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票

万祥科技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来源:同花顺金融研究中心

2024-04-19 21:45:03

(原标题:万祥科技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万祥科技(301180)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公司发展始终立足于锂电池行业,主要聚焦于消费电子领域和新能源动力/储能领域。

  (一)消费电子行业情况

  2023年,国内外经济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地缘政治冲突不断、国际局势复杂多变、全球多国面临高通胀困境,而以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为代表的消费电子行业依旧低迷。2023年智能手机行业依然处于存量竞争阶段,整体出货量仍有小幅下滑。IDC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智能手机销量约为11.67亿,同比下滑3.2%。2023年笔记本电脑市场需求持续疲软,根据TrendForce集邦咨询统计数据显示全年出货量仅1.66亿台,下降10.8%。此外,笔记本电脑国际头部客户出现了供应链向东南亚外移的趋势,国内需求存在进一步下滑的风险。综合上述的情况,2023年国内消费电子供应链各大企业都面临严峻的挑战。

  2024年,随着行业库存逐渐降低,通货膨胀趋缓,以及在技术创新的推动下,消费电子市场需求有望逐季好转,呈现温和回升态势。在智能手机产品方面,根据Canalys发布的数据,2023年第四季度,中国大陆手机市场跌幅进一步收窄,整体出货7390万台,同比下跌1%,这些数据表明全球智能手机市场有望走出低谷。而且随着AI技术的快速发展,消费者对AI手机的尝鲜需求也将进一步推动智能手机市场的复苏。IDC预测2024年全球智能手机的出货量将达到12亿部,同比增长2.8%。在笔记本电脑产品方面,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形,AI技术的加持,全球笔记本电脑将进入AIPC时代,有望出现AIPC换机潮,从而提振笔记本电脑需求。根据Canalys最新预测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AI个人电脑的出货量将达到4800万台,占个人电脑总出货量的18%,未来几年占比将持续提升。AI技术改变的不只是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需求,在科技赋能的全方位渗透下,消费电子将迎来全新的增长机遇。

  (二)新能源动力/储能行业情况

  2023年,随着国产新能源车的快速崛起、新能源车配套设施的逐渐完善和油价的持续上升等,消费者已逐渐开始认可新能源车,全球新能源车需求持续增长,也带动了动力电池需求的持续增长。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以及EVTank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为 1465.3万辆,同比增长35.4%。其中,我国 2023年全年新能源车销量为949.5万辆,同比增长37.9%,新能源车渗透率达到31.6%,较2022年高出5.9个百分点;我国2023年全年新能源车产量约958.7万辆,同比增长35.8%。

  2023年我国政府对储能政策环境进行不断优化,受各地密集出台的政策带动,储能行业发展依然迅速。根据“储能行业2023年回顾与2024年展望”大会发布研究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储能新增并网项目规模达22.8GW,按容量规模比较,是2022年7.8GW新增装机的近三倍。根据SNE Research、集邦储能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储能电池的出货

  量达185GWh,较2022年增长约53个百分点。

  但从竞争环境来看,无论动力还是储能,无论是国内还是海外,无论是上游材料设备还是下游零部件和集成,内卷已成为业内共识,2024年、2025年的发展环境将呈现更加内卷的特征。新能源行业的内卷,也导致上游的电池结构件厂,中游的电芯厂,下游的组装集成厂商都需要技术创新和降本增效,建立核心竞争力,不然将面临淘汰的风险,行业重新洗牌已经开始。

  从需求端来看,新能源汽车及储能的需求依旧旺盛,中东、南美、非洲、东南亚等新兴市场的储能需求也正在兴起,行业发展前景依然广阔。根据EVTank预计2024年全球新能源车销量将达到1830万辆,其中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1180万辆。根据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预计 2024年储能系统全球出货将突破160GWh,储能电池全球出货量将突破200GWh。

  

