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票

农业银行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来源:同花顺金融研究中心

2024-03-29 00:01:14

(原标题:农业银行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农业银行(601288)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讨论与分析1环境与展望2023年,我国经济总体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GDP增速为5.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持续恢复回升,增速为7.2%。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增速为3.0%;其中制造业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增速为6.5%。货物进出口总体平稳,增速为0.2%(以人民币计)。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下降3.0%,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0.2%。

  货币信贷合理增长,全年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9.7%,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增长9.5%。

  2023年,针对严峻挑战和疫后经济恢复特点,我国政府统筹稳增长和增后劲,突出固本培元,注重精准施策,把握宏观调控时、度、效,加强逆周期调节,更多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用力。财政政策加力提效,加强重点领域支出保障,全年新增税费优惠超过2.2万亿元,增发1万亿元国债支持灾后恢复重建、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货币政策精准有力,两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两次下调政策利率,科技创新、先进制造、普惠小微、绿色发展等贷款大幅增长。

  2024年,我国经济仍将保持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将增强,随着居民消费能力和意愿增强,叠加各地促消费政策实施,汽车等大宗消费将持续改善,体育、休闲等服务消费增长将不断稳固。投资增速将逐步企稳,财政资金对基建投资的支撑将不断加强,产业升级、绿色转型等将支持制造业投资韧性,房地产相关政策措施将进一步向投资端传导。出口有望回暖,全球贸易复苏将对我国出口形成重要支撑,新能源产业链出口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出口仍将提供结构性动能。

  2024年,我国政府将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加力、提质增效,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精准有效,加强政策工具创新和协调配合,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

  2024年,国内外宏观形势和政策变化既给银行业带来较多机遇,也对转型发展提出更高要求。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金融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强调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这将为商业银行业务拓展和结构优化带来新的机遇。

  2024年,本行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力当好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和维护金融稳定的压舱石。一是坚守主责主业,做好服务“三农”工作。持续加大粮食安全、农户贷款、产业兴农、乡村建设等重点领域贷款投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积极服务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二是扎实做好“五篇大文章”。以更优服务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持续强化重大战略、重点领域、薄弱环节金融服务,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三是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统筹发展和安全,前瞻防范重点领域风险,稳妥处理好各类新型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2战略执行情况2023年,全行上下有效推动《中国农业银行“十四五”规划》各项重点任务落地见效,重点指标总体符合序时进度。“服务乡村振兴的领军银行”和“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银行”两大定位不断夯实,“三农”普惠、绿色金融、数字经营“三大战略”稳步实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加快推进,管理效能持续释放,经营更趋稳健,整体竞争力不断提升,风险管理能力持续增强。

  “三农”普惠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保供、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等重点领域,持续加大信贷投放力度,不断创新服务模式,连续三年获得监管部门乡村振兴考评“优秀”。截至2023年末,县域存、贷款余额分别为12.33万亿元、8.78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4.2%、19.8%。普惠贷款继续保持高速度、高质量增长,人行口径普惠金融领域贷款余额突破3万亿元,普惠小微贷款客户突破300万户。

  绿色金融业务实现高质量发展。坚定推进绿色金融战略,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绿色金融供给上量提质,绿色投融资渠道更加丰富,绿色银行品牌形象持续提升。

  截至2023年末,绿色信贷余额4.05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35万亿元,增速50.1%。获评中国银行业协会“绿色银行评价先进单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首届十大“中国ESG榜样”企业等荣誉,明晟ESG评级提升至“AA”。

  数字经营质效稳步提升。持续完善“农银e贷”线上贷款产品体系,推出“科技e贷”“火炬创新积分贷”等线上产品,数字化产品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持续提升手机银行服务能力,推出“美好生活”系列手机银行版本,构建专业、多元、智能、个性的线上服务平台,数字化渠道建设进一步深化。标签中心、决策引擎、知识图谱平台等数据服务广泛应用,分布式核心建设、容灾工程、网络与信息安全等关键领域工作高效推进,数据和科技支撑进一步夯实。截至2023年末,“农银e贷”突破4万亿元,个人掌银月活客户2.13亿户。

  经营管理效能持续提升。网点布局和业务流程持续优化,县域网点占比提升至56.4%,适老化网点、绿色网点建设扎实推进。改革创新进一步走深走实,量价协同管理更加精准,贷款审批效率持续提升,客户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服务国家区域战略政策体系逐步完善,重点区域竞争力稳中有升。人才队伍建设制度不断健全,人才培养政策持续完善,人才强行战略深入推进。

  风控案防屏障进一步筑牢。不断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风险管理的主动性持续增强。

  房地产、地方政府债务等重点领域信用风险总体可控,信贷资产质量保持稳定。截至2023年末,不良贷款率1.33%,较上年末下降0.04个百分点。建设完成市场风险管控平台,市场风险穿透监测和前瞻防控能力进一步提升。扎实有效推动案防合规工作,案件和操作风险监测处置力度持续强化。

  二、业务综述公司金融业务报告期内,本行坚守服务实体经济主力银行定位,积极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全力做好重点领域金融服务支撑,深入推进数字化经营,提升综合金融服务水平和客户满意度,推动公司金融业务高质量发展。截至2023年末,本行境内公司存款余额104,772.86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4,448.30亿元;境内公司类贷款和票据贴现余额合计141,018.63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3,530.85亿元;重大营销项目库入库项目实现贷款投放14,036亿元。截至2023年末,本行拥有公司银行客户1,087.19万户,其中有贷款余额的客户52.23万户,比上年末增加11.08万户。

