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港股

腾讯阿里继续为“AI”痴狂,谁将登上新王座?

来源:港股研究社

2025-05-16 21:47:37

(原标题:腾讯阿里继续为“AI”痴狂,谁将登上新王座?)

中国互联网产业正站在价值重构的十字路口。

在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发布后,腾讯用了一句话形容AI战略:“AI投入促进增长,增长反哺AI发展的正循环ing。”

相隔仅仅一天,阿里巴巴也在发布最新财报后表示,“用户为先,AI驱动”战略持续见效。

这折这场变革的深层逻辑:一场从“流量为王”到“智能为王”的范式迁移开始了。腾讯、阿里的财报,正是中国科技企业以AI为核心重构增长逻辑的缩影。

腾讯阿里争当中国AI叙事“扛把子”

高盛曾直言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AI基建看阿里,AI应用看腾讯”。腾讯独特且庞大流量生态是AI应用落地的沃土,而阿里作为唯一专注外部云业务的服务提供商将从行业繁荣中受益。

从腾讯和阿里最新一季财报中,不难看出AI已经对科技巨头核心业务产生巨大影响。

先看腾讯,业务方面可谓句句不离AI。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表示,AI能力已经对效果广告与长青游戏等业务产生了实质性的贡献,亦加大了对元宝应用与微信内的AI等新AI机遇的投入。

本季度,腾讯实现营收1800亿元,同比增长13%,经调整经营利润达693亿元,同比增长18%。细分来看,依托“长青战略”和AI对游戏用户体验的优化,增值服务收入同比增长17%至921亿元,其中游戏板块收入同比增长24%;受益于广告平台AI技术升级和微信交易生态强化的双重推动,腾讯营销服务收入同比增长20%至319亿元;此外,金融科技与企业服务收入同比增长5%至549亿元,其中企业服务表现亮眼,AI相关收入实现快速增长

阿里同样为“AI”痴狂。在第21个“阿里日”,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蔡崇信坚定地指出,阿里要把AI融入每一块业务、每一个环节,未来三年到五年,所有业务都应以AI为驱动。

阿里第四财季收入2364.5亿元,同比增7%;净利润为119.73亿元(16.50亿美元),同比增长1203%。细分来看,阿里云收入同比增长18%,AI相关产品收入连续七个季度实现三位数同比增长。此外,淘天集团总收入1014亿,同比增长9%;阿里国际数字商业集团季度收入335.79亿元,同比增长22%。

对于重拾高增长,阿里巴巴集团CEO吴泳铭指出:“本季度和整个财年的业绩显示,我们的‘用户为先、AI驱动’战略持续见效,核心业务增长继续加速。”

显而易见的是,AI已经成为重塑科技巨头增长的引擎。但市场对AI的期待不仅体现在现有业务反哺,更在于长期增量空间。

当前,不管是腾讯还是阿里都仍处于AI转型与投入的“早期阶段”。最新财报显示,腾讯资本开支274.8亿元,同比增长91%。而上一财季,阿里已经宣布3800亿元的AI基础设施建设计划,第四财季,阿里巴巴的资本开支继续保持高强度。

这一规模远超传统互联网时代的投入,标志着腾讯和阿里分别从“流量巨头”和“电商巨头”向“AI公司”的蜕变。腾讯依托微信13亿月活构建“社交+AI”的生态闭环,阿里则通过“AI+云”连接千行百业的AI需求。

不管是技术投入强度,还是生态布局深度,都反映了腾讯和阿里在AI时代继续高坐科技行业龙头宝座的决心。不过,腾讯和阿里的“AI化”路线,还是略有差异。

解码中国科技巨头的AI战略分野

同为中国科技产业的领头羊,腾讯与阿里在战略路径选择上呈现出鲜明的差异化特征,折两者战略基因的本质分野。

一方依托用户生态实现“AI重构万物”的应用落地,另一方则基于算力网络布局“AI连接万物”的基建体系,共同演绎着中国科技巨头在AI时代的战略进化论。

具体来看,腾讯应该被称之为“场景驱动的生态重构者”。

腾讯现阶段正加速推进生态内AI战略的全面升级,构建双模驱动体系:既接入DeepSeek等外部顶尖模型形成技术互补,又持续迭代自研混元大模型提升核心竞争力。不同于传统基础设施重投入模式,其战略重心聚焦于AI技术对现有生态产品的价值重构。

在产品赋能层面,腾讯已形成矩阵式AI应用布局。本季度,微信、QQ、腾讯文档、QQ浏览器、腾讯会议等多款亿级用户规模的产品,依托腾讯混元以及外部领先模型,陆续上线AI新功能。此外,游戏领域,腾讯也通过DeepSeek大模型提升用户互动体验,比如《和平精英》的AI助手。

在原生应用培育方面,腾讯充分发挥微信生态的流量势能。比如,腾讯元宝和微信生态联动。根据QuestMobile2025第一季度AI应用市场竞争分析,依托微信庞大流量加持,腾讯元宝已经位居行业TOP3,颠覆了原生AI App行业格局。

因此,从资本视角观察,腾讯的战略价值需多维评估:短期聚焦游戏广告增速、视频号商业化及企服效率提升;中长期则需关注AI投入产出比、资本配置效率,以及超级流量入口向智能中枢的质变进程。

