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蓝莓财经
2025-05-19 21:05:17
(原标题:股价承压、新品乏力、战略摇摆:洽洽为何不再香?)
作为中国瓜子市场的“老大哥”,洽洽食品曾凭借“香瓜子”这一国民零食的统治力,稳坐行业头把交椅。然而,在消费升级和健康饮食趋势席卷的当下,这家企业正站在从传统到创新的十字路口,亟需为投资者和消费者找回信心。
过去几年,洽洽的百亿营收、百亿市值的“双百”战略目标,成为公司对外喊出的响亮口号。但现实却远比口号残酷。
瓜子业务作为洽洽的核心支柱,早已触及增长天花板,市场份额的扩张速度远不及预期。与此同时,公司寄予厚望的第二曲线坚果品类,也在三只松鼠、良品铺子等竞争对手的围剿下,盈利能力持续承压。股价的低迷和高位参与员工持股计划的内部团队的不满情绪,更让洽洽的转型压力雪上加霜。
摆在洽洽面前的,是一场既要守住基本盘,又要大胆破局的硬仗。在资本市场和消费者的双重审视下,这家老牌零食巨头能否找回昔日的增长动能?
业绩暴跌七成,股东信心频“破防”
2024年,洽洽食品(002557.SZ)营业收入首次突破70亿元,同比增长约7.2%,归母净利润增长超10%。然而,2025年一季度的业绩却如同一盆冷水,浇灭了投资者的热情。
今年第一季度营业收入同比下滑13.76%至17.8亿元,归母净利润更是暴跌67.88%至0.95亿元。如此剧烈的业绩波动,让资本市场对这家休闲食品龙头的信心蒙上阴影。
5月15日召开的2024年度及2025年一季度业绩说明会上,董事长陈先保携管理层面对投资者的“灵魂拷问”,两个小时内回答了上百个问题,涉及业绩低迷、股价疲软、渠道拓展等核心议题。投资者情绪从期待转为焦虑,洽洽食品的未来增长路径究竟何在?
从数据看,一季度业绩下滑的背后,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内生问题。管理层在说明会上指出,春节错期导致销售节奏受阻,而2024年同期的高基数效应放大了同比降幅。此外,葵花籽和坚果原料价格上涨挤压了毛利率,坚果品类渠道结构调整也进一步拖累了盈利能力。
然而,这些解释虽有一定道理,却难以完全平息投资者的不满。股价表现无疑是投资者情绪的放大器。自2020年高点以来,洽洽食品股价已累计下跌近40%,不少投资者在高位买入后深陷亏损。业绩说明会上,投资者直言不讳:“股价连年下跌,公司有何具体措施提振市场信心?”“回购计划推进如何?被套两年的股东何时能看到希望?”
面对这些尖锐提问,管理层的回应显得谨慎,强调将通过优化运营和产品结构改善业绩,但缺乏明确的时间表和量化目标。这种“温吞水”式的回答,显然难以安抚市场情绪。
2024年,量贩零食渠道成为行业增长新引擎,良品铺子、来伊份等品牌通过与零食很忙、赵一鸣等连锁合作,实现了业绩的快速突破。据行业报告,2024年量贩零食市场规模已达1500亿元,同比增长超20%。反观洽洽,其量贩零食渠道收入仅4.5亿元,占总营收的6.3%,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投资者质疑,公司在新兴渠道的渗透率不足,是否因定价策略过于僵化或与渠道商的利润分配机制不够灵活?与此同时,线上渠道的短板同样刺眼。洽洽的抖音直播间流量低迷,甚至被投资者吐槽“只有几位观众”。管理层承诺将加大与头部主播合作、优化电商产品组合,但从目前看,公司在数字化营销上的投入和成效仍显不足。
微创新难救主,瓜子口味越多越焦虑
作为中国休闲食品行业的标杆,洽洽食品凭借瓜子业务稳坐细分市场的王座。然而,面对消费升级与市场竞争的加剧,洽洽的传统优势正在被稀释。
2024年,公司在瓜子和坚果两大核心品类之外,尝试通过新品类拓展寻找增长新引擎,魔芋零食和瓜子风味冰淇淋等产品陆续亮相。然而,这些新品大多停留在“跟随市场热点”的浅层创新,缺乏颠覆性突破。
根据洽洽食品2024年年报,瓜子业务依然是公司营收的支柱,贡献了43.82亿元,占总营收超60%。然而,这一核心品类的增长已明显放缓,同比仅增长2.6%,与2022年45.12亿元的峰值相比仍有差距。
为了刺激需求,公司在2024年密集推出了辣根瓜子、螺蛳粉味瓜子、榴莲味瓜子等新口味,但这些“微创新”并未带来显著的销量提振。
根据尼尔森数据,2024年中国瓜子市场整体规模约350亿元,同比增长仅3.5%,显示出品类增长的疲态。洽洽在瓜子领域的龙头地位稳固,但受限于市场饱和和消费者口味多元化的冲击,单靠口味调整难以打开新的增长空间。
坚果品类作为洽洽的第二增长曲线,表现同样喜忧参半。2024年,坚果业务实现收入19.24亿元,同比增长近10%,但毛利率却创下近年新低,仅为22.8%。究其原因,原材料价格波动和激烈的市场竞争是主要拖累因素。
面对核心业务的瓶颈,洽洽将目光投向了新兴品类,其中魔芋零食成为重点布局方向。魔芋制品因低热量、健康化的属性,近年来成为休闲食品行业的“当红炸子鸡”。
