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汽车之家
2025-04-28 14:39:44
(原标题:超充联盟2.0撬动重卡电动化,开启交通降低碳排和成本的新征途)
在2025华为智能电动&智能充电网络战略与新品发布会后,华为董事、华为数字能源总裁侯金龙面对汽车之家,用一组数据直击行业痛点——中国重卡保有量仅占汽车总量的5%,却消耗了全国50%-60%的交通能源,贡献了大量的碳排放。
这一矛盾背后,是交通电动化进程中最难啃的“硬骨头”——商用车领域。
“重卡电动化,是中国在这个领域降碳以及降低全行业物流成本的一个关键。”侯金龙的语气中带着技术人特有的笃定。此时距离华为数字能源发布“超充联盟1.0”已过去整整一年,而在这场发布会上,侯金龙与产业链伙伴共同揭幕了“超充联盟2.0”。
在侯金龙与汽车之家进行的深度对话中,他直面了一个困扰行业多年的命题——当400度电的钢铁巨兽需要“充电五分钟,行驶百公里”,我们该如何重构能源、车辆与基础设施的关系?
“乘用车这几年的发展非常快,产业链很成熟,但是发展还不平衡。”
侯金龙的话直指行业核心矛盾。他举了一个极具冲击力的对比:深圳乘用车电动化渗透率已达60%-70%,而西部地区仍很少:“最大的问题还是补能的问题,因为城市里面已经布局得很好了,但是农村、乡镇以及西部很多地方还没有充电桩,充电基础设施不完善。”
这一事实,揭开了中国交通电动化的“隐性断层”——城乡与区域间的基建鸿沟。
城乡差异之外,补能效率的短板更暴露了电动化进程的脆弱性。“每次节假日,高速公路、景区充电站全堵了,车主为了充个电被迫等待数小时。”侯金龙坦言,即便在东部发达城市,充电桩的“量”与“质”仍无法满足需求。
这种“有车无桩”的困境,本质上是传统基建思维与新能源产业爆发式增长间的错配。
如果说乘用车的瓶颈在于“补能网络”,那么商用车的痛点则关乎“经济发展”。侯金龙抛出一组关键数据:中国重卡保有量占约汽车总量的5%,却消耗了50%-60%的交通能源,更惊人的是经济账——燃油重卡每公里运输成本约2.8元,而电动重卡仅需1.3元,降幅达54%。
每公里省1.5元,对物流企业意味着每年数十万的利润空间。这一数据背后,是重卡电动化对国家降碳目标与物流行业成本结构的双重撬动作用。
“我认为重卡的电动化,是要提高到战略角度上来看这个事情。”侯金龙说,“我们为什么今天推出兆瓦超充?我们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了。这个技术出来之后,重卡电动化的基础条件具备了,下面要干的事情就是要把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起来。”
如果回顾上世纪90年代的高速公路建设高峰期,不难发现,国家通过大规模铺设高速公路网,直接激活了中国物流业的黄金时代。如今要复刻这一成功,就需要将兆瓦级超充网络视作“新基建”的核心要素。
由此,“超充联盟2.0”应运而生。
在侯金龙看来,汽车电动化绝非单一环节的突破,而是“从电池、整车到充电的全产业链协同作战”。
这种认知,直接催生了华为联合客户、产业伙伴于2024年发起的超充联盟1.0。“造车的人、建桩的人,包括运营的人,缺一方都不行,但是大家过去是各干各的。”他回忆道,联盟成立之初的目标,就是通过统一技术路线,让产业链形成“车-桩-电”的正向循环。
这一逻辑在乘用车领域已获验证。超充联盟1.0推动超充车型从“几款、十几款”跃升至“几百款”,电池倍率从4C突破至12C,运营商单桩日均收益随之提升。
“车企看到电池商能造高倍率电池,就更愿意研发超充车型;运营商发现超充车用户黏性高,自然加大建桩投入。” 据侯金龙表示。
这种“技术共识-产品迭代-商业回报”的飞轮效应,成为联盟从试验走向规模化的底层逻辑。2025年,超充联盟升级至2.0版本,在超充联盟1.0的基础上将业务扩充到电动重卡。
“我们认为重卡更需要这样一个产业链。”侯金龙从充电效率、电网友好、场景拓展三大维度阐释了超充联盟升级的可行性。
在充电效率上,侯金龙表示,重卡电动化面临的核心瓶颈在于400-500度电池包传统充电需1.5-2小时,严重影响运输效率。针对这一痛点,华为推出兆瓦超充解决方案,通过2400安持续电流实现"充电五分钟,行驶百公里",将补能时间极大压缩,由此带来的是单日补能次数提升,带动运力增长。
