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港股大涨!全球资金抢筹,最新研判来了

来源:中国基金报

媒体

2025-02-16 19:08:26

(原标题:港股大涨!全球资金抢筹,最新研判来了)

【导读】全球资金疯狂抢筹,港股最新研判来了

中国基金报记者 张燕北 孙晓辉

今年以来,港股技术性牛市行情全面开启。截至目前,恒生科技指数累计涨幅接近24%,恒生指数区间涨幅超过12%。

今年1月13日以来,恒生指数自18600点附近开启反弹,截至2月14日收盘,恒生指数突破22000点,创出阶段新高,其间最高反弹幅度超20%;恒生科技指数自4160点左右展开反攻,最高区间涨幅超过30%。尤其自2月以来,受Deepseek引发AI热潮、外资情绪改善以及政策利好等因素推动,港股走出逼空态势,其表现在全球市场中“”。在整体持续上行后,港股一些重要指数已逼近去年高点。

这波反弹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当前港股处于什么阶段和市场位置?后市是否存在持续走牛的空间和可能性?今年港股韧性是否好于A股?投资者如何把握投资机遇?对此,中国基金报记者采访了嘉实港股互联网产业核心资产基金经理王鑫晨,博时基金境外投资部基金经理赵宪成,中欧丰泰港股通基金经理罗佳明,长城中证港股通高股息QDII拟任基金经理曲少杰,华商恒鑫回报混合拟任基金经理、华商乐享互联灵活配置混合基金经理余懿和恒生前海港股通精选混合基金经理邢程。

受访基金经理认为,本轮港股主升浪背后的核心因素是中国资产价值重估。今年以来,以DeepSeek为代表的科技创新浪潮,极大推动了中国科技领域的深刻变革。虽然经过一轮上涨,短期技术指标处于超买状态,目前港股整体估值并没有过高,仍是全球估值洼地。相较A股,由于港股估值起点更低,且不少标的具有稀缺性,未来的修复空间可能更为可观。

展望后市,受访基金经理表示,港股市场或与A股市场一起逐步走出震荡区间,走出内需企稳+创新升级的资产负债表扩张牛市,长期持续性值得期待。在指数全面重估的背景下,各种风格都将有不错的表现。

中国互联网资产价值重估

成为本轮港股上涨的核心逻辑

中国基金报:如何看待港股这波反弹?主要支撑因素有哪些?

王鑫晨:今年以来,DeepSeek催化中国海外资产被重估。DeepSeek以全球领先的性能、极致的高效低价以及完全的开源,一经发布就震惊硅谷,也让中国AI的生态圈被世界所关注。DeepSeek的出现被比的“斯普特尼克时刻”,因此,国际投资者也把目光放回了被严重低估的中国互联网资产。

赵宪成:一是估值低,Wind数据显示,1月13日港股启动时估值水平已接近2024年9月启动时的水平;二是以恒生科技为代表的企业业绩呈现稳步的上修,给投资人增强信心;三是DeepSeek的出现让资金开始重新认识中国的AI行业,推动风险偏好快速上行。

罗佳明:本轮港股上涨的主要驱动力来自科技板块的估值修复。今年以来,以DeepSeek技术为代表的科技创新浪潮,极大推动了中国科技领域的深刻变革,这是港股上涨的核心原因。在港股市场中,科技股占据较大比重,尤其是互联网、软件和电子行业。过去,这些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估值相对偏低,互联网板块的估值与美国同类公司更是存在较大差距。随着DeepSeek横空出世,市场开始重新审视中美科技的实际差距。

曲少杰:这一轮港股主升浪背后的核心因素是中国资产价值重估。DeepSeek震惊了AI圈,让海外科技巨头看到了中国AI的迅速发展。更重要的是,在香港上市的中国互联网大厂长期估值受到压制,在中国经济表现出向好趋势时,海内外资金敏锐地捕捉到了加仓中国核心资产的机会。