  二、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一)公司的主要业务

  报告期内,公司继续聚焦消费电子和新能源动力/储能两大领域,围绕锂电池产业链进行业务布局,主要从事消费电子精密零组件产品及动力/储能电池精密组件产品相关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公司始终坚持自主创新,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紧跟行业发展趋势和客户需求,稳扎稳打,持续创新,脚踏实地朝着智能化、规模化、产业化的方向努力发展。本公司深耕市场多年,不断积累经验,逐步延伸制造链条,掌握了模具开发、冲压、焊接、模切、电镀、热压、注塑等各生产环节的核心技术,并基于对整体工艺的深刻理解自主进行生产流程自动化开发,构建了兼具完备性、协同性和通用性的制造体系,实现了产品的高质量、精益化生产,市场份额稳步提升,竞争力不断提高。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本公司将加速新技术研发布局,进一步构建综合竞争优势,为行业的快速发展做好准备。

  (二)公司的主要产品及其用途

  公司主要产品包括消费电子类产品和动力/储能类产品。拥有包括热敏保护组件、数电传控集成组件、精密结构件、柔性功能零组件、微型锂离子电池、动力/储能电池壳盖/壳体、CCS一体排、软硬连接器等日益丰富的产品线。热敏保护组件、数电传控集成组件、精密结构件、柔性功能零组件、微型锂离子电池等产品广泛应用于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及智能穿戴设备等主流消费电子产品。公司积极布局新能源动力及储能赛道,以动力/储能电池壳盖/壳体、CCS一体排、软硬连接器等产品为基点,进一步提高在新能源领域终端市场的市场份额,不断提高竞争力。

  (三)公司的经营模式

  本公司深耕市场多年,不断积累经验,稳扎稳打,持续创新,拥有了独立且成熟的研发、采购、生产、销售和盈利模式。在报告期内,公司的主要经营模式并未发生重大变化。

  1.研发模式

  公司建立了完备的研发体系,始终坚持“以技术为根基、创新为导向,致力于为客户提供优质卓越的产品和服务”的研发理念,紧密跟踪市场需求,以市场为导向,充分通过市场调研分析和及时发现国内外市场现时或潜在需求,密切关注和了解国内外相关精密零组件的新技术、新工艺以及新材料的发展动态,不断迭代核心技术的研发模式。

  2.采购模式

  公司通过严格的评估和考核程序遴选合格供应商,并通过技术授权、长期协议、合资合作等方式与供应商紧密合作,以保证原料、设备的技术先进性、产品质量可靠性以及成本竞争力。公司采购模式主要分为指定采购、 自主采购和外协采购三种类型。

  3.生产模式

  公司主要会依据销售订单安排生产计划,之后由各生产事业部来执行具体的生产任务。公司会先依据产品的类别对订单进行分类,之后再根据分类结果来安排相应的生产事业部进行生产。公司会根据各生产事业部的排产能力来安排具体的生产计划以及执行实施生产计划。

  在合理的工艺设计、全流程的生产管控以及关键工序复核检验的加成下,公司实现了对产品高效且稳定的品质管控。公司还设置有质量品质控制部,其会定期对公司的生产线进行抽样检查和考核,可以及时针对良品率异常的生产线提出优化和整改建议。

  4.销售模式

  公司采用的销售模式为直销模式。公司会与长期合作的客户定期签订产品销售《框架协议》,通过该协议分别对价格条款、质量条款、付款方式以及交货方式等主要条款进行约定;客户以订单的形式向公司发出其具体的采购需求,在订单内具体约定产品规格、数量、单价、交货期限等内容,供需双方根据上述协议以及订单约定来安排生产、发货、结算等。销售合同以及订单管理、市场开发、客户维护等工作由公司市场部具体负责。