  贯彻落实制造强国战略。赋能新质生产力培育,聚焦先进制造业、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县域制造业、工业绿色发展、消费品工业等重点领域,推动金融服务模式和产品创新,加大信贷供给力度。截至2023年末,制造业贷款余额(按贷款投向)较上年末增加6,515亿元。其中,制造业中长期贷款较上年末增加4,447亿元,增速达58.0%;电子及通信设备、计算机、医药、航空航天设备等高技术制造业领域贷款较上年末增长42.7%。

  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发挥全渠道、全产品、多牌照优势,全面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全年新增对公贷款1.48万亿元。

  支持民营经济发展。采取加大政策支持、强化资源保障、加强产品创新等措施,积极满足民营企业金融需求。截至2023年末,民营企业贷款余额(金融监管总局口径)5.45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1,095亿元,增长25.6%。

  推进数字化转型。持续推进对公客户营销管理系统建设,围绕精准链式营销、商机管理、重点客群价值提升、基层行数据赋能等,迭代升级一批数字化营销管理工具。加快政府、交通、旅游、养老、消费金融的场景布局,不断丰富线上信贷、交易银行等产品应用。

  交易银行业务本行持续完善以账户和支付结算为基础的交易银行体系。聚焦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客户,加强产品创新,加快线上渗透,深化差异化综合营销,以场景带动流量,推动交易银行业务高质量发展。

  持续优化对公开户业务流程,拓展电子证照应用,创新业务处理模式,构建“客户经理上门服务+客户临柜即开”线上线下(300959)一体化处理流程,进一步提升账户服务质效。截至2023年末,本行对公人民币结算账户达1,322.27万户,全年对公人民币结算业务量达960.84万亿元。

  全新发布“农银睿达”司库服务品牌,创新推出“安享账户、易享收付、畅享调拨、智享票链、惠享投融、共享渠道”六大产品体系,助力企业搭建多行融合、全景可视、智能可控、智慧决策的全方位金融资源管理平台。截至2023年末,本行交易银行业务活跃客户数达490.07万户。

  机构业务本行坚持以客户为中心,推进智慧场景建构,提升对客服务效能,推动机构业务高质量发展。截至2023年末,本行拥有机构客户68.74万户。

  政务服务领域,横向实现32个省级政务平台合作全覆盖,纵向实现国家、省、市、县、乡、村六级政务合作样本全覆盖;自主研发的“智县”平台已在31省441县上线使用,助力政府履职效能提升、营商环境优化、公共服务供给。

  财政社保领域,为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和预算单位提供国库集中支付、非税收缴、税费经收等综合金融保障;实现社保医保代理业务覆盖所有省市,创新打造社银医银一体化服务网点,医保移动支付场景超1.2万个。

  民生服务领域,智慧校园合作学校超3.2万家,智慧医疗合作医院超6,200家。

  金融同业领域,第三方存管系统签约客户达7,259万户,较上年末增加804万户。

  投资银行业务本行坚持服务实体经济导向,围绕客户多元融资需求,加快产品创新,持续做优“融资+融智”服务方案。2023年,实现投行收入113.5亿元。

  服务客户多元化融资需求。充分发挥银团贷款业务优势,有效满足重点领域客户大规模融资需求,银团贷款规模突破2.7万亿元。持续深耕并购贷款重点服务场景,助力企业并购重组和产行业结构优化,并购贷款余额居同业前列。

  持续推进业务创新。与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发布市场首支乡村振兴领域银行定制债券指数—“中债-农行乡村振兴债券指数”,引导更多社会资金流向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研发上线“投行智能顾问服务系统(农银思享平台)”,提供一站式线上融智服务,全方位赋能企业战略规划、经营管理、投融决策、低碳转型等多元应用场景。

  不断增强市场影响力。本行成为绿色债券标准委员会新一届成员单位,荣获《亚洲金融》“2023中资可持续发展领域最佳银行”、2023年度中债指数“创新引领先锋机构”等15个奖项。

  科技金融本行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机制,为科技创新汇聚更多金融活水,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打造立体化专业服务网络。在区域创新高地设立19个科技金融服务中心,围绕新客群、新架构、新生态、新政策、新产品、新创投、新保障等方面,加快打造科技金融“七新”服务体系。在各地高新区、经开区、科技园等科技创新集聚地,成立200余家科技金融专营机构。

  探索建立专属服务模式。针对科技型企业技术含量高、创新能力强、轻资产、高风险等特征,建立并持续优化专属信贷服务体系,匹配差异化信贷支持政策,探索解决科技型企业“识别难、准入难”的问题。

  创新多元化产品。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型企业,打造全生命周期产品矩阵,积极研发专属信贷产品,做到生命周期全覆盖、额度需求全覆盖、典型客群全覆盖。与科技部联合推出“火炬创新积分贷”,推广面向科技型小微企业的“科技e贷”。截至2023年末,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2.1万亿元。

  构建股权投资“生态圈”。以股权直投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两种方式,为科技型企业提供股权投融资服务。对接100余家专业投资人,联动证券交易所等合作各方,为科技型企业提供认股安排、上市培育等股权投融资顾问服务。