根据艾瑞咨询数据,2024年中国魔芋零食市场规模已达120亿元,同比增长超25%。行业标杆卫龙美味凭借“魔芋爽”实现蔬菜制品收入33.71亿元,同比增长59.1%,占其总营收的53.79%,首次超越传统辣条业务。盐津铺子同样在魔芋赛道表现抢眼,其休闲魔芋制品收入达8.38亿元,同比增长76.09%。
洽洽选择此时入局魔芋赛道,意图借助其强大的线下渠道网络和品牌认知快速切入市场。然而,这一策略的局限性显而易见。魔芋零食市场虽增长迅猛,但产品同质化严重,头部品牌已通过口味创新和营销升级建立起壁垒。
洽洽的魔芋产品若仅停留在“模仿+分销”的模式,恐难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此外,公司计划与外部伙伴合作推出瓜子风味冰淇淋,但明确表示该产品仅为“丰富产品线”,未列入战略重点。这种试探性布局,反映出洽洽在新品开发上的谨慎态度,但也可能错失抢占消费者心智的先机。
洽洽食品的新品战略暴露了其创新能力的短板。无论是魔芋零食还是瓜子冰淇淋,这些新品更多是对市场热点的被动响应,而非基于深刻消费者洞察的主动出击。
洽洽若想摆脱“跟随者”标签,需要在研发投入、品牌叙事和渠道协同上加大力度,尤其是在健康化、个性化的消费趋势下,打造具有独特价值主张的爆款产品。
战略蓝图的反复折戟
早在2020年,洽洽食品高调提出“双百战略”,目标在2023年实现含税销售收入超百亿元,并于3至5年内覆盖百万终端。
然而,2024年年报显示,公司营收仅71.31亿元,距离百亿目标仍有不小差距,终端覆盖数量也远未达标。2025年一季度业绩的断崖式下滑,更让这一战略蓝图蒙上阴影。
在笔者看来,洽洽的战略失焦不仅源于外部环境的挑战,更暴露出其在品牌升级、渠道扩张和内部激励上的执行力短板。面对资本市场和员工的双重信任危机,这家休闲食品巨头亟需以更精准的战略重塑增长动能。
根据洽洽食品历年财报,2023年公司营收为68.06亿元,2024年小幅增至71.31亿元,同比增长4.8%。尽管营收稳步增长,但与“双百战略”设定的百亿目标相比,进度明显滞后。终端覆盖方面,公司2024年年报披露,其线下终端数量约为60万个,远低于百万目标。
更为关键的是,“双百战略”的达成时间表在年报中被悄然淡化,管理层虽未公开放弃目标,但实际行动更像是将这一愿景推向遥遥无期的未来。
2025年的规划中,洽洽试图通过品牌升级和渠道优化补救颓势。公司计划打造“葵珍”高端瓜子品牌,强化蓝袋系列大单品效应,同时加速坚果礼盒和打手系列产品的市场渗透。
此外,魔芋零食等新品类也被寄予厚望。然而,这些举措更多是对既有业务的修补,而非颠覆性创新。洽洽的品牌升级虽方向正确,但缺乏强有力的消费者洞察和差异化定位,恐难在短期内扭转颓势。
渠道扩张是洽洽战略的另一重心,但进展同样不尽如人意。2024年,公司量贩零食渠道收入仅占总营收的6.3%,远低于三只松鼠等竞争对手。
下沉市场和会员店等新场景的拓展,也因供应链响应速度和区域化运营能力的不足而进展缓慢。洽洽的渠道短板不仅在于覆盖广度,更在于对新消费场景的适应性不足。
内部激励机制的失灵,进一步加剧了洽洽的困境。2024年9月,公司推出股票期权激励计划,设定2024年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不低于12%、扣非净利润增长率不低于24%的考核目标。
然而,2025年一季度业绩的暴跌宣告这一目标几无实现的可能。员工持股计划的接连延期,更让内部士气备受打击。
根据公司公告,第八期员工持股计划投入近7000万元,购入163.85万股,当前市值仅3800万元,浮亏近46%;第五期计划投入450万元,购入9.2万股,市值缩水至213万元。股价的持续低迷,不仅让员工持股计划沦为“水中月”,也让资本市场对公司的信心跌至谷底。
2025年5月6日,洽洽股价触及近年新低,市值仅117亿元,较2020年高点缩水近三分之二。
战略的高度决定企业的未来,但执行的精度才是胜负的关键。洽洽食品的“双百”蓝图虽宏伟,却因执行力的缺失而屡屡折戟。无论是品牌升级的缓慢推进,还是渠道扩张的步履维艰,亦或是激励机制的接连失灵,都指向一个核心问题:洽洽需要在战略与执行之间找到平衡点。
雷达财经财富号
2025-05-20
雷达财经财富号
2025-05-19
观点
2025-05-19
雷达财经财富号
2025-05-19
雷达财经财富号
2025-05-19
雷达财经财富号
2025-05-19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5-19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5-19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