而兆瓦级超充功率,也难免对电网形成瞬时冲击风险。为了应对高倍率充电对电网冲击,华为通过构网型储能技术构建光储充微电网,实现与大电网可离可并运行,既利用光伏绿电消纳,又通过谷电储能、峰时放电实现盈利。
在场景扩展方面,超充联盟1.0聚焦乘用车场景,升级后突破至重卡干线场景。新增电网、物流等行业的战略伙伴,形成"车企-电池商-桩企设备商-桩企运营商-物流"五位一体协同。
“我们经常在一起碰撞,看看有什么问题。因为有些问题可能是桩要解决的,有些是需要电池商解决的,有些是车要解决的,包括很多协议的问题,包括很多计算的分析,我们通过这个机制来形成协同,融合创新。”侯金龙说。
在联盟中,车企定制超充重卡,电池企业提供高倍率动力电池,华为提供兆瓦超充设备,电网企业保障电力接入,物流巨头规划200+干线超充节点,共同构建物流充电网络。
山东临沂-青岛物流干线的案例印证了这一模式的可行性。通过部署兆瓦超充站,电动重卡每200公里补能一次,较传统方案省时1小时,日补能三次即可多跑一趟运输,单公里成本从2.8元降至1.3元。
更关键的是,运营商通过“峰谷电价”实现投资回收周期缩短,而电网企业则借助构网型储能技术,将充电负荷波动率降低。这种多方共赢的生态,正是超充联盟2.0试图复制的模板。
近日,交通运输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2035年纯电动汽车成新销售车辆主流,新能源营运重卡规模化应用。
毫无疑问,“超充联盟2.0”的发布,将成为撬动产业格局的关键支点。
从1.0到2.0,不仅是业务版图从乘用车向商用车领域的拓展,更折射出华为对交通电动化本质的深度思考——构建"车上车下协同"的生态系统,已成为打破行业瓶颈的核心路径。
从产业视角看,超充联盟2.0也标志着电动出行进入由生态驱动的新阶段。联盟成员覆盖电池、整车、充电运营等全链条,共同制定商用车超充标准,推动行业从乘用车场景走向全场景。
这种协同创新机制,正加速交通电动化的落地。
尽管技术优势显著,华为却明确了在整个生态里扮演的角色边界。
“我们聚焦在核心的东西,比如核心产品、技术等,只要伙伴能干的我们都让伙伴做。”侯金龙强调,华为的定位是“赋能者”而非“主导者”——车企专注整车开发,电池厂商专注高倍率动力电池,桩企运营商优化服务网络,而华为提供超充产品与解决方案。
正如侯金龙说的那样,“每个人干自己最擅长的,这就是我们的定位。”
截至2024年底,华为DriveONE动力系统累计交付130万套,华为智能充电网络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超过50条高速公路、200多个城市、海外10多个地区共部署50,000余根全液冷超快充充电桩。
面对这样的成绩,侯金龙坦言:“只有整个产业链发展起来,我们才能实现共生共赢,走向可持续发展。”
在与侯金龙的对话中,三个关键词反复浮现:“技术创新”、“质量优先”与“生态协同”。“技术创新”、“质量优先”体现为华为将设备寿命、安全标准推向极致的技术执着,“生态协同”则展现在超充联盟从1.0到2.0的进化逻辑中。
这场交通电动化深水区的破局之战,既需要华为式的硬核技术创新,更离不开产业链从割裂走向共生的融合变革。
正如侯金龙所言:“是先有路还是先有车?以前很多地方路修好后,但是没车,后来很快发现车越来越多,实际上充电基础设施是一样的,所以交通电动化需要充电基础设施先行。”或许,这就是中国交通电动化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技术-生态驱动”的必经之路。
上海中心大厦的落地窗外,陆家嘴车流密集。此刻,华夏大地上的一场静默变革正在发生。当重卡驶过街道的轰鸣被静谧电流音取代,当加油站变身光储充一体站,华为书写的或许不只是企业的成长史,更是一个国家向绿色低碳转型的注脚。
快科技
2025-04-28
汽车之家
2025-04-28
汽车之家
2025-04-28
快科技
2025-04-28
盖世汽车
2025-04-28
快科技
2025-04-28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4-28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4-28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4-28
询价信息已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