  个人金融业务2023年,本行坚定践行“金融为民”理念,深入推进零售业务“一体两翼”(以客户建设为主体,坚定不移推进“大财富管理”和数字化转型)发展战略,持续锻造客户精细化服务能力,强化“大财富管理”和数字化转型,着力提升乡村振兴、新市民、养老等领域金融服务水平。截至2023年末,本行个人客户总量8.67亿户,保持同业第一;个人客户金融资产规模20.29万亿元,位居同业前列;连续三年荣登全球“零售银行品牌价值排行榜”榜首。

  加快客户服务模式转型。以个人客户星级服务为主线,持续提供月度福利、星级晋升等权益;围绕社保、代发工资等六大客群,差异化匹配产品,完善线上服务场景;构建数据、产品、权益、渠道、场景“五位一体”的经营闭环,不断提升客户服务的覆盖面和精准度。

  提升“大财富管理”服务质效。立足资产配置服务理念,加强理财、基金、保险、贵金属等优质产品供给;优化财富管理服务流程,提升客户体验;开展多层级投研团队建设,丰富财富管理资讯推送,加强投资者教育,陪伴客户穿越周期。

  深化全渠道服务能力建设。扎实开展客户经理分级培训,增强网点人员专业素质。加快推进“智外呼”、企业微信等客户服务工具优化应用,强化“人工+智能”协同,提升远程服务能力。

  做优做实民生服务。创新县域客户金融服务模式,优化全场景乡村振兴服务平台,组织1.8万支先锋队进村上门服务。积极发展养老金融,推广个人养老金服务,持续丰富养老专属基金、理财、保险等产品,满足客户差异化养老规划需求。深入推进新市民金融服务示范项目,全面推广美团骑手卡、小微商户卡,开展新市民特色关怀活动。

  强化零售品牌建设。与国潮文化IP“只此青绿”合作,创新推出注入青绿元素的特色产品,全面焕新借记卡标准套卡形象,配套推出线上定制发卡和线上同号换卡两大便捷服务,并开展潮流化品牌宣传,推动零售品牌形象和社会美誉度进一步提升。

  个人存款坚持以客户为中心,持续丰富产品,优化服务流程,提升客户黏性,满足客户储蓄、投资理财等多元化财富管理需求,个人存款持续稳定增长。

  截至2023年末,本行境内个人存款余额171,097.11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1,319.45亿元,继续保持同业领先。

  个人贷款聚焦助力稳经济、促消费和服务实体经济,持续加大个人贷款投放力度。截至2023年末,个人贷款余额80,599.15亿元,较上年末增加5,146.33亿元,继续保持同业领先。

  适应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因城施策实施差别化个人住房贷款政策,积极支持居民刚性及改善性住房需求,加大个人住房贷款投放力度,助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2023年,个人住房贷款投放7,810亿元,较上年多投放178亿元。

  积极服务国家“扩内需、促消费”战略,加强消费金融场景建设,在汽车、家装等热点领域加快突破,提高个人消费信贷可得性和便利性。截至2023年末,包括信用卡在内的个人消费贷款余额1.04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995亿元。

  聚焦服务市场主体,不断优化完善产品,精准实施差异化政策,加大批发零售、农林牧渔、物流运输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信贷服务力度,积极响应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主、农村经营户等客群融资需求。截至2023年末,包括惠农e贷在内的个人经营贷款余额1.83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5,068亿元。

  针对进城创业、返乡置业、退役军人等各类新市民群体资金需求特点,创新推出“新市民贷”系列产品,提供便捷、丰富的一站式金融服务。2023年,新市民贷投放859亿元,惠及14.4万新市民。

  银行卡业务提升借记卡产品创新能力,启动借记卡卡面焕新,推出青绿江山卡、青绿人物卡、美好生活卡等产品。开展丰富的借记卡营销活动,联合银联组织多项涵盖骑行、购票、加油等惠民利民的消费促销活动。继续贯彻执行减费让利政策。截至2023年末,本行存量借记卡10.87亿张,当年新发借记卡4,224.47万张。

  提升信用卡客群精细化管理水平,针对高端、年轻等重点客群,推出银联白金卡、只此青绿卡、哆啦A梦卡等产品。聚焦餐饮、商超、出行、百货、文旅、观影等6大消费场景,持续开展“天天返现”、“天天特惠”、“超级会员日”等品牌营销活动;举办“农情亿万家农行消费节”、“千城万店农行汽车节”、“农行家装节”等专项营销活动,满足客户多样化消费需求。全年实现信用卡消费额22,010.55亿元。

  私人银行业务着力打造“双百+五百”金字塔型专业服务体系,建成100家总行级私人银行中心、100家分行级私人银行中心和500家分支行财富管理中心,覆盖全国主要城市和重点县域。

  开展私行“繁星英才计划”,通过分层次、针对性、系统化培训提升财富顾问队伍的专业水平。开展公私联动服务,进驻百家产业园区服务私行企业家客户。强化私行业务科技驱动和数字经营,上线新一代私人银行业务系统,焕新打造客户管理等多个子系统。深化公益金融服务,慈善信托规模突破2.5亿元,涵盖乡村振兴、生态保护、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

  截至2023年末,本行私人银行客户数22.4万户,管理资产余额2.65万亿元,分别较上年末增加2.4万户和0.45万亿元。

  养老金融全面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积极助力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持续丰富养老金融产品,优化客户服务体验,着力以高质量金融服务满足好居民高品质养老金融需求。

