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雪球
2025-05-15 09:46:36
(原标题:红利投资的下一站)
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A股市场最早的红利类ETF虽自2007年年初问世至今已近18年时间,不过高股息策略在A股市场一直表现得不温不火,A股市场的红利\价值类ETF在2018年年底的规模不到50亿,在2020年年底也不过165亿。
中证红利(000922)作为A股市场最具代表性的红利指数,早在2008年便发布了,直到2019年年底才开始有ETF跟踪该指数,即中证红利ETF(515080),而且在该产品上市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规模都在5亿元以下徘徊。
不过在2021年之后随着红利类策略业绩的崛起,红利类ETF产品的发展也开始驶上了快车道。红利\价值类ETF的规模由2020年年底的165亿增长至最新的1426亿,规模增幅接近10倍,最为典型的中证红利ETF(515080),其规模也增长至73.4亿(5月12日),规模增幅高达16倍。
数据截至:2025年5月12日
与产品规模伴随的是红利类ETF的产品丰富度(数量及种类)大幅提升,在这样的背景下,除了类似中证红利ETF(515080)这样的传统高股息ETF外,投资者进行更为丰富多样的红利投资开始成为可能。
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开个脑洞,聊聊红利投资的下一站。
对于高股息策略,其最大的软肋无疑是一旦市场风格转向成长,高股息策略很容易跟不上趟。
像2019年-2020年,随着大盘成长风格大杀四方,红利类策略大幅跑输市场,期间沪深300全收益指数上涨80.79%,而同期中证红利全收益指数仅上涨30.77%。
回到当前的A股市场,过去几年价值风格持续占优。但花无百日红,随着去年9月24日以来市场风险偏好的提升,价值风格不再一招鲜吃遍天,成长风格开始崛起,面对市场涌现的越来越多的成长股投资机会,纯高股息策略的领先优势有所减弱。
如果未来A股市场成长风格行情持续演绎,红利投资又该走向何方?
美国市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
如果说A股市场对红利投资者而言非常友好,不仅长期相对大盘有超额,而且波动小回撤低。那么在美股市场做高股息投资则难度高得多,过去十年时间里高股息策略大幅跑输标普500这样的宽基指数。
面对这样偏成长的市场环境,在高分红基础上追求成长性的红利增长策略开始得到市场的认可。像美股市场规模最大的红利主题ETF(Vanguard Dividend Appreciation ETF,VIG)跟踪的就是一只红利增长指数(S&P U.S. Dividend Growers Index),这类指数的编制规则很简单,即筛选在美国市场连续十年现金分红并实现分红金额增长的股票。显而易见,相对纯高股息策略,红利增长策略强调以现金分红回报股东的同时,对上市公司的成长性有更多的考量,从而相对于纯高股息策略更为适应于成长风格行情。
回到A股市场,尽管市面上尚无跟踪红利增长指数的ETF产品,但已有循着向成长要收益类似思路的红利类ETF问世。像今年刚上市的中证红利质量ETF(159209)跟踪的中证红利质量(932315)就可以归类为与红利增长类似的指数。
我特别翻阅了中证红利质量(932315)的指数编制规则,发现该指数相对于中证红利主要有两点不同:(1)降低了股息率筛选标准,只要求股息率较为靠前即可,而不要求股息率最高;(2)增加了上市公司质量筛选标准,ROE较高及ROE同比变化较快的公司更容易受到青睐。
换言之,中证红利质量指数相对于中证红利对于成分股的成长性及质地提出了要求。不再一味地要求低估值及高分红,对于带有一定成长属性的估值合理公司也能予以容纳。像中证红利质量指数的第一大行业为食品饮料(17.63%),第一大权重股为贵州茅台(10.58%),这样的行业分布及权重成分股,在中证红利这样的高股息指数中是很难想象的。除此之外,像煤炭板块虽然既是中证红利也是中证红利质量的权重行业,但这两个指数投向的煤炭股则完全不一样,中证红利指数投向的是周期属性更强的焦煤,中证红利质量投向的是周期属性较弱基本面经营较为稳定的动力煤。
数据截至:2025年4月30日,Wind
由于中证红利质量更为偏向成长,尽管这使得中证红利质量在2022-2023年这样的极致防御风格行情中跑输了中证红利,但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中证红利质量在2019-2020年这样的成长风格行情中则表现出明显的领先优势(具体如下表)。
数据截至:2025年5月13日,Wind
成长和价值作为长期有效的两类投资策略,中证红利质量指数由于在上市公司的成长和价值中间获得更好的平衡,这使得该策略在长期显著跑赢了中证红利指数,年化超额收益约4%。
