何通过机制建设赢回信任?小米正处在一个关键阶段,除了技术创新,还需要靠制度完善、流程治理来承担起更全面的社会责任。

公众不奢求企业永远不犯错,但他们会判断企业在面对问题时是否真诚,是否具备反思与修复的能力。

雷军在演讲的最后说:“十五年还不够,那我们就继续走下去。”这份韧性值得肯定。但在继续之前,也许更值得深思的是:公众的信任从来不是企业成长的附属品,而是企业在一次次选择和一次次危机中,通过制度和行动亲手建立的结果。

在小米迈向下一个十五年的路上,它需要的不只是技术上的突破,也包括价值观与治理能力的双重进化。把真诚落实在系统、流程和组织责任之中,才能真正成为企业长期发展的底盘。

经济观察报

2025-05-2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5-21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