  扩大养老金金融服务覆盖。创新社保医保特色服务,构建政银协同生态场景,实体社保卡、电子社保卡和医保码用户量同业领先。积极参与养老金融市场培育,年金客户数量及业务规模保持平稳增长;强化受托管理能力建设,助力养老基金稳健增值。截至2023年末,本行养老金受托管理规模1为2,541.8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4.7%。同业首批全面启动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服务,首批全面支持个人养老金购买存款、理财、基金、保险产品。

  推动养老服务金融优化升级。聚焦老年客户体验痛点,优化网点适老化服务,按需配备轮椅、适老座椅等服务设施,完成全部2.2万余家网点的10万余台自助设备适老化改造。优化升级掌银大字版,提升老年客户体验。积极延伸服务触角,响应客户诉求,2023年为行动不便的老年客户提供10万余次上门服务。

  深化养老产业金融服务效能。将养老服务行业列为重点支持类行业,扩大养老机构服务范围,加大普惠养老机构贷款投放,提升养老机构融资可获得性。

  资金业务资金业务包括货币市场业务和投资组合管理。本行坚持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支持绿色低碳发展,在保障全行流动性安全的基础上灵活调整投资策略,加强流量操作,资产运作收益保持同业较高水平。

  货币市场业务加强货币政策研究和市场流动性预判,综合运用拆借、回购、存单、存放等融资工具平滑流动性波动,合理摆布到期资金,在确保流动性安全的前提下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2023年,本行人民币融资交易量2,744,575.16亿元,较上年增长65.0%。

  投资组合管理截至2023年12月31日,本行金融投资112,137.13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6,835.50亿元,增长17.7%。

  交易账簿业务巩固提升银行间市场债券做市份额,做市报价只数和交易量稳步增长。积极开展绿色、乡村振兴、小微等重点债券的做市报价和交易,支持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助力债券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债券通业务保持市场领先。

  持续提升债券交易组合管理能力。2023年,国内债券市场收益率震荡下行。本行积极把握市场机会,动态调整组合仓位和风险敞口,提升组合收入的同时严控市场波动的影响。

  银行账簿业务保持政府债券投资力度,优化信用债投资结构。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助力交通运输、产业园区等基础设施建设,服务绿色产业和绿色项目,支持新基建、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需求。积极参与增发国债和用于偿还存量债务的地方债投资,助力灾后恢复重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提升以及地方债务风险防范化解。

  优化利率波动环境下的投资策略,综合考虑债券市场走势和组合管理需要,合理安排投资节奏。统筹资产收益和风险防控,增强投资业务经营质效。

  资产管理业务理财业务截至2023年末,本集团理财产品余额16,852.87亿元,其中本行979.90亿元,农银理财15,872.97亿元。

  本行理财产品报告期内,本行存续理财产品均为非保本、公募理财产品。截至2023年末,本行理财产品余额979.90亿元,较上年末减少594.44亿元。

  农银理财理财产品截至2023年末,农银理财理财产品余额15,872.97亿元,均为净值型理财产品。其中,公募理财产品占比97.2%,私募理财产品占比2.8%。

  资产托管业务成功营销多只国家级和省级背景产业基金,产业基金托管规模站上万亿元;新增二十余个央企及省属国有企业年金计划,落地一批养老金理财产品,养老目标基金托管数量和规模保持行业领先;公募基金托管规模增长超过千亿元,保险托管规模突破6万亿元。

  荣获《财资》杂志“中国最佳保险托管银行”奖项和《中国基金报》托管创新示范机构;

  连续11年荣获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公司优秀资产托管机构,连续六年获评“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年度参与人评价”A类托管行;第五次荣获《环球金融》中国地区唯一最佳次托管行。

  截至2023年末,本行托管资产规模150,128.0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9%。

  贵金属业务2023年,本行自营及代理黄金交易量3,410.53吨,自营及代理白银交易量17,018.76吨,交易量保持行业前列。

  稳健发展贵金属租借业务,继续加大贵金属产业链实体客户支持力度,服务大宗商品生产企业保供稳价,积极满足珠宝首饰企业销售备货需求,着力支持绿色矿山企业高质量发展。

  代客资金交易持续宣导汇率风险中性理念,为企业提供远期、掉期、期权等汇率避险产品,助力外贸稳规模优结构。2023年,本行代客结售汇及外汇买卖交易量4,757.07亿美元。

  稳健发展柜台债券(债市宝)业务。2023年柜台分销各类债券超300亿元,有力支持地方建设、绿色低碳、乡村振兴等领域的融资需求,为个人、企业和中小金融机构提供兼具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的金融产品。

  代理保险业务丰富代理保险产品体系,持续提升服务能力,切实满足客户多元保险保障需求,实现代理保险业务快速增长。代理保费、手续费收入以及收入同比增量均同业领先;全年代理期缴保费较上年增长26.7%,业务结构持续优化。

  代销基金业务与头部基金公司深化合作,遴选优质基金产品,重点打造“匠心”基金。前瞻性布局战略创新产品,不断丰富基金产品线。持续扩充养老基金Y类份额产品数量,加大申购费优惠力度。加强基金业务队伍专业化建设,做好产品全过程管理和客户服务。2023年共代销基金3,964只,基金销量2,034.17亿元。

  代理国债业务2023年,本行代理发行储蓄国债18期,销售330.60亿元,其中代理发行储蓄国债(电子式)10期,销售215.84亿元;代理发行储蓄国债(凭证式)8期,销售114.76亿元。