  在开拓新客户和新业务方面,公司主要通过商务拜访、技术交流以及现有客户推荐等方式进行,具体如下:①利用各种渠道来获悉客户的具体需求,并通过实地造访的方式同潜在客户进行充分沟通,详细了解产品设计、技术参数、工艺路线等信息,之后根据沟通情况进行新品研发和样品试制,以完全满足客户需求为基础来获取与潜在客户的合作机会;②通过持续向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在合作过程中得到直接客户及终端品牌商的认可,以此与终端品牌商建立更稳定的合作关系,取得长期的合格供应商资格;③在与客户的长期合作过程中,公司不断拓宽业务布局,对客户进行深度开发,以此提升同类产品的市场份额或增加销售的产品类别,实现产业链延伸。在成为终端品牌商的合格供应商后,根据终端品牌商对供应链的管控程度,管控程度较高的终端品牌商会根据产品需求安排公司向特定下游厂商交付具体数量、规格型号的产品;管控程度相对较低的终端品牌商主要管控产品规格型号,由直接客户与公司自主安排产品交付。

  5.盈利模式

  公司一路以来的发展围绕锂电池行业展开,专注于消费电子精密零组件产品及动力/储能电池精密组件产品相关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建立了成熟独立的研发、采购、生产及销售模式,拥有完善的供应链体系。公司根据销售预测,制定下一年度的产能规划,提前部署各生产基地产能安排及原料设备采购计划,做好生产排期并严格执行,精准把控品质,落实出货计划,保障在手订单的顺利交付和货款的如期回收。公司通过长期研发塑造的技术优势,自动化水平提高积累的成本优势,保持高于同行业的产品毛利,进而持续作用于研发投入力度及市场开拓深度,助力公司形成高效益的盈利模式,激活良性发展的持久动力,推动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四)公司产品的市场地位

  依托完整的制造体系、快速的客户响应、稳定的产品品质等综合优势,公司积累了良好的客户资源,是消费电子及动力/储能电池零组件制造龙头企业。公司直接客户包括新普科技、惠州德赛、宁德新能源、欣旺达(300207)、三洋集团等国内外消费电子厂商及动力/储能电池制造商,产品最终应用于比亚迪(002594)、苹果、华为、微软、惠普、戴尔、三星、联想、Meta等知名消费电子及动力/储能电池行业终端品牌。

  公司凭借优秀的研发及生产实力,被评定为“高新技术企业”、“江苏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点企业”、“江苏省研究生工作站”、“江苏省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苏州市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苏州市工业设计中心”、“江苏省信用管理示范企业”、“江苏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并被纳入苏州市“瞪羚计划”企业名录。

  (五)主要的业绩驱动因素

  1、消费电子业务

  2023年度,宏观经济低迷的形势对消费电子产品市场的供应端和需求端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全行业大部分终端品牌客户都处于去库存阶段,从而导致2023年全球绝大部分消费电子企业出货量下降。此外,全球消费电子头部企业供应链向东南亚转移已成趋势。为应对日益严峻的竞争环境,公司继续加大研发力度,创新产品技术,不断完善公司产品矩阵,主要产品从笔电逐步拓展到手机、PAD、TWS耳机等产品。此外公司为满足全球化的战略需求,于越南建立生产基地,确保公司保持较强的竞争能力。

  2、动力/储能业务

  报告期内,公司动力/储能业务通过大力投入与深耕技术,在动力电池精密结构件的模具设计与生产,壳盖/壳体冲压、拉伸、注塑等方面均积累了技术经验,建立了高精密度、高一致性的生产工艺,掌握了包括稳定防爆、防渗漏、拉伸、热压、热铆、自动装配、智能测试等多项核心技术。新能源业务团队积累了制造动力/储能电池精密结构件生产所需的生产、管理经验。公司的技术和品质管理能力、产品稳定性、产品成熟度和交付能力得到了众多优质客户的认证,为公司未来动力/储能扩张奠定了扎实基础。

  3、微型锂离子电池业务

  微型锂离子电池主要应用于各式蓝牙耳机,例如音乐耳机、睡眠耳机、助听器,以及其他可穿戴设备产品中,具备制作工艺复杂、技术壁垒较高的特点。公司微型锂离子电池自量产以来,经历数代更迭和创新,产品逐步成熟和稳定。在报告期内公司通过系列微型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开发、扣式5C快充锂离子电池开发等技术研发,持续提高电池循环寿命,提升电池充电速度,缩短电池充电时间,以满足客户日益丰富的产品功能及寿命要求。公司产品通过了世界领先的助听器厂家测试认证,取得了客户认可,为来年获得批量订单夯实基础。TWS耳机方面,公司也于报告期内成功通过森海塞尔、BOSE等头部耳机厂商认证测试,并逐步开始获得量产订单,产品顺利迈入产能爬坡期,并有望在未来快速增长。

