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药企市值变迁:500-1000亿药企的市值趋势

来源:雪球

2025-05-10 13:31:47

(原标题:药企市值变迁:500-1000亿药企的市值趋势)

国内已经上市的药企基本就代表着国内制药的最高水平,只有齐鲁、扬子江等少数大药企还没上市,大部分行业内领先企业都在A+H上市了!

我们看不同药企的市值变化,1000亿以上的有BigPharma的恒瑞、豪森以及biotech的百济神州和百利天恒,我们有机会单独说。最有意思的就是500-1000亿市值的药企市值变迁。

观察市值变迁的过程,能得出很多有意思的结论!

500-1000亿市值的药企,现在市值比较胶着!860亿的信达生物、760亿的康方生物、740亿的天晴、730亿的科伦博泰、660亿的石药集团。所以更确切的说是集中在600-900亿市值区间,再往上都是千亿市值,往下都是400亿以下。

一、先说结论

过去几年Biotech大胜BigPharma,风口型Biotech胜出更多一些!背后反映出来的也是产业趋势,Biotech蓬勃发展 ,BigPharma重在转型。

BigPharma的代表石药和中生,整体走势与恒生医疗保健的指数走势类似,一方面是两家本来就是指数重要成分,另一方面找两家企业自身逻辑对应的股价变化,也是收入和利润增速平稳下,估值收缩。

Biotech的代表信达、康方,整体走势体现出更大波动性,当然大跌大涨之后,现在的走势也比指数要好看。特别是康方,应该是22.4熊市以来跑得最好的biotech之一。落在自身逻辑上就是PD-1/VEGF的海外BD以及临床推进。当然,对身处ADC热门赛道的科伦博腾,就没有啥所谓的熊市,市值几个跳跃后就从150亿干到了700亿+。

二、背后的原因

1、表观增速:Big Pharma处于转型期,表观的收入和利润都一般(其实没崩盘已经非常不容易);而BioPharma表观收入都处于快速成长期,市场总会对上行周期给溢价,对下行周期给折价;

2、研发策略:同等对比创新药研发,Big Pharma投入肯定不少,具体来说就是天晴、石药投入可能比信达、康方要多不少,但原创度,Big Pharma早期更愿意搞一些fast follow策略,靶点成药性确定,让后在国内市场也有份额,但资源倾斜之下,就对BIC的追求少一点,然而研发内卷+医保谈判快速准入+集采,让fast follow红利期变短,现在搞个me-too基本没啥用了,可能釜底抽薪的是仿制药集采,大量的过专利期的靶向药进入集采,导致me-too药很尴尬,类似埃克替尼、多纳菲尼都是这种情况。

3、海外价值:现阶段除了百济神州走通了产品直接全球商业化模式。其他药企,包括恒瑞、豪森、石药、天晴等原有国内巨头,都是license-out模式兑现在研产品的海外价值。而创新药BD领域,本身就会散点化,传统Big Pharma并没显示很强势,甚至前几年这几家大药企还对外授权不多,甚至吃过亏。所以,在海外BD的价值挖掘层面,崛起了康方 PD-1/VEGF双抗、科伦博泰ADC、百利天恒多抗等几种产品研发方向的大额BD,从而带动相关企业迅速成为大市值biotech。而到现在为止,Big Pharma能够拿出手的大额首付BD并不多。当然也有一点两点,恒瑞拿个数来凑(TSLP价值10亿美元,但被赚了差价),豪森的B7H3以及GLP-1都可圈可点,没上市的齐鲁也有笔8.5亿美元首付的CDK药物的license-out项目。 本来想给港股按照市值分分段位,做一下市值比较。今年就先说600-900亿的市值变化差距,背后的愿意吧!有空再说其他的!

小结:过去5年Big Pharma头部与Biotech头部,在市值上掰手腕过程中,的确处于劣势。而信达、康方等头部Biotech,虽然市场从泡沫到低估,但市值已经逐步走出来了,这也说明优秀的Biotech,身在熊市,也有不错的回报。

三、总结

展望未来,Big Pharma已经集采出清得差不多了,负面因素变少,重要的就是正面驱动要素有多少,石药、中生每年都没少花钱砸研发,管线厚度也足够,全球TOP25里面恒瑞、中生、石药全在里面。所以,我自己判断,几个大Pharma不会再如前五年那样跑输这么多,甚至会比大部分Biotech股价走势好,但回到Biotech层面,由于高价值靶点的散点化,总会有不同技术路线的头部企业快速跑出来,有非常强的超额收益。

fund

雪球

2025-05-11

雪球

2025-05-10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