  网络金融业务本行以数字化转型为统领,以用户为中心,聚焦线上线下全渠道协同经营,持续做大线上流量规模,全面推进平台建设、产品创新,推动网络金融业务高质量发展。

  智能掌上银行发布掌上银行9.0版,着力打磨用户旅程,构建“金融+生活”线上服务生态。截至2023年末,掌上银行月活跃客户数(MAU)达2.13亿户,较上年末增加4,057万户,保持可比同业领先。

  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全新打造财富频道,创造更温情的金融服务体验;上线“财富号”,提供更专业的内容陪伴;升级资产视图,上新年度账单,推出薪资智能分析等服务,提供更清晰的资产结构;打造全流程线上融资服务,实现个人e贷、惠农e贷、小微e贷等全流程线上办理。

  强化赋能乡村振兴。升级掌银乡村版,汇集惠农贷款、乡村振兴专属理财等惠农金融服务;创新推出惠农专区,发布农技学堂、惠农政策等生产服务场景。截至2023年末,掌银乡村版月活跃客户数突破3,300万户。

  拓宽民生服务领域。优化生活频道服务,聚焦政务、教育、出行、医疗等场景,打造日常生活场景生态;强化绿色与低碳服务,推出“低碳空间+碳积分”、“无卡化”等服务场景;实现城市专区360座主要城市全覆盖,赋能分行线上经营。

  企业线上银行发布企业网络金融服务平台7.0版。向金融同业、托管等客群提供专属网银服务,提升平台定制能力。推出“企业网金通”线上产品管理功能,高效支撑对公线上业务。

  发布企业掌银5.0版。再造注册、登录流程,实现首次登录极简化。重塑转账类交易流程,扩展查询类交易时间跨度,创新研发企业名片功能,实现常用功能易触达、全覆盖。

  发布“薪资管家”3.0版。持续优化电子工资单、混合发薪等薪酬管理功能,为企业提供智能算薪、个税计算申报等全流程一站式薪税服务。

  智慧场景金融持续深耕高频场景。校园领域,完善教务管理、家校互动等功能,提升学校智慧化管理水平。食堂领域,新增企事业单位员工餐补发放、配送餐等功能,降低管理成本。

  政务领域,掌银政务专区推出“智县”县域政务栏目,优化社保、医保、公积金等功能,提供一站式行政事项办理服务。出行领域,推出掌银扫码骑行共享单车功能,践行绿色低碳出行理念。

  提升开放金融服务能力。升级开放银行平台,丰富产品演示、解决方案、问答机器人等功能,实现与合作伙伴的高质效对接。与头部互联网平台合作,提供个人养老金账户开立、签约、查询、投资等服务,推进养老金融服务输出;深化医保移动支付合作,提供医保账户便捷支付等功能,赋能合作医院。

  数字人民币工程加强场景应用与产品创新。对接政府平台,推进数字人民币在非税缴费、公积金缴纳、社保等领域应用。与重点行业的客户开展合作,实现数字人民币预付资金管理、供应链融资发放等功能,打造智能合约多层级穿透支付能力。

  做优数字人民币“三农”特色。推进数字人民币涉农领域应用,构建源头资金发放、资金定向使用、支付消费应用闭环。升级惠农通服务点数字人民币功能,探索乡村治理积分应用,打造“数字人民币示范村”,助力数字乡村建设。

  跨境金融服务本行积极服务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以高质量跨境金融服务助力共建“一带一路”及“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议”(RCEP)、人民币国际化、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海南自贸港建设。2023年,境内分行国际结算业务量18,577.26亿美元,国际贸易融资(含国内证项下融资)业务量1,461.40亿美元。截至2023年末,境外分行及控股机构资产总额1,659亿美元,全年实现净利润7.0亿美元。

  精准有力服务外贸实体经济。服务贸易投资便利化,2023年办理贸易便利化业务40.2万笔,较上年增长132%。支持新业态发展,2023年办理新型离岸国际贸易、海外仓、市场采购、外贸综合服务、保税维修等新业态相关国际结算业务265亿美元。上线“农银跨境撮合通”服务平台,支持境内外企业发布跨境商品和服务需求,实现跨境供需信息自动匹配。创新推出海关“单一窗口”融资申请服务功能,有效提升对外贸企业线上融资服务水平。着力加大对小微外贸企业融资支持,推动建立“中小微企业+出口信保+当地政府+农业银行”风险共担机制,2023年出口信保融资业务增长26%。持续加强农业合作金融支持,优化完善涉农客户跨境金融营销机制。

  重点区域跨境金融服务提质增效。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和企业“走出去”,2023年共办理涉及共建“一带一路”的国际结算、涉外保函、贸易融资等业务2,899亿美元。

  服务RCEP区域内跨境贸易投资,2023年境内机构服务RCEP区域国际结算业务量2,287亿美元。推动自贸分账核算(FT)业务发展,2023年自由贸易账户项下国际结算业务量1,032亿美元,较上年增长29%。

  积极拓展外资机构客户。举办“共享开放机遇,共赢美好未来”外资机构客户营销推介会等营销活动,落地债券发行承销、债券通交易对手、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主托管行、银行间债券市场(CIBM)直投及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间参等合作项目。