  

  三、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技术及研发优势

  自成立以来,公司始终坚持走自主创新的研发路线,一直将技术创新作为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近三年以来,公司研发费用累计超过1.8亿元,通过不断提升公司自动化水平、参与客户共同开发,从而积累制造技术及扩展工艺应用能力。经过多年发展,公司积累了高精密模具开发、冲压、快压、模切、焊接、表面处理、组装等各环节的核心技术,形成了完整的加工工艺。公司在不断完善自身工艺的同时,着力完善产品研发技术平台,大力引进研发人才,强化研发人才的培养,培养了一支专业结构合理、研发经验丰富、梯队建设完善的技术研发团队,具备多个研发项目同时进行的实力,能够快速响应客户对新产品研发的需求,紧跟领先客户战略创新的步伐。

  公司基于长期为知名品牌商服务所积累的较好口碑,具有良好的客户基础,能够在终端品牌商进行产品设计和研发的过程中参与零组件设计的论证并进行生产工艺评估。直接参与零组件的方案设计能够帮助公司快速做好量产准备,协同模具、自动化及各生产部门同步完成模具开发、生产流程设计并形成自动化方案,帮助公司抢占市场先机,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二)优质的客户资源和客户服务能力

  公司具有成熟的销售服务体系,并凭借完整的制造体系、持续的产品创新能力、快速的反应能力以及高效专业的服务品质在行业内建立了良好的品牌知名度和企业形象,获得了全球各领域顶尖客户的认可,积累了优质的客户资源。公司已与比亚迪、苹果、华为、微软、惠普、戴尔、三星、联想、Meta等优质终端品牌商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在行业集中度提高、各级供应商竞争加剧的背景下提升了市场份额。在苹果产业链中,公司是其笔记本电脑业务主要的数电传控集成组件供应商之一,具有良好的客户基础和业界口碑。公司客户多为国际国内知名的高科技公司,客户平台优势显著,有助于公司保持较好的收益水平、降低信用风险并持续拓宽合作范围。同时,优质的客户群体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进一步提升公司知名度,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公司开拓新客户的能力,助力公司在未来竞争中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公司积极对客户进行深度开发,竭力为客户提供满意的产品与服务,积极进行产业链延伸,对产品应用领域进行横向和纵向扩展,提升现有产品市场份额的同时增加产品销售的多样性,能为公司抵御不同行业经营的季节性和周期性影响,并在保持公司业务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帮助公司积累了与不同行业客户合作发展经验,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三)先进的自动化水平

  随着5G通讯、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技术应用边界不断拓展,公司持续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坚持自动化改造,推动建立自动化生产线和信息化系统。公司拥有专业的自动化设备开发团队,为公司各事业部自动化和信息化提供成套解决方案,在项目开发、管理、实施上实行系统化流程管理;在技术方面不断吸收国内外最先进的技术以提高市场竞争力;在工程实施方面为各事业部提供设计、安装、调试及维护的全方面服务。公司通过投入自主研发的自动化设备,提升了在制造、检测、包装等多个环节的自动化程度,降低人工操作带来的品质风险,有效节约了生产成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优势。

  (四)成本控制优势

  公司搭建了相对完善的ERP管理系统及MES系统,从采购管理、生产管理、质量检测、库存管理,到产品交付、客户使用信息反馈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精确控制,确保公司高效运营。公司坚持精细化管理,建立健全成本管理绩效评价考核,形成全员参与精细管理,人人关注降本增效的氛围。公司在各个环节的管理能力及效率不断提高,成本控制能力也不断增强。通过严格的成本管理,从上至下控制各个部门和产品项目的成本费用,在保证产品品质的基础上,促使生产运营尽可能地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公司通过生产技术与生产工艺的优化,提高产品良率,降低不良品带来的损失,从而有效保证了企业的利润空间。