余懿:今年以来,以DeepSeek为代表的国产大模型和六代战机等表现震惊世界,让中国AH股市场重拾信心,海外资金的做多热情开始恢复。整体而言,高层重要会议定调下的转折开启、港股市场涨幅相对落后和中国资产对中国竞争力显著展现的定价不足是港股反弹的主要支撑因素。

邢程:这波反弹从具体驱动因素拆解来看,涨幅的大部分是股权风险溢价的收窄所贡献的。从不同维度的催化因素来看,本轮行情主要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归因:基本面上,DeepSeek实现了低成本高效率的人工智能应用扩散,有望提振市场整体情绪,甚至带动对中国资产的系统性重新定价;政策面上,节前六部委联合发文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体现了监管层对资本市场的重视和呵护,整体市场的风险偏好有望同步提升;流动性上,以美债收益率为锚的无风险利率近期略有下行,也对港股估值形成一定支撑;地缘政治上,特朗普的渐进式关税政策基本符合预期,短期影响相对可控,也有助于在短期内提升整体市场的风险偏好。

短期港股或接近超买

仍是全球估值洼地

中国基金报:当前港股处于什么阶段和市场位置?中金公司指出,当前市场情绪接近2024年5月初的高点,技术指标上已接近超买。对此,您怎么看?

罗佳明:虽然短期内部分公司股价涨幅过大,且部分公司基本面不够稳固,存在回调风险,但是,大型头部企业的估值与国际主流同行相比,仍存在较大空间。随着今年国内经济逐步回升,这些大型企业的基本面和盈利水平有望持续改善。从中长期视角看,当前港股估值水平仍处于合理区间,对后市表现仍可保持乐观。

曲少杰:虽然经历了一轮上涨行情,但目前港股整体估值并没有过高,仍然是全球估值洼地。

2024年2月或是港股市场反转震荡走高的起点,港股现在的情况与2024年5月高点有相同之处,都是港股震荡走高过程中的小高潮;不同之处在于,2024年5月的阶段上涨是在政策和经济基本面尚未出现强力右侧信号情况下完成的,而这一轮上涨是在2024年9月底国内经济政策出现明显转向,以及2025年初宏观经济数据出现回暖的右侧区间内,海内外投资者信心更强。有多家国际主流投行都喊出了“重估中国资产”的口号。

余懿:港股市场或仍处在周期转换阶段。无论从绝对点位还是市净率来看,恒生指数依然是显著的估值洼地。短期涨幅较快带来的技术指标超买,本质上可能是对过去长期过于低估的修正,这正是港股市场逐步走出周期转换阶段的必经之路。即使短期超买,长期看港股市场仍有很强的吸引力。

邢程:目前港股估值和情绪所处的位置与2024年5月相似,但另一方面,本轮对中国资产重估的叙事与前几轮有所不同。港股市场的估值水平长期看仍较具吸引力。中期来看,港股市场或在波折中上行,国内经济增长政策变化以及美联储政策路径值得关注。

赵宪成:短线来看,恒生指数是超买。2025年2月13日的高点估值比2024年5月份的高点估值更高一些,原因是随着美国通胀上行,美债收益率的预期上行变化较大。例如,2024年国庆长假期间,2025年美债利率预期是3.7%,而目前最新的美债利率预期是4.2%。

王鑫晨:从科技股上涨后的估值水平看,整体处于合理区间,部分盈利充足的互联网企业估值仍处在合理偏低水平。

市场估值有望进入长期修复周期

中国基金报:你认为港股后市的上攻动力如何?是否存在持续走牛的空间和可能性?