阿里的投资逻辑则大为不同,核心锚点是“AI基建+开源生态”。

阿里的AI战略呈现出鲜明的技术纵深特征。通过“3800亿元新基建投入+全栈技术布局+开源生态构建”的战略,持续强化其B端生态壁垒。在战略资源配置上,公司通过剥离银泰百货、高鑫零售等非核心资产回笼资金,把钱花到AI主赛道。

从含光800芯片、飞天云操作系统,到通义大模型体系,形成从算力基建到应用创新的垂直整合能力。而在开源方面,截至4月底,阿里通义已开源200余个模型,全球下载量超3亿次,千问衍生模型数超10万个,成为全球第一开源模型。

总之,腾讯侧重场景渗透,而阿里则强化基建与开源,本质上是对各自核心能力的战略延伸。

前者依托微信流量池与游戏用户基础,将社交关系链转化为AI应用创新的试验场,追求C端生态的厚积薄发;后者延续10年云计算积淀,将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智能化的推进器,延续其B端先发优势。

以AI为核心重构中国互联网行业增长,两大巨头的战略分野揭示了中国AI产业的创新性。既非单纯复制硅谷模式,亦非停留于技术跟随,而是通过商业生态反哺技术创新,实现产业转型的破局突围。

三场战役揭幕AI时代的“股王”之战

在摩根士士丹利最新发布的“China AI 60” 清单里,腾讯与阿里作为中国平台型科技企业的标杆,展现出引领产业变革的战略格局。

大摩指出,中国科技公司正专注于人工智能如何大规模推动产业转型,并将制约转化为机遇。

恰如其所说,在腾讯与阿里的财报里,围绕“制约”展开的三条战线,揭示了中国AI产业的“飞升之战”。

一是以高端人才储备为标志的技术攻坚战。

今年,大模型技术竞赛呈现白热化态势,而国内AI人才供给还十分紧缺,推动科技巨头对顶尖AI人才的争夺进入新阶段。

为了服务4月29日组织架构重组后的研发需求,腾讯启动了史上最大规模人才培养计划:三年新增28000个实习岗位,其中2025年计划招募10000名校招实习生,其中技术岗占比60%。而阿里国际招聘官网消息也显示,2026届校招中80%为AI岗位,包括AI算法、研发、AI产品经理等。

这种人才军备竞赛的背后,是头部企业争夺技术标准制定权的战略窗口期。正如斯坦福AI研究所年度报告所述:“AI领域的人才密度将决定未来五年的行业格局。”

二是构筑产业底座的算力基建战。

企业对算力基础设施的需求日益增长。据IDC预测,2025年到2028年中国智能算力规模年复合增长率高达46.2%。这种产业智能化的刚性需求,无疑是科技巨头重塑云服务市场的战略机遇。

因此,阿里在2025财年资本开支同比增长184%,AI基础设施投资强度不输国际巨头。其3800亿元的云与AI基础设施投入计划,已获得国盛证券“重构中国AI叙事”的评价。

而腾讯的投入力度同样惊人。继2024年Q4 GPU采购量创历史新高后,2025年计划继续扩大资本支出,一季度重点投向了IT基础设施与数据中心建设。

这种战略级投入势必会重塑产业格局,实现不亚于产业互联网革命的普惠化进程。

三是围绕应用场景爆发的生态大战。

随着大模型持续迭代,如何有限赋能企业应用成为关键命题。

为此,腾讯通过“应用一反哺”的机制,让混元大模型持续优化,进而为业务创造更多价值。而在财报电话会上,马化腾还指出,腾讯可以围绕微信生态打造一个差异化的智能体AI。它与微信生态系统的独特组成部分相连接,包括社交图谱、通信和社区能力、内容生态系统(如公众号和视频号),以及微信内数百万个小程序。

在此基础上,更具深远影响的是开源生态的博弈。通过开源生态,云与AI向产业纵深演进。腾讯通过API/SDK开放体系实现技术外溢,阿里云则借助AI能力拉动公有云收入实现双位数增长,标志着云计算服务商向智能服务运营商的战略转型。

显然,科技巨头正在通过开源生态争夺AI时代的话语权,通过生态绑定形成事实标准。

总之,做好大模型,其实就是解决三个关键问题,基础模型能力怎么突破?算力和基础设施怎么样?以及应用场景是什么?

答案是,人才、基建与生态。在人才储备、算力基建与生态构建各条战线上,腾讯与阿里的狂飙突进揭示了巨头推动产业进程的决心。

这也预示着全球资本重新认知中国AI竞争力的转折点到来。德意志银行预判到,“2025年被视为投资界意识到中国在全球竞争中领先的一年。”

在腾讯和阿里持续高增长与高投入下,传统互联网估值模型面临失效,投资者开始为“AI公司”重新定价。市场对科技大厂的期待,已不仅是财报数字的增长,更是全球AI产业的话语权。

这场科技变革的终局,或将重新定义B和T“成长股”的概念。

来源:港股研究社


国际金融报

2025-05-17

券商中国

2025-05-17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5-16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5-16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