  

  四、主营业务分析

  1、概述

  2023年,受地缘政治冲突、国际局势复杂多变、欧美持续通货膨胀等影响,国内外经济形势严峻复杂,消费电子行业需求仍未有效恢复,新能源产业链内卷严重。面对众多外部环境带来的挑战,公司仍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董事会的战略布局,公司管理层带领全体员工汇集众智,上下同心攻坚克难,拓业务、促生产、抓质量、控成本、补短板,持续深耕于消费电子类产品相关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并在新能源动力及储能业务上加大投入力度,为公司实现双轮驱动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7,343.56万元,较去年同期下降26.5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508.45万元,较去年同期下降86.49%。2023年消费电子行业需求不景气、笔电出货量下降,导致公司订单下降;此外公司新能源业务、微型锂离子电池业务处于前期投入培育阶段,盈利能力尚未得到有效释放,进而影响到本年净利润同比发生较大的下降。

  报告期内,公司开展的重点工作如下:

  (1)持续优化团队,引进优秀人才

  公司坚持人才优先、创新驱动的战略,持续优化团队,注重对优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报告期内,公司引进了优秀的自动化团队、模具研发团队等优秀技术人才。同时,公司加强内部人才培养,对员工进行培训,鼓励员工参加行业会议、学术交流等活动,了解行业市场情况和前沿技术。公司加大对研发费用、人才、场地、设备等创新要素的投入,优化薪酬福利和激励机制,激发员工创新创造的内在活力,吸引和留住核心技术人才、管理人才,从而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

  (2)推进生产基地建设,加快新建产能潜力释放

  报告期内,公司大力推进生产基地建设,推动募投项目的进展。苏州二期厂房是公司募投项目“动力/储能电池精密组件及柔性功能零组件产品扩能项目”的主要实施载体,目前即将竣工,常州二期厂房、重庆二期厂房也已完成验收。同时,基于发展战略及客户需求,公司积极推进全球化制造进程,报告期内,公司在越南建设生产基地。后续公司将持续推进项目的进展,客户的开拓,稳步推进后续设备的采购等工作,推动生产基地早日投入使用,实现产能的有效释放和量产交付。

  (3)加大研发创新投入,创新驱动发展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坚持以技术创新驱动发展,完善公司技术创新平台。公司开展了扣式电池卷芯拉直设备及其拉直方法的研究、动力电池用固定钢带的研究、3C加工用自动循环机构的研究、3C加工用自动上料模组的研究、3C加工用自动循环机构的载具轨道的研究、新型新能源自动热铆设备的研发等多种研发,不断优化工艺,提升自动化生产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和人工操作的风险,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4)开拓客户资源,促进客户认证

  经过多年的发展,凭借丰富的制造经验、良好的产品品质和卓越的交付能力,公司积累了优质的客户资源,具有良好的业界口碑。报告期内,公司在服务好老客户的同时,着力开拓新的优质客户,促进微型锂离子电池、新能源等业务的客户认证,建立和维护客户关系,提高服务水平,同时,深度挖掘客户需求,完善公司产品矩阵,进而与客户展开更深入的合作,促进销售额的增长,为公司未来持续稳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公司未来发展的展望

  (一)公司未来发展战略

  2023年国内外经济环境依旧错综复杂,地缘政治形势紧张、多国面临高通胀困境、宏观经济复苏乏力,公司的经营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公司仍坚定不移地贯彻公司董事会的战略布局,深耕消费电子领域,进一步推动动力及储能领域的拓展,向海外布局进行产能扩张,在越南建设生产基地,公司全球化经营迈出坚实的一步。2024年,供给侧问题有望逐步得到缓解,全球通胀率也预计将冲高回落,加上AI技术创新对消费电子产品带动,消费电子行业有望走出低谷重新进入增长阶段,另一方面新能源动力/储能行业仍处于持续快速发展阶段,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未来,公司将继续秉持“致力于成为生产和制造安全高效、清洁低碳、智能生态的消费电子零部件、新能源电池零部件供应商”的使命,坚持“因创新而前进”的价值观,踔厉奋发,持续创造价值,勠力同心迎接新的挑战,为打造优质上市公司全力以赴。