数据截至:2025年5月13日,Wind
我想,如果投资者既希望获得类似高股息策略这样相对稳定的投资回报,又不想错过成长风格带来投资机会,那么类似中证红利质量这样的进取型红利指数有望成为红利类投资者下一阶段的投资选择。
高股息策略的本质是投向优质的低估股票,既然如此,那么不妨把这个事情做得彻底一些。
这样,大家就很自然而然的想到了港股,在A+H两地上市的股票同股虽同权,但H股相对A股长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折价。正因为此,港股市场的高股息指数拥有比A股市场高股息指数更高的股息率。
我们以港股红利低波ETF(520550)跟踪的恒生港股通高股息低波动指数为例,2019-2025年4月底,该指数的年化股息率为7.05%,显著高出同期中证红利指数5.05%的年化股息率。
数据截至:2018年3月19日-2025年5月13日,Wind
上图列出了2018年3月19日至今恒生港股通高股息低波动指数与中证红利全收益指数的表现对照,两者区间表现虽差不多,但路径有别。
前几年中证红利表现更优,而近几年则恒生港股通高股息低波动占优,特别的,今年以来恒生港股通高股息低波动指数上涨7.94%(截至5月13日),表现显著优于中证红利等A股红利指数。正因为过去几年港股红利指数的靓眼表现,相关的ETF产品规模增长十分迅猛。
那么该如何看待港股红利资产的配置价值,我认为可以考虑以下几点:
(1)长期来看,便宜是硬道理。由于港股相对A股存在着系统性折价,因此站在长期配置的角度,配置港股高股息资产肯定比配置A股要更合算一些。当然过去不代表未来,港股相对A股的折价未来是否会持续存在存疑,因此一些策略指数则在A股和H股择其便宜而从中,像银行ETF优选(517900)跟踪的银行AH指数就是定期在A股和H股中选择更便宜的股份类别进行投资,过去两年成效明显。2023年12月21日至今,银行AH全收益上涨了71.72%,较中证银行全收益的56.51%超额显著(截至5月13日)。
(2)中短期关注AH溢价变化及人民币汇率。从短期角度来看,A股红利和港股红利孰强孰弱则主要受到AH溢价变化及人民币汇率影响,过去两年随着AH溢价的整体收敛以及人民币汇率的走弱,港股红利类指数获得了比A股红利类指数更优的表现。那么如果站在中短期的角度,投资者完全可以从对AH溢价变化以及人民币汇率变化的方向进行决策。
下表列出了恒生港股通高股息低波动和中证红利指数最新的行业分布,两指数行业分布的贴近程度还是比较高的。
数据截至:2025年4月30日,Wind
如果说上述红利策略均偏向不特定行业并取得不错的选股及投资效果。
那么在很多特定行业或者主题中,红利策略也会有着非常大的用武之地。我特别统计了2014年至2025年4月30日下述指数的表现:
中证央企VS中证央企红利:134.75% VS 195.16%
中证国企VS中证国企红利:123.14% VS 266.57%
中证民企 VS 中证民企红利:75.41% VS 360.59%
中证消费 VS 中证消费红利:255.75% VS 400.35%
中证信息 VS 中证信息红利:85.56% VS 410.04%
从上述数据统计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央企及国企这样大家熟知的主题,还是在偏成长风格的消费甚至信息技术行业中,高分红策略依然保持着非常不错的选股效果。
只不过大家目前把绝大部分的眼光聚焦在全市场的红利指数上,对于嫁接在特定行业主题上的红利类指数关注度并不高,目前像国企红利或者央企红利已有一定市场认可度,而像特定行业主题的红利指数,目前市面尚属空白。
我在想,随着红利投资变得越来越流行,会不会有一天我们在特定行业主题中也习惯运用红利策略呢?
这一切是否会发生,尤未可知。
尽管如此,但可以肯定的是,随着红利投资早已深入人心,投资者对红利类策略丰富度及多样性的要求将会变得越来越高,这也是市场认知不断深化的过程。
囿于篇幅,本文简要列明了下一阶段红利投资所关注方向的一些思考,也欢迎大家一起探讨。
———————————————————
全文完,感谢您的耐心阅读!原创不易,如果此文对大家有帮助,欢迎点赞、收藏、关注三连击,感谢大家的支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今日话题 @雪球基金
雪球
2025-05-15
雪球
2025-05-15
雪球
2025-05-15
雪球
2025-05-15
雪球
2025-05-15
雪球
2025-05-15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5-16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5-16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