  有序推动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全年跨境人民币结算量3.1万亿元,其中,跨境贸易和直接投资项下人民币结算量1.6万亿元,较上年增长35%。

  三、风险管理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全面风险管理是指按照全面覆盖、全程管理、全员参与原则,将风险偏好、政策制度、组织体系、工具模型、数据系统和风险文化等要素有机结合,及时识别、计量、监测、控制、报告业务经营中的主要实质性风险,确保全行风险管理从决策、执行到监督层面有效运转。

  2023年,本行不断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统筹好发展与安全,牢牢守住风险合规底线。信用风险方面,加大对“三农”和县域、绿色、普惠、民营经济、“两新一重”重大项目、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现代服务业等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力度,深化信贷资产组合管理,调整优化信贷结构。市场风险方面,制定金融市场业务风险管理策略,加强市场风险限额监控,不断优化市场风险计量模型和系统。操作风险方面,优化操作风险管理工具,升级操作风险管理系统,扎实做好操作风险计量工作,持续完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

  风险管理制度体系2023年,本行持续优化风险管理政策制度体系。修订集团风险偏好和全面风险管理策略,建立风险偏好指标预警机制,增强风险管理的主动性。制定投融资限额管理办法、法人潜在风险客户管理办法,修订集团客户授信管理办法和用信管理办法等。完善信息科技风险和业务连续性管理制度,强化信息科技重点领域风险管控。更新非零售客户评级、行业信用限额、资金交易与市场风险、同业和代销业务等风险管理政策,做好日常风险管理工作。

  风险分析报告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金融形势,本行聚焦风险形势的新特点、新变化,主动识别新风险因素,加强各类风险趋势的前瞻性研判和应对,不断提高风险分析报告的针对性、及时性和全面性。

  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指由于债务人(或交易对手)违约或其信用评级、履约能力降低而给本行造成损失的风险。本行信用风险主要分布于贷款组合、投资组合、担保业务以及其他各种表内外信用风险敞口。

  信用风险管理2023年,本行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坚持稳中求进,持续优化组合管理,完善风险防范、预警和处置机制,加强重点领域风险防控,夯实风险管理基础,保持资产质量稳定。

  信用风险管理架构本行信用风险管理架构主要由董事会及其下设的风险管理与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高级管理层及其下设的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委员会、贷款审查委员会、资产处置委员会,以及信用管理部、信用审批部、风险资产处置部和各前台客户部门等构成,实施集中统一管理和分级授权。

  公司类业务风险管理完善信贷政策。制定年度信贷政策指引、三农和普惠金融信贷政策指引等综合政策。

  制定或修订平板玻璃、橡胶制品、纺织、体育、文化服务、畜牧、农药制造、肥料制造等行业信贷政策。出台差异化区域信贷政策,推进精细化组合管理,引导资金投向。

  做好重点领域信用风险管理。坚持“房住不炒”定位,积极服务保障性住房等“三大工程”建设,全面落实“金融16条”政策要求,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企合理融资需求,积极做好保交楼金融服务,“一户一策”推进房地产风险防范化解。建立总行和分行“一把手”负总责、总分联动、行司联动、部门协作的融资平台债务风险防范化解工作机制,制定实施一揽子化债方案,稳妥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

  夯实信用风险管理基础。健全信用风险一体化管控机制,强化信用风险前瞻预判和主动管理。提升数字化风控能力,强化风险“识别、预警、核查、处置”全链条管理。落实分类新规,加强资产分类管理。加强预期信用损失法管理,足额计提拨备,保持较强的风险抵补能力。

  强化不良资产处置。立足自主清收,加大不良贷款现金收回力度,扎实推进呆账核销工作,积极开展不良贷款重组,强化大额项目处置,优化处置管理机制,持续提升处置效益。

  个人业务风险管理完善制度体系,优化业务流程,提升个人业务运行效能与产品市场竞争力。巩固个贷集中作业中心架构,保障业务运行效率。优化风险预警模型,提升风险识别准确度,加强风险线索处置。开展多元化不良资产处置工作,发挥“远程+属地”、“系统+人工”的多层次催收体系优势,加强逾期催收;积极开展核销、资产证券化,提升不良贷款处置效率。

  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坚持稳健审慎的风险偏好,持续完善智慧风控体系,控新降旧,确保资产质量保持稳定。增量端,深化重点区域、重点客群、重点产品的差异化管理,加强风险前瞻性研判,动态调优风控政策与策略,持续优化客群结构与资产组合。存量端,强化全流程风险监测,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完善资产清收与处置体系,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报告期内,本行信用卡资产质量继续保持在行业前列。

  资金业务风险管理完善资金业务风险管理制度办法和操作规程,优化全流程风险管理机制,完善信用债投前、投中和投后管理。持续监测存量资金业务信用主体和交易对手风险状况,动态调整风险应对措施。持续完善资金业务集团投研一体化,健全监测报告及信息共享机制。

  金融资产风险分类本行根据《商业银行金融资产风险分类办法》要求,制定风险分类管理制度。本行根据金融资产类别、交易对手类型、产品结构特征、历史违约情况等信息,结合资产组合特征,明确了各类金融资产的风险分类方法,对于零售资产主要采用脱期法,对于非零售资产主要采用模型法。分类流程遵循“横向平行制衡、纵向权限制约”的原则,按流程、权限运作;基本程序包括分类初分、分类认定、分类审批。