  公司未来发展战略具体如下:

  持续推动“消费电子+动力/储能”双轮驱动战略,以提高生产效率、提升市场占有率为目标,创新工艺、升级技术、提升产品价值,优化管理体系、降低生产成本,开拓新客户、提升服务水平,不断强化公司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抓住海外市场战略机遇,加快全球化制造能力布局,加速全球化市场渠道能力建设。

  在消费电子领域,为进一步巩固公司的市场地位并增强综合竞争力,公司将围绕核心技术进行产业扩充和工艺升级,不断强化以热敏保护组件、数电传控集成组件等精密组件生产加工的工艺路线,同时,将现有加工工艺延伸至柔性材料的加工处理,深入优化产品结构、丰富产品品类,提高产品竞争力;公司将提升服务水平,继续和客户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加强和客户的整体联动,紧跟客户战略创新的步伐,提升客户的合作深度和覆盖广度,充分利用优质的客户资源,建立良好的行业口碑,提升公司的市场地位;公司将紧跟行业发展,通过积极探索和深度发掘市场需求,积极进行产业链延伸,同时,通过扩产及增效的方式不断提升公司产能,抓住海外市场机遇,进行全球化业务布局,在东南亚等地进行产能扩张,新建海外生产基地,提升公司综合竞争力。

  在动力及储能电池领域,公司将加速推进动力及储能电池领域的精密组件的产品开发、生产和销售工作。目前,公司已研发生产出CCS一体排及动力/储能电池结构件等产品,公司将通过新建产能,提高接单制造能力,加快推进相关产品的投产、量产进程。公司将不断完善客户关系,加深与现有客户的战略合作,进一步开拓新客户,加大力度落实公司经营业务市场开发,积极拓展市场。在新能源产业链内卷严重的形势下,公司密切关注行业竞争格局,围绕头部客户产品线的布局加大相关业务投资,扩大并优化产能布局,同时提高精益化管理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在保持传统优势业务增长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动力及储能电池业务,为公司带去新的成长动力。

  (二)下一年度经营计划

  2024年,公司将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公司发展战略,加大经营风险管控,深化精益管理,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高经营收益,为实现公司经营目标全力以赴。

  1. 建立国际化布局,扩充全球产能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公司将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及产业布局,在海外建设生产基地,建立国际化布局,形成国内布局为主、国际布局相结合的全球化格局。目前,公司在香港拥有全资子公司,主要从事消费电子产品精密零组件的进出口贸易,开拓海外市场,满足海外客户的需求。随着消费电子领头企业逐渐将生产线转移至越南,公司为更好地服务国际客户,配合客户需求不断扩充国内外产能,在越南建设新的生产基地,充分利用当地人力成本优势及电子工业发展优势,降低公司的生产成本,增强公司盈利能力,促进公司可持续健康发展。2024年,公司将结合外部环境的实际情况,推动越南工厂建设工作的全面开展,持续加强对现场的施工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同时,公司将持续加强与国际核心客户开展业务沟通,为后续新建产能争取更多的业务机会,给公司未来带来新的营收增长点。

  2. 坚持创新驱动战略,加大研发创新投入

  随着5G通讯、AI、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消费电子的深度融合,消费电子产品市场正历经新的阶段,客户对消费电子零部件的性能品质和可靠性要求日益提高。在新能源动力/储能领域,由于产业链内卷严重,对产品的多元化和个性化都要求更高。面对这些挑战,公司将持续加大创新和研发投入,做好创新研发平台建设,专注于工艺创新、自动化装备开发、产品设计创新等方面,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同时,公司也将不断加强研发人员储备,引进各领域技术带头人,积极寻求与核心客户、高等院校等合作方联合研发,持续进行技术升级和工艺改进,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3. 依托资本市场优势,推进再融资

