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解锁科技创新密码 七部门新政破科技企业融资难题

来源:经济观察报

媒体

2025-05-14 20:36:09

(原标题:解锁科技创新密码 七部门新政破科技企业融资难题)

发展科技,对于培育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至关重要,同时也是应对国内外挑战、牢牢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现实需要。随着科技的培育和发展,中国金融也必然要向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可持续的方向迈进。在这一过程中,科技金融扮演着关键角色,它作为金融支持科技的重要方面,涉及到金融体系的构建、金融政策的制定、金融模式的创新以及金融产品的设计等多个维度。

5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官网发布科技部、人民银行等7部门关于印发《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 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若干政策举措》的通知(下文简称《通知》)。通知总体要求,统筹推进创业投资、银行信贷、资本市场、科技保险、债券发行等政策工具,为科技创新提供全生命周期、全链条的金融服务,引导长期资本、耐心资本和优质资本进入科技创新领域,加快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金融体系,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入格局,加强对国家实验室、科技领军企业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金融服务,为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

据经济观察网观察,近年商业银行围绕新质生产力建设的要求,在科技金融领域进行了诸多新的探索,包括调整组织架构、优化授信流程、开发定制化金融产品以及构建科技金融生态等,并已取得初步成效。尽管各家银行的实践存在共性,但也各有特色。未来,随着《通知》中政策举措进一步实施,银行科技金融有望在支持其培育方面展现更大作为、取得更大突破。

科技金融体制建设加速

科技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务院国资委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通知》,以系统性、协同性的政策措施,加快构建更加完善的科技金融体制,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撑,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通知》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科技金融工作的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涵盖了创业投资、银行信贷、资本市场、科技保险、债券发行等多个方面,并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强的政策措施。

在创业投资方面,《通知》提出要发挥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的引领作用,进一步扩大创业投资规模,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同时,鼓励地方政府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形成上下联动、协同发展的局面。

在银行信贷方面,《通知》明确指出,建立银行信贷支持科技创新的专项机制。制定科技金融支持的科技型企业识别标准,建立科技型企业推荐机制,便利银行业保险业金融机构精准有效提供支持。鼓励商业银行设立科技金融专门机构,在科技资源密集的地区设立科技支行。鼓励有条件的银行探索较长周期的科技创新贷款内部绩效考核方案,建立尽职免责机制。选择在部分商业银行和试点城市开展科技企业并购贷款试点,将贷款占并购交易价款比例提高到80%,贷款期限延长到10年。

在科技保险方面,《通知》提出要加快发展科技保险,丰富科技保险产品种类,扩大科技保险覆盖面,降低科技企业研发创新风险。鼓励保险机构针对科技企业特点,开发定制化的保险产品。

在债券发行方面,《通知》提出要支持科技企业发行科技创新债券,鼓励科技企业通过债券市场融资。同时,要完善债券发行机制,降低科技企业债券发行门槛。

此外,《通知》还强调要加强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建设,完善科技金融信息共享机制,促进金融资源与科技企业需求的有效对接。加强部门协同,形成政策合力,完善配套措施,优化科技金融发展环境。

《通知》的发布,标志着我国科技金融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将对我国科技创新和实体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随着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地实施,科技金融将更好地服务于科技企业,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有力支撑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目标的实现。

银行争相布局未来“竞技场”

银行深耕科技金融,既是落实国家战略的政策要求,更是顺应时代潮流、把握市场脉搏的关键举措。中国金融业步入低利率时代,各家机构都在积极思考如何在逆境中突围。麦肯锡全球研究院(MGI)的报告指出,从现在到2040年,有18个领域将重塑全球经济,带来29万亿美元到48万亿美元的收入,2万亿美元到6万亿美元的利润,约占全球GDP的10%到16%。这预示着巨大的机遇。

这18个领域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7个已经具备重要地位的行业,如电子商务、电动汽车、云计算、半导体,以及与之紧密相关的衍生行业,包括人工智能、数字广告、流媒体视频;第二类是更具前瞻性的11个未来竞技场,涵盖自动驾驶、未来的空中交通、网络安全、机器人等。

值得注意的是,这18个领域都与科技息息相关,预示着科技将在未来经济增长中扮演核心角色。因此,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积极布局这些科技驱动型领域,无疑是抢占未来发展先机的关键。

面对这些由科技驱动的巨大机遇,嗅觉敏锐的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已经开始积极调整战略,将资源配置到这些未来的“竞技场”中。它们意识到,仅仅依靠传统的金融服务模式已无法满足科技企业的需求,也无法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因此,一场深刻的变革正在银行业酝酿,从战略定位到组织架构,再到服务模式,都在进行着前所未有的创新。而这一切变革的起点,可以回溯至2018年,甚至更早。

2018年及更早时期,商业银行涉足企业股权投资的方式较为有限,主要依赖于几种途径:一是借助境外具备投资功能的子公司,通过设立产业基金等方式曲线投资内地权益市场;二是利用募集的理财资金间接投资工商企业股权;三是通过与外部机构合作,提供包括认股权贷款、并购贷款在内的综合金融服务,以此支持企业发展。

2018年起,监管政策开始逐步松绑,原银保监会印发《金融资产投资公司管理办法(试行)》,为商业银行探索股权投资业务开启了新篇章。然而,这一阶段商业银行旗下的金融资产投资公司(AIC)主要聚焦于债转股工作,尚未真正涉足股权投资的核心领域。

