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对话千里科技董事长印奇:“AI+车”的终局就是机器人

来源:蓝鲸

媒体

2025-04-24 15:05:36

(原标题:对话千里科技董事长印奇:“AI+车”的终局就是机器人)

图片来源:企业供图

蓝鲸新闻4月24日讯(记者 陈业 李卓玲)与印奇的这次对话,发生在2025上海车展睿蓝汽车展台一隅。

印奇并未着正装,一件纯黑T恤,儒雅谦和,全程站着接受我们的采访。此时距离其执掌千里科技仅过去不到半年,而此前,他更为人知的身份是国内“AI四小龙”旷视科技联合创始人。

由AI圈跨入汽车圈,印奇斥资超24亿。去年7月初,印奇旗下的江河顺遂拟作价24.3亿元受让吉利集团旗下公司所持有的千里科技股份;同年10月25日,印奇经股东提名为公司第六届董事会非独立董事候选人;次月11日,千里科技董事会同意选举印奇为公司第六届董事会董事长。由此,37岁的印奇开始掌舵这家以摩托车制造起家的重庆车企。

印奇回忆,这半年时间里,他在内部做的更多是战略制定和落地,诸如“双轮双化”这一长期战略。“‘双轮’是说我们的终端和科技板块,而‘双化”一个就是以AI为驱动的‘AI化’,还有一个‘国际化’。”其并透露,今年开始大家会看到千里的一系列变化。

在与蓝鲸汽车对话中,印奇也首度谈及进入汽车行业的原因:因为认为汽车行业是通往机器人的必经之路。在其看来,汽车的制造、硬件管理、供应链体系,跟机器人是最相像的,未来,机器人也需要是可靠的、可规模化的。所以“AI+车”的终局就是机器人,这是确定性的。“我从事AI第一天的初心,就是机器人Robotics。”

讲到千里科技目前的定位时,印奇认为,千里一定是一个智能产品和智能服务的供应商,这是一个本质。“我认为,车对我们来讲是一个非常好的硬件载体,但我们一定是希望基于这个能做更多的东西。”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以下为蓝鲸汽车与千里科技董事长印奇对话内容(经删改整理):

AI化和国际化是千里的长期战略

Q:担任千里科技董事长后,你在内部进行了哪些梳理,千里科技的长远规划是什么?

A:一方面是在实现快速融合。因为在原来的千里科技(力帆)里面,吉利相当于已经深度地介入三年的时间,在整个终端业务上已经梳理得比较完整和成熟,是一个很好的基本盘。那么,我进去之后,可能更多是制定战略,并且把我们的“终端+科技”这样一个双轮驱动的战略规划落地。同时,能够各方协同完之后来开始制定比较详细的战略落地图。所以,今年开始大家会看到一系列的变化。

然后“双轮双化”的两个“化”,也是我认为是未来千里的一个长期战略,一个就是以AI为驱动的“AI化”,还有一个“国际化”。“国际化”大家都在讲,但是我想可能因为本质上千里的前身为力帆,有很强的国际化的基因,原来力帆的摩托车其实是中国出口的第一名。我想可能国际化不简单是说一个车卖到海外去,我觉得也包含在整个产业链里面,从技术、产品、解决方案到服务,整体上怎么能够真正以一个更开放、更国际化的角度,来跟全球的这些 B端、C端的人来合作。

Q:国际化方面有何具体规划?

A:我们的“双轮双化”中,两个轮子是说我们的终端和科技板块。“双化”里面,有一个是国际化,我觉得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其实,我们未来的国际化,不光包含我们终端的国际化的业务,也包含我们在技术上能够真正赋能全球的这样的OEM厂商。作为一个AI智能化技术供应商的角色,我们是非常专注于为国际化的客户去提供服务。

“千里一定是一个智能产品和智能服务的供应商,这是本质”

Q:千里科技由此前的力帆汽车更名而成,而你有着深厚的AI技术背景,现阶段的千里科技定位是什么,更偏向一家车企还是智能供应商企业?

A:首先,我们这个(战略)关键词叫“AI+车”。所以,我觉得千里一定是一个智能产品和智能服务的供应商,这是一个本质。我认为,车对我们来讲是一个非常好的硬件载体,但我们一定是希望基于这个能做更多的东西。

Q:团队搭建目前是什么情况?