  2024年是公司新生产基地施工建设、产能爬坡的关键时期,在生产基地投资和建设期间,公司的资本支出会大幅增加。2023年,公司发布了《向不特定对象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预案》,用于万祥科技华南制造基地项目(一期)、越南制造基地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未来,随着新能源汽车和动力锂电池行业对公司产品的需求增加,公司各募投项目建设的有序开展,业务规模进一步扩张,对流动资金的需求不断增加。公司将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优势,持续推进再融资进展,并探索并购重组、合资、联营等外延式发展路径,帮助公司协调解决发展问题,实现公司健康可持续发展。

  4. 引进高端人才,强化人才储备

  公司业务高速发展,新基地建设项目逐渐增加,对公司市场开拓、技术研发、资源整合、企业管理等方面的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司将积极引进行业高端人才,完善公司的人才队伍,同时,加强对员工的培训、鼓励员工参加行业会议、学术交流活动、展会等活动,了解行业市场情况和前沿技术,强化人才储备。公司也将继续努力建立与业务战略相匹配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职能团队,在人员结构、薪酬管理、考核标准、激励制度等方面搭建完善的体系制度,形成良性的内部竞争氛围,发挥人才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以实现人才与公司的共同成长。

  5. 持续深化精益管理,实现高质量发展

  随着公司业务不断拓展、业务规模不断提升,公司各部门的日常工作及公司管理程序日趋复杂,对公司的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公司将持续深化精益管理,通过优化管理制度和流程、健全员工培训和晋升机制、加强公司财务管理和成本控制,提高公司运营效率和盈利能力。公司也将构建科学的现代化管理体系,一方面公司将引入自动化生产设备并配置 MES 系统等信息化软件设备,顺应智能制造发展趋势,提高公司生产效率;另一方面通过配套的 ERP、OA 系统等信息化办公软件对公司业务进行高效化管理,全面提升公司信息化管理水平,提高办公营运效率,提升公司管理效能。

  (三)可能面对的风险

  1. 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

  虽然公司在消费电子行业以及动力/储能行业的综合竞争优势较强,但消费电子以及新能源行业兼具消费和科技属性,产品和技术不断创新,行业前沿技术迭代速度加快。在行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大量资本和厂商竞相涌入市场,新进入者会通过直接投资、产业转型或收购兼并等方式参与竞争,不断发布相关投产或扩产计划,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并呈现强者益强的发展趋势。同时,国内外经济形势依然严峻复杂,消费电子行业依旧低迷,新能源行业内卷严重,进而导致行业的竞争态势有所加剧。受各种因素叠加影响,使得公司面临较大的市场竞争风险。

  应对措施: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公司将密切关注国内外经济形式变化,积极研究和探索市场发展趋势,灵活且及时的调整战略以适应市场变化。同时不断培养和吸引优秀人才,进一步加大研发创新投入,提高公司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巩固现有行业市场地位。另外结合公司现有产品的技术、研发优势,丰富公司产品矩阵个,拓展产品终端使用领域,在手机、TWS耳机、PAD、新能源汽车电子元器件、动力/储能领域结构件的领域开展研发、开拓新产品,并且持续优化生产和加强运营管理及成本管控,降本增效以保证公司持续发展并在市场竞争中具备价格优势。

  2. 经济波动及产业政策变化的风险

  公司围绕锂电池产业链进行业务布局,公司经营状况与宏观经济的整体运行、消费电子需求、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密切相关。目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依然严峻且复杂,受地区热点问题频发、通胀等因素影响,国内外经济增长普遍放缓,如果外部经济环境、政策环境出现不利变化,都将对下游消费电子及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进而导致公司经营业绩发生波动。

  应对措施:公司将密切关注行业相关政策和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通过收集和分析宏观经济和行业信息,持续提升对行业趋势和风险的判断能力,紧跟政策指向,增强业务布局和科学经营规划,尽可能减少市场波动和政策变化带来的影响。