直至2021年,商业银行参与股权投资业务才迎来实质性突破。原银保监会印发《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指导意见》,明确鼓励AIC在业务范围内,在上海开展不以债转股为目的的科技企业股权投资业务。这一政策调整为商业银行打开了新的投资空间。

2024年9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扩大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试点范围的通知》,将试点城市由上海拓展至北京、天津、重庆等18个城市,并放宽股权投资金额与比例限制。2025年3月,监管进一步明确支持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发起设立金融资产投资公司(AIC),政策覆盖范围正式向股份制银行延伸。

政策松绑后,股份制银行加速布局。2025年5月7日,金融监管总局批准兴业银行率先筹建兴银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00亿元,要求6个月内完成筹备。次日,招商银行与中信银行紧随其后,分别公告拟出资150亿元、100亿元设立AIC。三家股份行短期内密集推进,标志着AIC牌照全面进入股份制银行参与阶段,金融机构通过专业化子公司开展股权投资的渠道进一步拓宽。

这一系列的监管政策变迁,为银行业服务科技创新奠定了基础,也标志着银行业在支持科创企业发展方面开始从传统的间接融资模式向更加多元化的投融资模式转变。从最初的政策探索到逐步松绑,再到明确鼓励,政策调整的背后是银行业在服务科技创新领域的角色转变。这种转变不仅拓宽了商业银行的投资范围,也为科技企业提供了更加灵活的融资渠道。

当前,银行业正积极布局科技金融,一个显著趋势是成立专门的科技金融组织,以加强对科技企业的直接服务能力。具体来看,多家银行已采取实际行动:

工商银行于2024年1月在北京成立总行级科技金融中心,并推出“春苗行动”方案,构建了总行、分行、支行、网点四级联动的专业服务体系。

中国银行早在2022年便与科技部火炬中心合作,开展“科技金融一体两翼”助力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行动。2024年4月,中行在北京成立科技金融中心,并计划在24个省市同步设立分支机构。

农业银行构建了“科技金融服务中心—科创金融事业部或专职团队—科技专营支行”的三级服务体系,截至2024年1月,已设立19个科技金融服务中心。

在股份制银行方面,招商银行自2022年起系统推进科技金融组织体系建设,采取“三步走”战略构建多层次服务网络:首期遴选北京、上海、深圳等6家科创资源集聚分行开展试点,并设立首批15家科技支行;2023年7月正式发布科技金融服务品牌及专属方案,同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后,将重点分行扩容至11家;至2024年,形成“1+20+100”立体化组织架构,实现服务能力全面提升。

在顶层设计上,该行设立由总行科技金融委员会统筹的战略管理体系,由分管行领导牵头,整合公司金融、风险管理、普惠金融等12个总行部门资源,通过普惠金融部常态化运作机制,强化全行战略协同与资源调配。在中层布局上,择优选定20家科技金融重点分行,覆盖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及成渝等国家战略科技创新区域。在基层服务上,依托100余家科技金融特色支行,重点布局国家高新区、自创区及科创走廊等产业集聚区,形成“总行管战略、分行强执行、支行抓落地”的三级联动体系。

截至2024年末,光大银行科技金融贷款余额突破3800亿元,连续两年保持40%以上高速增长,服务覆盖近60%的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和约50%的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进入2025年后,该行持续加大投放力度,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末,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已达415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9.6%,延续稳健发展态势。

助力科技企业跨越“死亡之谷”

4月28日,中信银行与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在北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携手构建更加完善的金融服务生态,为培育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撑。签约双方表示,未来将重点围绕中小企业全生命周期发展需求,在母子基金设立、科技企业服务、并购资源整合、私募生态搭建等方面深化合作。作为国家级战略性母基金,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始终肩负着“扶持优秀中小企业、激发社会创新活力”重要使命,通过市场化运作模式,带动社会资本重点支持初创期成长型中小企业加快发展,成功投资培育了一大批发展潜力大、创新能力突出的优质中小企业,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了引领性作用。

中信银行作为中信集团旗下金融子公司,将“五篇大文章”纳入全行2024—2026年发展规划,为业务发展锚定方向。特别是在科技金融领域,该行充分发挥中信集团“金融全牌照,实业广覆盖”的独特优势,推进“产品专属化、体系专营化、生态专业化”三大引擎,持续打造科技金融服务的“样板工程”。此次成为首家与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战略签约的商业银行,亦是中信银行积极服务国家战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为紧密对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信银行设立科技金融中心,并构建了“股-贷-债-保”一站式综合金融体系,致力于为科技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综合服务。2024年起,该行以北京区域为试点正式推出“科技成果转化贷”,专注于服务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孵化的科技成果转化企业,致力于帮助企业跨越“死亡之谷”,助力科技创新的“关键一跃”。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已为超30家科技成果转化企业提供关键的技术转化资金支持。

科技金融,远远不止于信贷。科技企业的成长,离不开政府、金融机构、资本市场等各方的紧密携手。根据七部门联合发布的《通知》,政府通过优化政策环境、提供税收优惠、研发补贴及产业引导基金,为科创企业筑牢发展根基;金融机构创新投贷联动、知识产权质押等模式,破解轻资产企业的融资难题;资本市场则依托科创板、北交所等专属通道,畅通直接融资路径。此外,创投机构以耐心资本支持早期研发,产业链龙头通过订单融资助力技术商业化,担保及保险机构分担创新风险。多方协同构建起“财政扶持+债权融资+股权投入+生态赋能”的全周期支持体系,让科技创新跨越“死亡之谷”,真正实现技术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共生共荣。


fund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5-14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