余懿:港股市场后市或与A股市场一起逐步走出震荡区间,走出“内需企稳+创新升级”的资产负债表扩张牛市,长期持续性值得期待。随着稳住楼市股市、全力推动经济进一步企稳回升的举措不断落地,中国内需消费市场预计将进一步企稳;叠加周期复苏的力量,或将进一步推动企业盈利增速回升;加上全球投资者开始接受中国长期竞争力崛起的宏观叙事,AH股市场的估值有望进入长期修复周期。

曲少杰:港股目前或处于持续走牛的前期阶段,信心逐渐恢复,但大部分投资者还没改变过去港股表现低迷的印象,参与度不高。随着国内经济持续好转,港股基本面好、估值低的优势会更加凸显。港股从2021年初至今经历了大约40个月的下跌,与之相对应的上涨时间和空间可能不会太短。

同时不应忽视的是,港股高股息资产一直处于慢牛行情之中,港股高股息策略值得重视。

王鑫晨:本次重估与外资涌入,主要针对科技标的。虽然科技股短期涨幅过快,预计会有调整波动,但后续全球及中国AI发展催化不断,且这部分企业受益产业发展有结构性的盈利增长,仍是主力资产。另一方面,目前很多与终端消费相关的互联网及科技公司并未真正受益于重估。这条经济复苏的主线仍然比较乐观。2025年有望迎来“经济复苏”与“科技重估”的共振,消费类科技股或有更好的表现。

罗佳明:后市的上涨动力主要取决于国内经济复苏,特别是后续经济刺激政策的落地情况。此外,目前市场对科技领域寄予厚望,但短期内实际进展能否达到预期仍有待观察,这些因素将成为影响港股市场走势的重要变量。

邢程:一方面,对于DeepSeek引发的一系列中国资产重估叙事,其持续性取决于国内AI和科技产业不断进展和突破,以验证远期中美科技和生产力博弈齐头并进的预期;另一方面,后续市场仍要回归企业盈利的修复,抓手还是财政政策的有效发力和信用周期的逆转向上。此外,港股估值仍旧相对较低,市场成份的盈利结构更好,都使得港股市场对潜在的企业盈利修复和政策信号更为敏感。

成长和价值风格都有机会

中国基金报:结合对港股未来走势的预期,你认为哪种投资风格有望占优?哪些方向及细分领域值得投资者关注?

曲少杰:主要关注两大主线,一是科技,二是红利。科技方面,在今年中国经济好转的背景下,港股科技公司可能都有比较好的向上空间。红利方面,在低利率环境下,红利资产会持续受关注,港股红利资产相对于A股也有优势,最主要是估值更低、股息率更高,尤其H股相对A股有较高的折价,也为港股红利的未来上涨提供了较好的支撑。

余懿:在指数全面重估的背景下,各种风格都将有不错的表现。相对来说,在全球科技加速变革的背景下,成长风格或是全球资本市场的主线,恒生科技的持续表现也会推动以消费股为代表的港股其他蓝筹股估值修复。从结构看,互联网、造车新势力、消费新势力、创新药和创新器械及香港本地股等特色板块值得重点关注,同时,越来越多的A股公司选择在香港市场二次上市,将带来很多估值折价修复的机会。

邢程:2025年看好科技成长风格和具备确定性股东回报的价值风格,主要关注三条主线:一是政策刺激下的需求边际提振的机会,包括家电、新能源车、商用车、消费电子等行业;二是科技创新趋势下的产业升级机遇,包括TMT和生物医药等板块;三是具备确定性股东回报的高股息资产,包括电信、能源和金融等行业。

王鑫晨:长期来看,传统外资偏爱质地好、有产业趋势的龙头科技股,南下资金近两年钟情港股低估值红利股(多为国央企,盈利分红稳)。在海外高利率环境下,外资增量资金聚焦科技创新型企业,科技成长是主要配置思路,偏消费的科技资产未来也具收益优势。

罗佳明:市场风格仍将以成长为主,重点关注与创新紧密相关的AI产业,涵盖软件(如互联网)、硬件(如半导体、电子)、自动驾驶及汽车等领域。

编辑:张洁 校对:王玥 审核:许闻

版权声明

《中国基金报》对本平台所刊载的原创内容享有著作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授权转载合作联系人:于先生(电话:0755-82468670)

A股官宣,千亿央企成控股股东!

中国基金报

2025-02-20

中国基金报

2025-02-20

中国基金报

2025-02-20

中国基金报

2025-02-20

中国基金报

2025-02-19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2-19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2-19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2-19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