  本行对承担信用风险的金融资产实行五级分类和十二级分类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对非零售信贷资产,主要实施十二级分类管理,通过对客户违约风险和债项交易风险两个维度的综合评估,审慎反映信贷资产风险程度。对零售信贷资产实行五级分类管理,主要根据信贷资产本息逾期天数及担保方式,由系统自动进行风险分类。对非信贷资产实行五级分类管理,主要考虑金融资产类别、交易对手类型、逾期天数等因素,真实反映风险状况。

  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市场风险包括但不限于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股票价格风险和商品价格风险。本行面临的主要市场风险包括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和商品价格风险。本行市场风险管理组织体系由董事会及其下设风险管理与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高级管理层及其下设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委员会,风险管理部、资产负债管理部以及市场风险承担部门(机构)等构成。

  2023年,本行制定金融市场业务风险管理策略,持续强化集团市场风险管理,加强金融市场业务全流程风险管控。密切跟踪市场走势,及时开展利率、汇率、商品价格风险前瞻性分析,增强穿透监测能力,加强重点领域市场风险防控,严防外部冲击和风险交叉传染。扎实推进市场风险管控平台建设,提升市场风险管理系统智能化水平。不断优化市场风险计量模型和系统,进一步完善市场风险资本要求计量功能。做实市场类业务压力测试,前瞻性防范极端市场变动对金融市场业务的影响。

  本行市场风险限额分为指令性限额和指导性限额。本行将所有表内外资产负债划分为交易账簿和银行账簿。交易账簿包括本行为交易目的或规避交易账簿其他项目风险而持有的金融工具和商品的头寸,除此之外的其他各类头寸划入银行账簿。

  交易账簿市场风险管理本行采用风险价值(VaR)、限额管理、敏感性分析、久期、敞口分析、压力测试等多种方法管理交易账簿市场风险。

  本行采用历史模拟法(选取99%的置信区间,1天的持有期,250天历史数据)计量总行本部、境内外分行交易账簿风险价值。

  报告期内,债券交易组合规模增长,利率风险VaR值高于去年水平;黄金交易组合净敞口增加,黄金价格波动加剧,汇率风险VaR值有所增加;白银交易组合敞口保持稳定,商品风险VaR值与去年基本持平。

  银行账簿市场风险管理本行综合运用限额管理、压力测试、情景分析和缺口分析等技术手段,管理银行账簿市场风险。

  利率风险管理利率风险是指利率水平、期限结构等不利变动导致银行账簿经济价值和整体收益遭受损失的风险。本行的银行账簿利率风险主要来源于本行银行账簿中利率敏感资产和负债的到期期限或重新定价期限的不匹配,以及资产负债所依据的基准利率变动不一致。

  2023年,本行密切关注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和市场利率走势,实施稳健的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管理策略,强化资产负债期限结构摆布和久期管理,将利率风险敞口控制在合理水平。持续优化内外部定价机制,着力提升量价协同水平,保持资产负债稳健、可持续增长。加强境外机构利率风险监测评估和工具建设,优化利率风险限额体系,提升利率风险管理对业务发展的服务和支撑能力。报告期内,压力测试结果显示本行各项利率风险指标均控制在监管要求和管理目标范围内,银行账簿利率风险水平整体可控。

  利率风险分析截至2023年12月31日,本行一年以内利率敏感性累计缺口为4,137.49亿元,缺口绝对值较上年末减少2,005.57亿元。

  利率敏感性分析显示未来12个月内,在各个利率情形下,利息净收入及其他综合收益的变动情况。上述分析以所有期限的利率均以相同幅度变动为前提,且未考虑管理层为降低利率风险而可能采取的风险管理活动。

  以本行2023年12月31日的资产及负债为基础计算,若利率即时上升(下降)100个基点,本行的利息净收入将减少(增加)359.51亿元,本行的其他综合收益将减少(增加)691.35亿元。

  汇率风险管理汇率风险指银行资产与负债的币种错配所带来的风险。汇率风险主要分为风险可对冲的交易性汇率风险和经营上难以避免的资产负债产生的汇率风险(“非交易性汇率风险”)。

  2023年,本行定期开展外汇风险敞口监测、汇率敏感性分析和压力测试,继续完善汇率风险计量,灵活调整交易性汇率风险敞口,保持非交易性汇率风险敞口稳定,全行汇率风险敞口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汇率风险分析本行面临的汇率风险主要是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产生的敞口风险。2023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累计贬值1,181个基点,贬值幅度1.667%。截至2023年末,本行表内表外金融资产/负债外汇敞口24.67亿美元。

  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用于偿付到期债务、履行其他支付义务和满足正常业务开展的其他资金需求的风险。

  流动性风险管理流动性风险管理治理架构本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治理结构由决策体系、执行体系和监督体系组成。其中,决策体系包括董事会及其下设的风险管理与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高级管理层;执行体系包括全行流动性管理、资产和负债业务管理、信息与科技等部门;监督体系包括监事会以及审计局、内控合规监督部、法律事务部。上述体系按照职责分工分别履行决策、执行和监督职能。

  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和政策本行坚持稳健的流动性管理策略,并根据监管要求、外部宏观经营环境和业务发展情况等制定流动性风险管理政策,在确保流动性安全的前提下,有效平衡流动性、安全性和效益性。