A:从我自己创业十五年的角度来讲,首先一个企业的成功源自于一个好的战略,但是好的战略往下说是好的执行,执行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人。

所以,我认为在这样一个组织里面,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我们跟吉利两种组织基因的一种融合。这样的融合里面,吉利就代表了非常优秀的整个OEM基因,我们可能更多代表的是AI智能化、高人才密度、创意型的人才。所以,我的梦想也是打造一个新型组织,这个组织其实是能做软硬结合,能把AI和终端结合得非常好。我过去创业经历也在一直在沿着这个路径。我是一个比较做长期规划的,所以路径上也是一直沿着这个逻辑。在千里,我们已经有很多优秀的同学加入,后面大家也会看到更多的优秀同学加入。我想最后如果千里要发生很本质的升级和转变,需要有不同的人进来,有不同的人才。一个组织,其实是你最大的产品,人就是这个产品里面最重要的一个核心的基座。

人形机器人发展还需要大概五到七年左右的时间

Q:千里科技未来会不会做人形机器人?

A:我从事AI第一天的初心,就是机器人Robotics。过去十五年时间,我们在帮着机器人一点点研发它的各个模块,比如它的视觉,然后是大模型的理解,人机交互,包括像现在的大脑和小脑,然后还有硬件角度。

为什么我自己进入到汽车行业,因为我认为汽车行业是通往机器人的必经之路。汽车的制造,硬件的管理,供应链体系,我觉得跟机器人是最相像的。未来,机器人也需要是可靠的、可规模化的。所以“AI+车”的终局就是机器人,这是确定性的。但我自己感觉人形机器人还需要一段时间,我觉得大概是一个五到七年左右。所以未来的五年时间,我们还是会更专注在“AI+车”领域。当然,大家未来可能也会看到我们在具身智能的一些布局,但这些布局我们想更多是一些更底层、更本质的东西。

Q:千里科技几天前刚发布2024年业绩报告,如何看待去年的业绩表现?

A:去年我是下半年才刚刚接手,我觉得第一点,首先我们大的战略是终端和科技两个板块。终端上,在现有的板块里面,我们先稳住基本盘。然后,今年坦诚讲,我觉得是一个布局的一年,大家会看到今年千里科技会陆续发布在科技和终端上的一些新的战略。今年完成布局之后,我想到明年可能是一个业绩上真的会快速成长的一年。我们也在紧锣密鼓,大家对千里也有比较多的期待和想象,我们希望一步一步给它扎实落地。

所以,我想可能过去三年更多是在在传统的终端体下的一个布局完成的三年。所以在2024年的财报,看出一些阶段性的一些比较好的苗头。但坦白讲,我们才刚刚开始,2025年是我们真正的一个布局之年。

从安全角度上看未来L3、L4的发展,算力一定呈快速增长的趋势

Q:您此前提到我们正处于从“车+AI”到“AI+车”的历史转折点,能否谈谈这两个阶段有何特点?

A:之前我们认为本质上有两个。一个是比较简单的逻辑,即整个AI对这个产品的占比,原来的“车+AI”可能让大家在看一辆车时,还是看它的电池,看它的续航,看造型好不好看。我想未来可能更多大家会更关注更多AI所带来的一些新的体验。其中,智驾是一方面,我自己则非常看好未来AI大模型在座舱里的应用,而且这个舱和驾未来会有很好的融合。

所以当你买车时,除了这个价格,除了外形,然后就会发现AI可能会成为你第三、第四的选择要素,这就慢慢进入到一个“AI+车”的状态。当然,如果往后看L4的话,本质上它是一个天然的新的“AI+车”的(模式),从硬件、软件到商业模式的一个新的一套共享体系,所以我觉得第一就是AI的占比更高。 第二点,我觉得可能我们讲的也是一种产品设计理念,原来我们造车更多看到是一个制造业,所以感觉可能先看硬件,看看配置,看造型。可能在整个的研发过程中,这部分的占比也很高。未来,我想可能像手机一样,硬件的占比会越来越收敛,包括造型,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感觉,车长得越来越像了,可能在不同的面向年轻人、面向家庭、面向公务的,整个的外形这件事在收敛,可能会存在一些行业的最优解。但是,当硬件固化下来之后,你会发现软件有很多迭代,体验有很多迭代。然后,未来的服务和商业模式很多迭代,我觉得也是“AI+车”的一个标签。

Q:“AI+车”如何在算力上做一个平衡?

