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年内改比较基准的基金数量同比增近两倍,公募正在忙着“纠偏”?

来源:银柿财经

2025-05-16 18:50:44

(原标题:年内改比较基准的基金数量同比增近两倍,公募正在忙着“纠偏”?)

5月7日公布的《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其中规定未来基金经理薪酬将与基金业绩偏离业绩比较基准的情况挂钩,这无疑在业内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距离《行动方案》公布一周有余,基金公司采取应对措施了吗?

Wind数据显示,5月7日~16日共有11只基金变更业绩比较基准,数量与此前几周相比没有明显增多。但值得注意的是,今年1月1日~5月16日期间,共有119只基金宣布变更业绩比较基准,数量较去年同比翻了近两倍。

同时,市场对于公募下一步行动及其影响已有诸多猜测。比如国金证券(600109.SH)研报指出,《行动方案》将产品偏离业绩比较基准的情况与基金经理薪酬挂钩后,最简单的做法是关注与基准相近的行业权重,以及通过投资行业权重股获取与行业指数相近的收益。在本周大金融板块突然拉升时,也有多方观点猜测是公募为应对《行动方案》而提前加仓这一低配板块,进而导致的市场异动。

但是多家基金公司表示,目前并没有大动作调仓,《行动方案》明确提出要制定公募基金业绩比较基准监管指引,现在正在等待该指引落地。

年内修改业绩比较基准的产品同比翻了近2倍

Wind数据显示,《行动方案》公布至5月16日,宣布修改业绩比较基准的基金共11只,相较于此前几周并没有明显增多。部分修改业绩比较基准的基金公司向银柿财经表示,此举是为了以更科学、合理的业绩比较基准评价本基金的业绩表现。

从业绩比较基准前后变化来看,部分基金此前的业绩比较基准存在“名不副实”的情况,此次修改“纠偏”意味明显。比如广发北交所精选两年定开,作为一只北交所主题基金,修改前业绩比较基准中北交所相关指数“含量”却为零。

虽然新规出炉仅一周多时间,但是华创证券研报指出,监管层面对于基金业绩比较基准的改革一直“箭在弦上”,早在2018年就已有动作。本次公募基金业绩比较基准监管指引即将落地,是2024年9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稳步推进公募基金改革”的一个阶段性成果,也与过往的监管导向与监管动作相一致。

业内似乎也早就感受到了“水温”的变化,并加快了修改基金业绩比较基准的动作。Wind数据显示,2024年1月1日~5月16日,共有68只基金修改业绩比较基准,而今年同期有119只基金变更了业绩比较基准,数量较去年同比翻了近2倍。

在这些修改业绩比较基准的基金中,有43只基金原来的业绩比较基准包含沪深300指数,其中32只修改后却明显降低了沪深300指数的权重,甚至直接将沪深300指数从新的业绩比较基准中剔除出去。

比如富荣价值精选混合,其原来的业绩比较基准是“上证国债指数收益率*45.00%+沪深300指数收益率*55.00%”,修改后的业绩比较基准是“中债综合全价(总值)指数收益率*80.00%+中证可转换债券指数收益率*20.00%”。

数据显示,本次修改业绩比较基准确实起到了一定“纠偏”的作用。以今年1月2日宣布修改业绩比较基准的汇添富北交所创新精选两年定开混合为例。该基金2024年四季报显示,当年四季度该基金业绩比较基准增长率为3.46%,基金份额净值增长率为28.11%,二者差距为24.65%。2025年一季报显示,今年一季度该基金业绩比较基准增长率为18.50%,基金份额净值增长率为24.43%,二者差距大幅缩小至5.93%。

业绩比较基准为何成为“风暴中心”?

为何这次改革,监管部门会着重强调基金业绩必须向业绩比较基准靠拢,甚至将基金经理薪酬与二者偏离程度挂钩?根本原因在于,当前基金业绩比较基准并没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方面,当前基金在选择业绩比较基准时呈现出明显的同质化倾向。财通证券(601108.SH)首席策略分析师李美岑指出,截至2025年一季度,以沪深300、中证800、中证500为业绩比较基准的基金规模合计约2.5万亿元,占全部主动基金的71%。其中以沪深300为业绩比较基准的基金数量最多,在主动权益基金中占比达48%。

另一方面,业绩比较基准对基金运作的约束力十分有限,导致其未能有效发挥帮助投资者大致了解基金主要投资方向、资产配置结构和风险收益水平等作用。

有基金经理坦言,过去在行业里,业绩比较基准对于ETF、指数增强、行业主题这三类基金的约束性还是比较强的,但主动管理型产品大多数还是更看重业绩排名。

这种对排名的追逐,使得大部分产品去追逐热门题材和行业,选股大幅偏离基准。中金公司(601995.SH)研报显示,从持股偏离度来看,以沪深300为业绩比较基准的主动权益基金2024年年报显示,绝大部分基金相较300指数的持股偏离超出30%,更有6%的产品超出50%。

更尴尬的是持股偏离基准同时还大幅跑输基准。中金公司数据显示,其统计了全部主动权益基金近1年、近3年与近5年的年化跟踪误差,业绩偏离在10%~20%区间内的基金占比分别为55.9%、62.8%和70.2%,而三个时间段内业绩偏离低于10%的产品占比均不足三成,更有部分产品跟踪偏离超出30%。

这种持股和业绩双双偏离业绩比较基准的情况,不仅给投资者选择基金造成了困难,还让投资者的持有体验很差,经常出现“一买就亏”的情形,严重削弱了投资者对公募行业的信任水平。

业内人士:细则制定难度大

综合多家公募基金的反馈,目前业内仍在等待公募基金业绩比较基准监管指引的出台,并未进行大动作调仓。

某基金公司有关负责人告诉银柿财经,在《行动方案》发布后,他们已初步自查旗下基金是否存在风格大幅偏离业绩比较基准的情况,进一步的整改工作公司将依据监管指导意见开展。

“将基金业绩与基准的偏离程度与基金经理薪酬挂钩,或许从一定程度上能让基金经理在选择业绩比较基准时更加谨慎,在投资时减少赌性。但如要提高业绩比较基准的约束力,更多还是要从基金合同条款、投资风控、基金评价等环节实施配套措施。”该负责人表示。

此次监管部门强化基金业绩比较基准的约束力这一举措,在海外市场已有先例。

华创证券研报显示,1993年美国证监会发布的《共同基金业绩与投资组合管理人披露规则》首次要求共同基金在招募说明书中披露与宽基指数的业绩对比,此后还数次对这一规则进行修改,以确保基金有关数据的披露更全面、更透明。

2020年12月,美国证监会推出的《投资顾问市场营销规则》规定,投资顾问仅展示收益而无视指数基准表现的情况存在虚假陈述嫌疑,推荐采用相关指数或基准作为比较,披露其投资业绩。

华创证券认为,过去我国在基金业绩比较基准适用过程中,不管从基金管理人还是从投资者角度看,对业绩比较基准的重视程度不够。本次《行动方案》对业绩比较基准的改革方向与成熟市场和行业标准接近,旨在更好发挥业绩比较基准作为基金投资的“锚”和“尺”的作用。

“更关键的是下一步行动”,一位业内人士表示,《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制定公募基金业绩比较基准监管指引,明确基金产品业绩比较基准的设定、修改、披露、持续评估及纠偏机制,这个指引更值得关注,制定起来也有一定难度,“比如绝对收益策略怎么定基准?一位基金经理管理多只产品,有的跑赢基准,有的没跑赢该怎么算?三年没跑赢能不能改业绩比较基准?需要考量的细节非常多。”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5-16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5-16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