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票

贝特瑞(835185)举办“未来能量引擎”固态电池材料整体解决方案发布会暨投资者交流会

来源:同壁财经

2025-05-13 22:16:55

(原标题:贝特瑞(835185)举办“未来能量引擎”固态电池材料整体解决方案发布会暨投资者交流会)

5月13日,贝特瑞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公司举办“未来能量引擎”固态电池材料整体解决方案发布会暨投资者交流会。贝特瑞主要介绍了公司的新品,即贝安 FLEX 半固态及 GUARD 全固态系列高镍正极、硅基负极、固态电解质、锂碳复合负极等材料。

同壁财经了解到,公司发布了贝安 FLEX 半固态及 GUARD 全固态系列高镍正极、硅基负极、固态电解质、锂碳复合负极等材料,为下一代电池技术提供"高能量+高安全"材料解决方案。

在贝安 FLEX 系列半固态电池体系中,高镍正极材料相比同等镍含量三元材料电阻可降低 6%;硅基负极材料克容量可到 2,300mAh/g,两者搭配实现更高容量、更安全可靠的解决方案。电解质方面采用聚合物电解质与氧化物电解质的复合方案,将聚合物的韧性与氧化物的热安全性结合。在零下 10°C条件 下,相比液态电池,电芯内阻降低 10%,同时针刺安全性可提升 80%。

在贝安 GUARD 系列全固态电池体系中,推出超高镍型正极和富锂锰型正极材料,匹配高能量密度的需求;对固态电解质层,开发的硫化物电解质材料离子电导率超过 10mS/cm,而应用于极片层的硫化物材料,颗粒度可控制在 500nm 以下;同时,开发行业内首款匹配全固态电池锂碳复合负极使用的高性能三维骨架结构材料,具备低体积膨胀、长循环寿命、高输出功率密度。

贝特瑞发布的固态电池材料均已具备量产技术条件,可应用于数码、动力领域,但实际量产需匹配下游电芯厂商及终端车企的验证周期与需求节奏。2024 年是半固态体系较具代表性的一年,有实际的固态电池产品出货、装载和终端应用,可以预见未来半固态体系材料会很快量产。目前行业普遍将 2027 年作为全固态电池规模化量产的时间节点。

在从常规液态电池跨度到半固态、全固态电池体系上,各企业几乎处于同一起跑线,尤其在全固态电池领域。作为全球领先的正负极材料供应商,贝特瑞凭借深厚的材料研发底蕴,已展现出向电解质材料领域拓展的显著优 势。贝特瑞具备很好的工程能力,擅长无机类粉体材料,而硫化物是典型的无机材料。此外,贝特瑞固态电池材料布局可追溯到 2017 年以前,从技术角度已跟踪多年,相较传统电解液企业,贝特瑞做无机类粉体材料更有优势。在半固态材料体系上,贝特瑞已与优质电解液合作伙伴共同开发,基本解决了终端装载中面临的一些材料问题。

公司开发的第三代硅基材料沉积硅碳,目前已处于量产阶段。成本与同行业水平相当。公司正努力通过技术创新和工程化能力降低成本。过往常规石墨搭配硅复合使用,在电池验证过程中效果欠佳,近年来公司积极开发与硅适配的专用石墨,其成本与常规石墨成本相当,但性能显著提升。

公司的锂碳复合材料不代表未来所有公司在全固态上的最终解决方案,但会是未来重要方向之一。通过多年的技术创新和努力,搭载多孔骨架结构的锂碳复合材料, 从下一代验证对比结果来看,释放较为积极的信息,公司认可这个方向选择。

目前,通过多种技术创新,硫化物材料在下游应用端展现较好的性能优势,但从产业链整体发展来看,硫化物规模化生产仍面临诸多工程化难题。 尽管生产成本较以往有所下降,但仍处于较高水平,尚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量产。整个行业面临用什么装备进行更大规模放量、如何控制产线更安全等问题。