  流动性风险管理目标本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目标是:通过建立科学、完善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对流动性风险实施有效的识别、计量、监控和报告,确保全行在正常经营环境或压力状态下,能及时满足资产、负债及表外业务引发的流动性需求,履行对外支付义务,有效平衡资金的效益性和安全性的同时,防范集团整体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管理方法本行密切关注外部经济形势、货币政策和市场流动性变化,持续监测全行流动性情况,加强资产负债匹配管理,平抑期限错配风险。稳定核心存款来源,强化主动负债工具运用,畅通市场融资渠道。健全流动性管理机制,强化资金头寸的监测预警与统筹调度,保持适度备付水平,满足各项支付要求。优化完善流动性管理系统功能,提升电子化管理水平。

  压力测试情况本行结合市场状况和业务实际,充分考虑可能影响流动性状况的各种风险因素,设定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情景。本行按季度开展压力测试,测试结果显示,在设定的压力情景下,本行均能通过监管规定的最短生存期测试。

  影响流动性风险的主要因素流动性风险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市场流动性的负面冲击、存款客户支取存款、贷款客户提款、资产负债结构不匹配、债务人违约、资产变现困难、融资能力下降等。

  流动性风险分析报告期内,本行到期现金流安排合理,流动性状况总体充足、安全可控。截至2023年末,本行人民币流动性比率为75.42%,外币流动性比率为182.67%,均满足监管要求。

  2023年四季度流动性覆盖率均值为123.93%,比上季度下降2.97个百分点。截至2023年末,本行净稳定资金比例为129.1%,其中分子项可用的稳定资金为273,739亿元,分母项所需的稳定资金为212,106亿元。

  操作风险操作风险管理操作风险是指由于内部程序、员工、信息科技系统存在问题以及外部事件造成损失的风险,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包括战略风险和声誉风险。

  2023年,本行重检操作风险偏好和管理策略,坚持审慎型风险偏好。优化操作风险管理工具,升级操作风险管理系统,稳步推进操作风险事件评议认定,健全矩阵式操作风险管理体系。积极参与操作风险管理监管政策修订,开展损失数据清理及系统建设,做好监管新规贯彻落实准备工作。

  加强重点领域操作风险管理。优化案防监测预警平台、“三线一网格”管理系统,常态化开展案件风险排查、案件处置问责、典型案例复盘解构,健全自查自纠机制,保持案防高压态势。将模型风险纳入操作风险管理范畴,规范生命周期管理。加强信息科技风险、业务连续性管理,不断提升运营韧性。常态化开展外包项目风险合规审查,组织开展外包风险年度评估,加大风险管控力度。

  法律风险管理法律风险是指银行因其经营管理行为违反法律规定、行政规章、监管规定和合同约定,或未能妥善设定和行使权利,以及外部法律环境因素等影响,导致银行可能承担法律责任、丧失权利、损害声誉等不利后果的风险。法律风险既包括法律上的原因直接形成的风险,又涵盖其他风险转化而来的风险。

  2023年,本行持续深化法治农行建设,推进依法治理。加强基础设施重大融资项目、普惠小微、乡村振兴、科技金融、绿色金融、“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等领域金融服务的法律支持,加大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持续深化个人信息保护相关法律工作,保障业务经营依法开展。推进“应诉尽诉”工作,推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建设,充分发挥法律清收作用。稳妥化解重点敏感案件法律风险,持续推动积案化解,维护本行合法权益。完善法律风险管理机制,实现法律风险闭环管理。积极参与外部交流研讨和立法征询活动,助力金融法治建设。加强综合化、国际化经营法律风险管理,提升集团法律风险管理能力。深入开展“八五”普法规划中期评估,提升依法经营的意识和能力。推进法治文化建设,多种形式开展法治宣传,提升全员法治意识。推动法律工作数字化转型,提升法律风险管理智能化水平。

  声誉风险声誉风险是指由本行机构行为、从业人员行为或外部事件等,导致利益相关方、社会公众、媒体等对本行形成负面评价,从而损害品牌价值,不利正常经营,甚至影响到市场稳定和社会稳定的风险。

  2023年,本行稳步推进声誉风险管理常态化建设,提高声誉风险全流程管理效率。

  细化声誉风险事前评估标准,妥善做好声誉事件应对处置。优化改进声誉风险模拟演练,组织开展多层次声誉风险管理培训。积极探索创新网络舆论引导有效路径,增强声誉风险管理能力。

  国别风险国别风险是指由于某一国家或地区经济、政治、社会变化及事件,导致该国家或地区借款人或债务人没有能力或者拒绝偿付本行债务,或使本行在该国家或地区的商业存在遭受损失,或使本行遭受其他损失的风险。

  本行运用国别风险评级、限额管控、敞口监测、准备计提及压力测试等工具手段对国别风险进行管理。2023年,本行根据外部形势变化,合理设定国别风险限额,加强国别风险监测。按照监管要求充分、合理、审慎计提国别风险准备。

  风险并表2023年,本行持续完善集团风险并表管理机制,推动行司风险管理系统建设,有效提升集团一体化风险管理水平。修订子公司风险管理办法,指导子公司进一步优化风险管理机制。指导子公司“一司一策”修订风险偏好陈述书和风险管理政策,优化风险偏好和风险限额指标,明确业务策略和风险管控重点。加强子公司市场业务风险穿透监测,研发上线子公司风险管理系统,及时监测报告子公司风险情况。

  此外,本行将气候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气候风险管理相关内容请“环境、社会和治理信息—绿色金融”。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