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智通财经
2025-05-15 19:12:19
(原标题:宣布折让13.8%配股+控股股东减持,微创机器人-B(02252)为何“流血式融资”?)
一则“折让配售”公告近日可谓让微创机器人-B(02252)“有苦难言”。
5月14日,微创机器人发布公告宣布配售2513.65万股新H股,每股作价15.5港元,较上一交易日(5月13日)收盘价17.98港元折让约13.79%,净筹约3.82亿港元。这是公司自2024年6月、12月以来的第三次折价配股。
同日,其控股股东上海默化人工智能科技宣布以相同价格出售3016万股,金额约4.68亿港元。紧随配售事项及出售事项完成后,微创机器人控股股东持股比例将从48.08%降至43.98%,公司总股本稀释约2.44%。
受上述消息影响,微创机器人连跌两日——5月14日、15日,其股价分别下跌8.12%、4.84%,截止目前股价报于15.72港元,总市值为158.17亿元。
(行情来源:富途)
不得不说,市场用脚投票显然也暴露了当前投资者对微创机器人信心不足的现象,而隐藏在这一现象之下的则是公司避不可避的“现金流之困”。
营收高增,盈利难仍待解
由于行业高投入、长周期的特性,微创机器人目前仍深陷“营收高增长,仍未找到盈利之道”的怪圈。
据年报数据披露,2024年,该公司营业总收入2.57亿元,同比增长145.95%。增长主要得益于国内外市场销售强劲,国内市场中图迈保持同类产品市占率第一,R-ONE获批上市后实现商业化新突破。
具体而言,截至2024年末,微创机器人多赛道产品组合的全球订单数已累计突破百台。其中,本图迈全球新签订单达39台,商业化装机突破30台,全球累计商业化订单截至目前已突破60台。旗舰产品鸿鹄装机量同比实现大幅增长,目前全球累计订单已超过40台,临床应用海外版图继续在五大洲更多国家拓展。
除此之外,报告期内,该公司海通过国际合作于泛血管领域布局的R-ONE血管介入机器人于报告期内一举中标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等5家上海头部公立医院,并实现中国市场的首两台商业化装机。
虽然营收和业务规模保持高增长态势,微创机器人却仍处于“亏损泥沼”。据财报显示,2022年至2024年,该公司归母净利润亏损分别为为11.4亿元、10.12亿元、6.42亿元,虽然亏损幅度不断收窄,但三年公司已经累计亏损27.94亿元。
从运营费用来看,由于行业高投入、长周期的特性,微创在研发投入上的高水平显然在一定程度上也侵蚀了公司的利润空间。据智通财经获悉,2023年和2024年,公司的研发成本分别分5.69亿元、3.09亿元。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长期的亏损也给公司的资产负债结构带来一定的“蝴蝶效应”。
据财报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31日,微创机器人的总资产为12.79亿元,总负债为10.21亿元,计息借贷总额为6.35亿元。期内,公司的资产负债比率为80%,而于2023年12月31日为65%。此外,期内公司经营活动所用现金净额为2.98亿元,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6.12亿元,手上“闲钱”并不充裕。
可以看到,虽然微创机器人2024年业绩展现强劲增长,但公司仍深陷于行业高投入、长周期的特性与公司战略扩张的矛盾之中。
行业回报周期长,“流血式融资”不得不为?
从行业的角度来看,对于微创机器人来说,则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国产商业化加速推进,进口替代确定性强,显然为其带来较多成长空间,但市场竞争与技术差距亦让其竞争压力不容小觑。
众所周知,国内手术机器人行业起步较晚,以商业化成熟度较高的腔镜手术机器人行业为例,国内市场基本由美国直觉外科公司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垄断,随着多款国产手术机器人获批上市,达芬奇的垄断被逐步打破。
不过,随着手术机器人多应用场景落地、叠加《“十四五”大型医 疗设备配置规划》公布、医保扩大报销范围、国产手术机器人具备价格优势, 手术机器人行业渗透率有望进一步提升;本土设备集中上市后积极展 开市场教育,国产替代确定性强。其中以腔镜手术机器人为例,2024 年达芬奇 产品国内中标台数为 46 台,市场份额 46.9%(同比下降 16.3pct),国产微创、 康多、精锋、术锐等企业中标量正快速攀升。
另据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2030全球及中国手术机器人行业深度研究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达到约95.9亿元,近五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34.5%。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国产替代确定性强为微创机器人等企业带来确定性机遇,但技术差距、市场竞争等因素亦对该公司持续上行带来一定阻力。
据相关数据披露,截至2024年9月30日,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全球装机总量为9539台,2024年第四季度又增加493台,截至目前全球装机总量首次破万,达到10032台,公司技术成熟度和医生使用习惯形成一定壁垒。虽然2024年国内腔镜市场国产化率约50%,微创居国产第一,但订单量仍低于达芬奇。
而除了与国外龙头存有一定技术差距之外之外,微创机器人也被国内同行追赶,即精锋医疗、康多等企业加速商业化,价格战进一步加剧。
此外,叠加手术机器人长回报周期,微创机器人长期亏损的表现也促使公司商业模式受到一定挑战。据悉,手术机器人依赖“设备销售+耗材服务”模式,但设备入院需经历医院预算审批、配置证获取等流程,耗材收入增长缓慢。例如,2024年国内腔镜手术机器人配置证仅发放181张,达芬奇占据主要份额。
从上述行业表现,不难看出,手术机器人行业正处于技术突破与规模应用的关键阶段,政策支持、技术创新与国产替代推动市场高速增长。然而,高研发投入、核心部件依赖进口及商业化效率低下仍是主要挑战。
由此,这对于“盈利难”的微创机器人来说,配售的核心动因是行业高投入、长回报周期与公司财务困境的双重压力。短期内,配售融资是维持运营和扩张的必要手段;长期来看,其扭亏为盈的关键在于海外市场突破、国内配置证政策红利释放及商业化效率提升。然而,频繁融资可能导致估值承压,需警惕市场信心波动风险。
券商中国
2025-05-16
中国基金报
2025-05-15
国际金融报
2025-05-15
证券之星港美股
2025-05-15
格隆汇
2025-05-15
智通财经
2025-05-15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5-15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5-15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