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未名宏观|2025年4月进、出口点评——特朗普高关税影响,中美贸易单月下降

来源:经济观察报

媒体

2025-05-13 13:25:23

(原标题:未名宏观|2025年4月进、出口点评——特朗普高关税影响,中美贸易单月下降)

要点:

●特朗普高关税影响,出口额增速小幅下行

●高关税叠加高基数,进口额增速继续低位前行

●未来展望: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外贸增速震荡前行

内容提要

2025年4月,按美元计价,中国进出口总额5352.0亿美元,同比增长4.6%。其中,出口总额3156.9亿美元,同比增长8.1%;进口总额2195.1亿美元,同比增长-0.2%;贸易顺差961.8亿美元。总体来看,受特朗普高关税政策的影响,4月出口额增速小幅下降,进口额降幅收窄,与非美国贸易存在抢出口迹象,但中美间直接进、出口贸易增速大幅下降。

出口方面,2025年4月,出口总额3156.9亿美元,同比增长8.1%,较前月下降4.3个百分点。受特朗普超预期高关税影响,一方面,4月中国对美国直接出口额增速大幅下降;另一方面,4月存在抢出口迹象,来料加工出口额增速大幅上涨,而进料加工出口额增速则下降明显。国别方面,中国对美国出口额增速大幅下降同时,对东盟出口额增速大幅上升。具体商品方面,传统服装、鞋帽、箱包等商品出口继续下降,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则继续高速增长,尤其是集成电路出口额增速大幅上涨。

进口方面,2025年4月,进口总额2195.1亿美元,同比增长-0.2%,降幅较前月收窄4.1个百分点,进口额增速继续低位前行。中国内经济结构调整依旧,对传统大宗商品的需求减少,叠加外部环境愈发复杂,使得4月进口额增速虽有上涨,但仍在底部徘徊。受特朗普高关税以及高基数效应影响,4月中国从美国、欧盟、东盟等进口额增速下降明显,从拉美地区的进口额增速上涨显著。

正 文

特朗普高关税影响,出口额增速小幅下行   

2025年4月,出口总额3156.9亿美元,同比增长8.1%,较前月下降4.3个百分点。受特朗普超预期高关税影响,一方面,4月中国对美国直接出口额增速大幅下降;另一方面,4月存在抢出口迹象,来料加工出口额增速大幅上涨,而进料加工出口额增速则下降明显。国别方面,中国对美国出口额增速大幅下降同时,对东盟出口额增速大幅上升。具体商品方面,传统服装、鞋帽、箱包等商品出口继续下降,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则继续高速增长,尤其是集成电路出口额增速大幅上涨。

外部需求方面,在主要出口伙伴国中,尽管4月美国、欧盟、日本制造业PMI均较前月有所上行,但实际经济走势却表现出不同的波动。4月美国Markit制造业PMI终值为50.2,与前月持平,但其4月ADP就业人数增6.2万人,远低于市场预期的11.5万人;4月日本制造业PMI为48.7,高于前月的48.3,但最新数据显示,日本3月实际工资同比减少2.1%,日本央行行长表示,“由于美国的关税政策,全球和日本国内经济的不确定性急剧增加”;4月欧元区制造业PMI为49.0,高于前月48.6,但对于高关税问题,欧洲央行管委奥利·雷恩表示这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

从国别出口看,中国对美国、欧盟、东盟出口额当月同比增速分别为-21.03%、8.27%、20.80%,分别较前期上涨-30.12、-2.03、-9.25个百分点,中国一方面对美国直接出口大幅减少,另一方面对东盟出口大幅增速。受特朗普高关税影响,4月中国对美国出口额大幅下降,中美直接贸易往来减少;尽管中国对美国的直接出口减少,但中国对东盟出口却是大幅快速增长,出口额增速大幅上涨。其中,对印度尼西亚出口额同比增长36.85%,对新加坡年出口额增速较前月上涨21.29个百分点。除了对东盟出口快速增长外,中国对印度出口额增速也已经连续两个月保持在“20%”以上了,本月对台湾出口额增速也较前月上涨7.64个百分点,涨幅也较为明显。

从具体出口商品看,传统优势产业出口额继续下滑,高技术产业出口则相对继续上行。4月,箱包及类似容器、鞋靴出口额继续下降,分别同比增长-9.1%、-0.2%,其中鞋靴出口额已连续两年同比负增长。中国出口机电产品1905.84亿美元,占中国出口总额的60.37%,仍在中国出口中占主导地位,同比增长10.1%。其中,出口集成电路155.75亿美元,同比增长20.2%,较前月上涨12.3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为747.36亿美元,同比增长6.5%,汽车出口111.64亿美元,同比增长4.4%

高关税叠加高基数,进口额增速继续低位前行

2025年4月,进口总额2195.1亿美元,同比增长-0.2%,降幅较前月收窄4.1个百分点,进口额增速继续低位前行。中国国内经济结构调整依旧,对传统大宗商品的需求减少,叠加外部环境愈发复杂,使得4月进口额增速虽有上涨,但仍在底部徘徊。受特朗普高关税以及高基数效应影响,4月中国从美国、欧盟、东盟的进口额增速下降明显,从拉丁美洲的进口额增速上涨显著。

