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票

“气球贷”风波中的平安银行领天价罚单,一季度营收增速垫底

来源:鳌头财经

2024-06-17 15:20:30

(原标题:“气球贷”风波中的平安银行领天价罚单,一季度营收增速垫底)

记者丨张飞涛

见习生丨 屠玲

出品丨鳌头财经(theSankei)

近期,国内房地产利好政策频出。平安银行(000001.SZ)推出的“气球贷”,引发市场高度关注,平安银行也因此陷入“气球贷”风波中。

“气球贷”,形容还贷金额像气球一样“前小后大”,借款者实际支付的本息明显高于正常贷款。在银行业分析人士看来,银行推出“气球贷”“双周供”“轻松还”等贷款产品的背后,是银行的房贷焦虑。

今年一季度,平安银行实现的营业收入为387.70亿元,同比下降逾14%,这一变动幅度,居A股42家上市银行倒数第一。

今年5月,平安银行被罚6723.98万元,涉及内部治理、信贷业务、理财业务等多项违规行为。

"气球贷"引发热议

平安银行的一篇公众号推文,将自身推上了热搜。

《通知,房贷利好政策来啦!》的推文,介绍了该行推出的“二阶段还款”“气球贷”“双周供”“轻松还”等4种还款方式产品。

具体而言,“二阶段还款”的还款方式为,前三年内按月付息、无需还本,在剩余贷款期限内按月等额本息还款。该款产品贷款期限不低于10年、不超过30年,目前开通城市包括上海、福州、成都、广州、合肥、宁波、杭州、重庆等城市。

“双周供”,是借款人每两周还本付息一次,每期按14天计息。“轻松还”,是借款人按月支付利息,每6期按贷款发放金额的1%偿还本金,最后1期一次性偿还剩余本金。

平安银行在推文中称,借款人按约定的总期数(固定20年)计算每期月供,在贷款期限内分期归还贷款本息,最后一期一次性偿还贷款本金。

推文对“气球贷”的解释并不具体。一银行业人士介绍,“气球贷”,由借贷双方确定一个名义贷款期限和一个实际贷款期限。其中名义贷款期限较长,一般为10至30年,实际贷款期限较短,一般为3至5年。

“‘气球贷’是针对那些计划中短期持有贷款的客户设计的,由于贷款期限短,相应的贷款利率也较低。”上述银行业人士说,这一产品有弊也有利。有利的是,前期,对借款人而言,基本上没有什么压力。弊端是,后期对借款人的压力较大,如果借款资金归集不达预期,就面临较大风险。

早在2007年,原深圳发展银行(平安银行前身)在国内首次推出“气球贷”。

“气球贷”一直存在争议。在银行业看来,是产品创新,在市场看来,是借款人的利益受损。

举例来说,假设借款人向银行借款100万元,以目前银行贷款基准利率3.95%(五年期以上)来计算,贷款期限10年。分摊到20年的“气球贷”等额本息还款方式是:前期月供约6033元,第10年到期一次性偿还60.3万元,贷款到期共偿还本息约132万元。

如果采取正常的等额本息还款方式,那么借款人月供10100.77元,到期共计偿还本息1212092.14万元。与“气球贷”相比,借款人将节省约109256.27元。

分析人士称,选择“气球贷”的借款人,如果后期财务状况出现问题,不得不断供时,可能会出现“钱房两空”。

公开信息显示,本月初,平安银行回应称,针对有关住房按揭贷款的“气球贷”产品已经下线,原先办理过的用户仍正常使用。

鳌头财经记者发现,截至6月8日晚,平安银行公众号上已经找不到那篇推文,但平安银行合肥分行的公众号上仍然可见。

营收连续下滑陷窘境

作为中国平安旗下的重要成员,平安银行曾备受机构关注。明星基金经理张坤管理的易方达基金、谢治宇管理的兴证全球基金等产品曾经都跻身过平安银行前十大流通股股东榜。

平安银行资产规模增长较快。2018年底,该行总资产为3.42万亿元,到2023年底,总资产约为5.59万亿元 ,五年增长约2.17万亿元。

平安银行有着“零售新王”之称。该行在资产配置上追求高收益,2023年,其收益率更高的零售业务占比高达到58.4%,形成了消费贷产品“新一贷”、汽车金融、信用三大拳头产品,消费信贷余额,零售客户数量居行业前列。