A:第一点,我觉得未来“AI+终端”是非常大的机会,不管是车、手机,还是未来的具身,首先它一定是个“云+端”的结构,因为最新的模型不可避免地在越来越大。然后,从场景、安全、隐私等角度考虑,一定是需要在端侧来实现的。 所以,我想AI跟车的结合,是一个技术门槛蛮高的。它真的不仅仅是装了个模型,做了一点点交互。它是一个“云+端”的全链路的一个大的架构,所以这块是我们非常擅长的。

第二点,我认为在端侧尤其是车子里面,算力的增长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原来在智驾角度,大家可能会说L2、L3,但是如果未来大趋势往L3、L4走,我觉得从安全各方面角度,算力一定还是一个快速增长的趋势。

第三点,就是说未来座舱对算力的需求一定会快速增加。我想今年可能是元年,到明年大家可以看到座舱的很多爆发性应用出来。原来只有一个消耗算力,现在是两个消耗算力。

第四点,最后我觉得其实是舱和驾的合算力,因为它们做的很多AI计算模型,在应用侧和模型侧有很多融合,所以未来这两个域也会有很多融合的态势,所以我觉得在计算架构角度,未来还是有很多变化的。

FSD是一个非常好的“模范生”

Q:过去两年的车展大家都在强调智能驾驶,但现在都改成了辅助驾驶,你怎么看?

A:我觉得汽车这个行业,大家都很优秀也很卷。但坦率讲,我觉得大家也比较追逐热点,这段时间“安全”是热点。比如说像我们深度合作的吉利体系,安全是它一以贯之的一个体系,安全还是需要长期的积累,就像AI一样,也都不是说今天是个AI公司就成为AI公司。我觉得,最后大家讲一个品牌,还是要看它的历史,它是不是长期坚持在做这件事情。我觉得车企现在进入到一个白热化“卷”的状态,往后可能反而大家会回到一些更本质的差异化和定位。 所以,高阶智驾的规范化,我觉得是很好的。大家都应该专业分工,比如这个车的品牌它是智驾好,这个品牌它是美学,这个品牌是安全。真正认真为你的用户做出一些有独立思考的产品,还是会脱颖而出的。

Q:如何看待FSD入华?

A:首先从技术上,FSD进中国之后,不管外部怎么宣传,行业内大家还是比较一致的意见,我们差距还是挺大的。所以,我觉得第一,技术路线上要选择这些技术路线,长期耕耘,不要追逐概念,对技术要有一些本质的判断。同时,不管L2还是L4,基础应该还是基于大模型的AI,基于这样一套模型驱动的方法。然后,FSD是一个非常好的“模范生”,但在这个基础上可能从L2到L4,要叠加不同传感器加一些地图,做更多安全方面的叠加,我觉得中国的很多厂商做了蛮多好的尝试,我觉得还是中西结合。

Q:如何看待智驾技术路线走向?

A:首先,我们认为就是说未来“AI+车”的两个底层技术是大模型和芯片。今年大家会看到我们的一些相关的布局,主要是两个基座。在基座上面,则是高阶智驾。其实过去一两年时间技术在收敛的过程中,但是你说现在真正有技术路线正确,且未来真的能够给用户非常可迭代、可体验的,以及未来真正非常可依赖的L3和L4级别的解决方案,我觉得现在还是没有。有一些友商做得非常好,但是我觉得还没有到这个水平。

特斯拉是行业的标杆,但是它也有它的问题。我之前一直在讲一句话,我们在做AI1.0的时候,我们说把一个AI系统从0做到99%是走了一半。因为当99%之后,你会发现一个AI系统它需要的是一个接近百分之百,就是一个99.999%,这个至少还要再另外一半的时间。所以,我觉得技术收敛的过程带来的是产品真正商业化、规模化的过程。我觉得未来新的人机交互以及未来我觉得汽车会跟机器人会有更多的融合,所以这些都是软件和硬件的迭代,都会在未来5年内会发生。

 

fund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4-24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