  3. 地缘冲突加剧、贸易摩擦带来的供需失衡风险

  随着中东地缘冲突的爆发以及欧洲地缘冲突的进一步升级,大宗商品原材价格进一步上涨,通胀高企,供需持续失衡,全球经济增长持续疲软。若在未来出现新的地缘冲突或现有地缘冲突继续加剧升级、贸易摩擦进一步加剧,将会对全球经济运行带来较大冲击,供需缺口将会进一步拉大,若原材料采购价格持续上涨,将会增加运营成本,会对公司的经营业绩造成不利影响。

  应对措施:公司将密切关注相关国家的社会大事件以及国际经济环境,加强与客户沟通,对风险进行全面且客观的评估,同时持续提升自身竞争力,提升客户粘性;公司将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对重要原材料市场的供求和价格变动进行及时且有效的追踪,并通过安全库存、多渠道采购等措施保障原材供应,控制采购成本;优化产业结构和客户结构,进一步拓展产品应用场景,丰富产品矩阵,确保最大限度的降低因客户集中砍单而带来的业绩骤降的风险。

  4. 产品和技术更新不及时的风险

  目前公司所拥有的产品和技术领先于国内同行,但消费电子产品以及新能源行业技术更新快、研发周期长、市场需求多变,新产品的市场接受也需要一定周期。因此,如果公司不能够保持技术创新,不能够准确且及时的把握住技术、产品和市场的发展趋势并实现技术和产品升级,将会削弱已有的竞争优势而无法及时地进行技术和产品的升级换代,现有的技术和产品将面临被淘汰的风险,对公司的经济效益及发展前景造成不利影响。

  应对措施:公司通过长期技术积累,建立了完善的技术研发体系,培养了技术优秀的研发团队,形成了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技术研发水平已处于行业前列。对于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开发,公司始终保持高度重视并积极投入。未来,公司将加强技术市场调研和预测,加大研发创新力度,强化技术合作与交流,打造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重点高校产学研创新平台等科技创新平台,进行研发前瞻布局,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推进新技术的转化和产业化,以帮助公司在技术创新过程中降低风险、提高成功率,并实现持续的技术进步和市场竞争优势。

  5. 人力资源流失的风险

  随着公司业务和规模的不断扩张,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也将持续增加。目前人才市场竞争激烈,高质量人才的薪资也呈现上涨趋势,因此,在行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公司业务规模扩大会使公司面临人力资源成本上升、高质量人才缺乏的风险。

  应对措施:公司制定人才发展计划,通过建立系统化、流程化的体系来评估、发展和保留高潜人才,并持续完善薪酬管理制度和长效激励机制,吸引外部杰出人才,留住高质量或高潜人才,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管理团队,提升公司的人才竞争软实力。同时,公司进一步提高自动化水平,通过自动化设备代替人工实施有一些简单的机械性重复工作,最大程度的减少对一线工人的依赖。

  6. 管理风险

  随着公司不断发展,公司规模持续扩张,管理链条也逐步延长,公司的生产规模和产品结构等都将发生一定变化,对公司的管理水平在机制建立、战略规划、组织设计、运营管理、资金管理和内部控制等方面将提出更高的要求,总体管理难度加大。如果公司在发展过程中不能妥善有效地解决规模成长带来的经营管理问题,将对公司的生产经营、预期效益的实现带来不利影响。

  应对措施:为了适应不断扩张的需求,应对其带来的管理风险,公司在做好自身生产和经营的同时,努力做好事前筹划,加强人才选育,健全组织结构,强化风险意识,完善制度体系建设,强化运营过程管理与监控,积极规避管理风险带来的可能损失。

  7、汇率波动风险

  近年来,国际金融局势动荡,主要发达经济体央行持续加息,导致全球外汇市场波动加剧。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呈现常态化,汇率弹性有所增强。公司在采购原材料、购置生产设备、产品销售等业务环节,均涉及进出口贸易,面临一定的汇兑风险。

  针对上述风险,公司基于经营需求和外汇风险敞口情况,采取多项措施应对汇率波动风险。通过动态调整应收应付款项流量等方式,稳妥开展锁汇,采用自然对冲减缓汇兑风险等风控条款,有效规避汇兑损失, 防范汇率波动风险。

证券之星资讯

2024-05-01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