在财富管理方面,2023年,平安银行私人银行AUM接近2万亿元,较为突出。

2023年相较于2013年,平安银行的营业收入、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以下简称“归母净利润”)分别增长约216%、205%。

2023年,平安银行的经营承压。当年,该行实现营业收入1646.99亿元,同比下降8.45%,这也是自2018年以来,该行首次出现年度营业收入下降。归母净利润为464.55亿元,同比增长2.06%,与2021年、2022年的同比增速25.61%、25.26%相比大幅放缓。

今年一季度,平安银行实现的营业收入为387.70亿元,同比下降14.03%;净利润为149.32亿元,同比增长2.26%。与2023年第一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速13.63%相比,今年一季度失速明显。

从季度数据看,从2022年第四季度开始,平安银行的营业收入持续下降。

作为行业优等生,平安银行在2023年及今年一季度的表现低于市场预期。

2023年度,A股42家上市银行中,有18家银行营业收入下降,平安银行降幅排名第二,仅次于郑州银行的降幅9.50%。

今年一季度,有15家银行营业收入下降,平安银行下降幅度排名第一,也就是同比增速行业垫底。2023年营业收入增速垫底的郑州银行,今年一季度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47%。

平安银行营收增速为何沦落至垫底?

自2016年转战零售以来,平安银行的零售业务一直较为突出。但在2023年,零售业务收入961.61亿元,同比下降6.65%,2019年以来首次下降。信用卡业务方面,2022年,该行新增发卡量为207.01万张,到2023年变成了137.54万张,一年减少69.47万张。2023年,该行信用卡消费总额为27815.04亿,同比下降约18%,期末应收账款余额 5140.92 亿元,较上年末下降 11.2%。

不“平安”的银行

经营业绩遭遇滑铁卢的平安银行,并不平安。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一则处罚,也引发了市场对平安银行的高度关注。

今年5月17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公布了多条处罚信息,其中,有7条处罚信息与平安银行相关。

据披露,平安银行涉及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信贷业务、理财业务、同业业务等。具体违法违规行为,包括个别高管人员未经任职资格核准实际履职、同一股东实质提名董事超比例,向关系人发放信用贷款,违规发放并购贷款、流动资金贷款、个人贷款,以贵金属产业基金模式融出资金违规用于股权投资,违规向理财产品提供融资、虚构风险缓释品、未计提风险加权资产,理财投资“名股实债”类资产未计入非标债权类资产投资统计,结构性存款业务实质是“假结构”等。

基于上述违法违规,平安银行被给予没收违法所得、并处罚款6723.98万元的行政处罚。其中,总行6073.98万元,分支机构650万元。

此外,时任平安银行武汉分行行长助理李卉、时任平安银行零售经营及消费贷款事业部总裁朱俊霞等被给予警告、罚款等处罚。

平安银行回应称,相关违法违规事实于2019年原银保监会检查时发现,目前整改工作已全部完成。

今年1月5日、10日,平安银行合计被罚525万元。2023年12月,因考评机制不当,贷款业务操作不规范,小微企业划型不准确,平安银行被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深圳监管局罚款170万元,时任平安银行总行零售经营及消费贷款事业部产品总监肖世江因此受到警告并被罚款5万元。

2023年7月,平安银行因10类违法行为被没收违法所得1848.67万元,罚款3492.5万元,合计罚没5341.17万元。

公开信息显示,平安银行开始减员降薪。据财联社报道,今年5月,有多名平安银行员工表示,其本人及所在部门当月绩效奖金出现不同程度“打折”,且波及范围甚广。

截至2023年末,平安银行在职员工43119人(含派遣人员),需承担退休费的离退休职工80人。2022 年末,在职员工44207人(含派遣人员),需承担退休费的离退休职工84人。2023年末,在职员工较2022年末减少1088人。

2023年,平安银行人均薪酬48.37万元,同比下降3.6%。

平安银行积极变革。2023年,冀光恒上任平安银行行长。银行业老将冀光恒上任后立刻大刀阔斧。从部门设置上来看,平安银行总行部门由此前的43个精简为32个,零售板块和金融板块都有相应的架构调整。

平安银行的业务策略从“科技引领、零售突破、对公做精”,调整为“零售做强、对公做精、同业做专”。

重要人事调整,业务策略调整,平安银行能消除零售业务之痛、经营业绩重回快速增长轨道吗?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