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于见专栏
2025-05-18 05:36:29
(原标题:内幕交易、增速放缓,昊海生科身陷多事之秋)
编辑 | 易每
出品 | 深度美业
近日,国产玻尿酸巨头昊海生科实控人因涉嫌内幕交易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的消息犹如一枚重磅炸弹,搅动起医美市场的资本风云。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国内“医美三剑客”之一,最近一段时间的昊海生科可谓深陷多事之秋。因为除了实控人涉内幕调查,公司还在遭遇业绩增速断崖式下滑、核心业务承压等问题。
种种迹象表明,这家曾经的“医美+眼科”双赛道龙头,正面临着上市以来最严峻的挑战。
实控人内幕交易风波下,昊海生科治理隐忧显现
2025年5月7日,昊海生科公告表示,公司控股股东蒋伟因涉嫌内幕交易被证监会立案调查。
尽管公司强调调查仅针对蒋伟个人,且其人未参与日常经营,但鉴于相关事件的敏感性和蒋伟的身份,资本市场的剧烈反应随之而来:消息公布次日,昊海生科A股与港股股价分别下跌1.71%和5.20%,公司总市值缩水至约120亿元。
与此同时,蒋伟与配偶游捷通过合计持股45.82%的股权掌控公司决策权,却长期“隐身”幕后的治理模式引发市场质疑。
有媒体记者注意到,虽然蒋伟多年来的确都不在上市公司任职,但从公司创立至今的股权架构来看,蒋伟的影响力早已深深植入昊海生科的基因。
2007年,他以昊海化工为依托,搭建起昊海生科在医用可吸收生物材料领域的产业版图。即便后来股权结构不断调整,蒋伟夫妇始终稳坐控股股东之位。
公开数据显示,蒋伟近年来通过减持举措套现1.56亿元,叠加2019年至2024年累计分红3.44亿元,这对实控人夫妇套现总额超过5.12亿元。
而这种“高分红+减持”的操作,难免被市场视为对中小股东利益的侵蚀,进一步削弱了投资者对于昊海生科的信心。
值得关注的是,蒋伟夫妇的财富积累与公司近年业绩疲软形成鲜明对比。
根据《2025胡润全球富豪榜》显示,二人以73亿元身家位列第3206位。相比之下,昊海生科2024年净利润仅微增1.04%,2025年一季度净利润更是同比下滑7.41%,这场资本游戏透露出的信息量十分值得玩味。
业绩增速断崖式下滑背后,遭遇医美失速与集采“双杀”?
聚焦到公司业绩表现来看,昊海生科近年来的业绩愈发让人担忧。
一方面,公司医美板块增长引擎熄火。
数据显示,2024年,昊海生科医美业务营收为11.95亿元,在总营收中的占比为44.38%,其中核心玻尿酸产品收入为7.42亿元,同比增长23.23%,但增速较2023年的95.54%大幅放缓。
值得注意的是,考虑到公司旗下高端产品“海魅月白”未能形成爆款效应,且射频设备收入遭遇同比下滑6.97%,行业竞争加剧(国内玻尿酸III类器械证超50张)及胶原蛋白等替代材料崛起的背景下,昊海生科的市场空间或面临进一步的挤压。
另外一方面,公司眼科、骨科业务遭受到了“集采”重创。
伴随着人工晶状体、玻璃酸钠注射液等产品纳入集采,终端价格大幅下降,导致2024年昊海生科眼科收入同比下降7.60%,骨科收入下滑4.11%。以人工晶状体为例,虽然中标国家集采后销量增长137%,但价格降幅超50%,收入仍下滑14.06%。
尽管销量仍实现了增长,但低价策略显然难以弥补利润损失,昊海生科高端产品布局不足的现状也在加剧公司压力。
此外,昊海生科还在面临成本攀升与子公司亏损等困境。
财报数据显示,2024年,公司总成本同比上升3.77%,医美板块制造费用激增22.94%,人工成本上涨19.49%。子公司利康瑞、Aaren等合计亏损超9700万元,直接拖累净利润表现。
2025年一季度,公司营收、净利润再降4.25%和7.41%,连续三个季度下滑。
左手高分红、右手研发投入收缩
在业绩表现相对比较低迷的情况下,昊海生科的高额分红与高管涨薪持续引发争议。
首先,高额分红举措严重透支着公司的发展潜力。
过去的2024年,昊海生科现金分红高达2.31亿元,占到公司净利润的54.92%。2019年到2024年间,公司累计分红达5.7亿元,其中进入实控人夫妇“口袋”的就获超过2.5亿元。
如果在此过程中,昊海生科各方面财报表现与公司发展情况非常好也就罢了,可公司此举或多或少挤占了原本可以用来进行研发与扩张的资金。
相对应的,昊海生科存在高管薪酬与研发投入倒挂的情况。
2024年,昊海生科董监高薪酬合计达2118.74万元,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年薪均突破300万元,较2021年增长近60%。与此同时,昊海生科研发投入却同比下降25.40%,研发人员平均薪酬下降至31.33万元。
值得警惕的是,医美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的行业背景之下,昊海生科依赖单一医美赛道的风险不断凸显。而且,如射频设备三类证门槛提升等政策监管趋严信号和行业替代品冲击下,公司在长期竞争力上愈发面临挑战。
昊海生科目前所遭遇的危机,是一场“内忧外患”的集中爆发。
实控人治理风险、业绩增长失速、行业竞争格局剧变,叠加高分红与成本压力等等,公司亟需通过创新产品布局、优化治理结构及战略转型破局。
如果在未来的几年内,公司无法在高端医美、新材料等领域取得突破,其“双赛道龙头”光环或将进一步褪色。
乐居财经
2025-05-18
乐居财经
2025-05-18
证券市场周刊
2025-05-18
观察者网
2025-05-18
格隆汇
2025-05-18
证券之星网站
2025-05-18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5-17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5-17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