在半固态电池体系中,气相沉积硅基材料凭借其优异的电化学性能, 通常会与石墨材料进行复合使用。而对于未来的全固态电池体系,公司认为锂碳复合材料是较优的选择,且具备大规模产业化应用的前景。

目前,业界也有少部分观点提出采用纯硅材料作为全固态电池负极。虽然从技术层面能够实现电芯组装,但纯硅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会产生显著的体积膨胀,由此引发一系列技术难题,需从结构设计上解决。基于该方案存在较多尚未完全攻克的技术瓶颈,公司在技术路线规划中暂未将纯硅负极作为重点方向,而提出了锂方案。

公司以新能源材料为基本盘,将继续强化主业。随着新能源产业发展,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在改变,材料产业向大型规模化转变,公司会在新的技术和产品上发力。同时,公司尝试从单一的材料供应商发展成为未来电池材料系统性解决方案的提供商,针对未来应用场景给客户提供整体的材料解决方案,这能压缩客户产品研发周期,为客户创造价值,从而改变盈利方式,实现 企业价值增长。此外,公司会围绕未来应用场景做投资,以加深对未来场景的理解,指导整体材料解决方案的提供。公司正负极两大主营业务都在发展,未来材料还会涉及电解质等特殊材料,这是公司优势和多年积累的体现。沿着成为材料综合解决方案服务商的方向,公司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都会发生变化。

目前,公司正极材料业务总体较为稳健。从行业趋势来看,正极材料领域市场集中度显著低于电池材料其他细分板块,存在发展机会。在业务布局层面,公司已战略性剥离磷酸铁锂业务,将核心资源聚焦于三元材料领域。 鉴于三元材料主要应用于中高端新能源车型,且在海外市场渗透率远高于磷酸铁锂材料,预计这一市场格局将延续至 2030 年。基于此,公司会注重正极材料在海外的业务发展,并凭借前期布局的海外产能优势,加速提升竞争力。

在技术路线上,公司将重点推进两大方向:一是通过技术创新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公司目前已取得多项突破性成果;二是打造全生命周期的材料回收闭环体系,区别于传统以价差获利为导向的回收模式,公司规划实现从原材料投入、电池生产、使用到报废回收的全链条循环,系统性解决 ESG、回收途径及关键技术突破等问题,做长远布局。

公司同等重视国内、海外市场,海外依托本地化供应网络,国内则强化本土产业链协同。公司目前已成功进入绝大部分大客户供应链,未来将聚焦提升份额。国内市场竞争趋稳后有望实现合理利润,海外业务则具备较高的 利润空间。

在产品方面,国内市场目前最大挑战是成本,如何实现低成本且保证质量是较大挑战。对于快充产品,虽然做到 4C、6C、8C 在技术上没有太大障碍, 但需平衡成本、寿命等多维度性能,尤其对传统石墨负极和硅基负极而言,高昂的材料成本与有限的能量密度溢价,导致产业化动力不足。公司对电池技术提升和成本下降有信心,并会为此做好准备。

公司 CVD 负极材料已具备量产条件,已有客户在使用。公司硅基产品种类齐全,具体选择取决于客户应用场景需求和成本。国内 CVD 负极材料虽受关注,但整体需求量不大,一是成本高,二是存在尚待解决的问题。生 物质负极材料方向非常确定,其成本低、碳排放低,符合未来发展趋势,目前 性能较好,但不排除有其他细分需求,如需要特殊孔隙设计时,高分子材料有优势。综合考虑,生物质负极材料优势明显。

参会单位包括博时基金、申万菱信基金、格力金投、亿阳投资、中胤信弘投资、广东深汕投资、东吴证券、中信证券、中信建投、中泰证券、 广发证券、西部证券、长江证券、兴业证券、申万宏源、国金证券、鲸域资产等。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5-13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5-13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5-13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