从国别进口看,中国从美国、欧盟、日本和东盟的进口额分别同比增长-13.83%、-16.46%、2.47%、2.50%,分别较前月下降23.55、24.47、4.39、6.43个百分点。一方面,去年同期存在明显的高基数效应;另一方面,受特朗普高关税冲击,全球产业链断裂风险加剧,各国间贸易不可持续预期增加,总需求收缩,拉低进口额增速。与之相对,4月从非洲、拉丁美洲进口额同比增速分别较前月上涨29.75、11.38个百分点,是使得4月进口额降幅收窄的主要因素。

从具体商品进口看,大宗商品方面,1—4月铁矿砂及其精矿、原油、煤及褐煤、天然气、钢材的进口量累计同比增速分别为-5.5%、0.5%、-5.3%、-9.2%、-13.9%,与1-3月相比,铁矿砂及其精矿、原油以及天然气的进口量降幅有所收窄,但受国内经济结构调整、房地产市场低产能去化影响,煤及褐煤、钢材的进口量降幅继续扩大。农产品方面,粮食进口累计同比下降39.9%,降幅收窄0.9个百分点。

未来展望: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外贸增速震荡前行   

出口方面:2025年外部环境或进一步复杂,风险与机遇并存,预计2025年出口增速或震荡前行。第一,欧美政权更迭增加了对外贸易的不确定性,尤其在全球环境复杂的当下,西方主要贸易伙伴国的大选年加剧了贸易政策多变的风险;第二,特朗普政府行为激进,当选以来的一系列关税措施,抬高了全球关税壁垒,增加了全球贸易的不确定性;第三,RCEP协议持续释放外贸红利,出口结构不断优化,未来与东亚贸易或将对出口增速形成支撑。

进口方面:预计2025年进口增速或将延续复苏态势。一方面,国内稳经济政策将持续发力,有助于拉动中国内需恢复逐步回暖,保障经济基本面企稳回升,进口增速有望逐渐得到改善;另一方面,房地产市场仍在底部运行,抑制钢铁等大宗商品的进口,叠加全球贸易壁垒高筑,产业链被迫断裂,供货商更替,势必影响原有的国际贸易往来,利空中国进口。

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简介:

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成立于2004年。挂靠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依托北京大学,重点研究领域包括中国经济波动和经济增长、宏观调控理论与实践、经济学理论、中国经济改革实践、转轨经济理论和实践前沿课题、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教学研究等。同时,本中心密切跟踪宏观经济与政策的重大变化,将短期波动和长期增长纳入一个综合性的理论研究框架,以独特的观察视角去解读,把握宏观趋势、剖析数据变化、理解政策初衷、预判政策效果。

中心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对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产生了较大影响。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成果有:(1)推动了中国人口政策的调整。中心主任苏剑教授从2006年开始就呼吁中国应该立即彻底放弃计划生育政策,并转而鼓励生育。(2)关于宏观调控体系的研究:中心提出了包括市场化改革、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政策的三维宏观调控体系。(3)关于宏观调控力度的研究:2017年7月,本中心指出中国的宏观调控应该严防用力过猛,这一建议得到了国务院主要领导的批示,也与三个月后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宏观调控有度”的观点完全一致。(4)关于中国经济目标增速的成果。2013年,刘伟、苏剑经过缜密分析和测算,认为中国每年只要有6.5%的经济增速就可以确保就业。此后不久,这一增速就成为中国政府经济增长速度的基准目标。最近几年中国经济的实践也证明了他们的这一测算结果的精确性。(5)供给侧研究。刘伟和苏剑教授是国内最早研究供给侧的学者,他们在2007年就开始在《经济研究》等杂志上发表关于供给管理的学术论文。(6)新常态研究。刘伟和苏剑合作的论文“新常态下的中国宏观调控”(《经济科学》2014年第4期)是研究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第一篇学术论文。苏剑和林卫斌还研究了发达国家的新常态。(7)刘伟和苏剑主编的《寻求突破的中国经济》被译成英文、韩文、俄文、日文、印地文5种文字出版。(8)北京地铁补贴机制研究。2008年,本课题组受北京市财政局委托设计了北京市地铁运营的补贴机制。该机制从2009年1月1日开始被使用,直到现在。

中心出版物有:(1)《原富》杂志。《原富》是一个月度电子刊物,由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办,目的是以最及时、最专业、最全面的方式呈现本月国内外主要宏观经济大事并对重点事件进行专业解读。(2)《中国经济增长报告》(年度报告)。该报告主要分析中国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中长期问题,从2003年开始已经连续出版14期,是相关年度报告中连续出版年限最长的一本,被教育部列入其年度报告资助计划。(3)系列宏观经济运行分析和预测报告。本中心定期发布关于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系列分析和预测报告,尤其是本中心的预测报告在预测精度上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免责声明

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属学术机构,本报告仅供学术交流使用,在任何情况下,本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观点仅供参考,亦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报告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

本报告版权仅为本研究中心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发表或引用。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5-13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5-13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