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上半年净利仅1717万,18亿银行借款悬顶,博瑞医药赴港上市突围战

来源:子弹财经

2025-11-04 21:01:24

(原标题:上半年净利仅1717万,18亿银行借款悬顶,博瑞医药赴港上市突围战)

出品 | 子弹财经

作者 | 孟祥娜

编辑 | 胡芳洁

美编 | 倩倩

审核 | 颂文

近期,“减肥概念股”博瑞医药新动作不断。

9月27日刚公告拟赴港上市,10月16日便发布公告,宣布终止2024年度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项目。该定增方案原计划募资5亿元,由实控人袁建栋全额认购,历经近一年半推进后突然止步。

10月30日,博瑞医药在港交所递交招股书。

这一系列动作的背后,是博瑞医药对资金的迫切需求,根源则是其业务转型的深层焦虑。作为药企上游厂商,博瑞医药长期依赖原料药与制剂业务贡献主要收入,但受集采降价、国际竞争加剧影响,这两大业务的盈利能力持续下滑。

在此背景下,博瑞医药将重心押注创新药,其涵盖降糖、减重适应症的核心在研产品BGM0504,已在国内推进III期临床试验。而这款药正是两年前曾引发市场热议的“董事长试药款”减肥药,当时凭借这一话题公司股价一度大涨。

但创新药研发投入高、周期长,叠加产能建设需求,公司资金消耗持续加大,公司银行借款规模不断上涨,还款压力增大。

无论是此前的A股定增,还是如今推进的赴港上市,本质上都是缓解资金流压力,为转型铺路。只是,赴港上市能否如期推进,公司又该如何平衡短期业绩压力与长期研发投入?

1、定增预案终止,赴港上市募资提上日程

10月16日,博瑞医药发布公告称,公司决定终止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事项,并向上交所申请撤回相关文件。

据了解,本次定增方案要回溯到2024年5月6日,当时博瑞医药召开董事会及监事会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2024年度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预案的议案》等相关议案。随后在2024年5月20日的股东大会上获得通过。

根据方案,本次定增由公司实控人袁建栋一人包揽,募集资金5亿元,发行价格为22.36元/股,全部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和偿还银行贷款。

之后,该定增预案经过两次修订后,直到今年8月8日,公司才正式收到上交所出具的证券发行申请受理通知。

如今,该定增预案终止,意味着实控人袁建栋暂时脱离了“独揽低价定增”的舆论漩涡。毕竟22.36元/股的定增发行价,与公司近期50元/股以上的市价形成明显价差。

也就是说,若按照这一发行价增资,袁建栋浮盈超6亿元,这在此前已引发市场对利益输送的质疑。

实际上,在最初发行预案公布时,公司股价尚在30元/股附近,发行价价格相对合理。但今年以来,作为“减肥药概念股”,公司股价一度涨至最高点122.59元/股。

如今,尽管公司股价已回落至58元/股左右,但截至11月3日收盘,其滚动市盈率仍高达396.4倍,显著高于同期制药行业20倍的中位值,估值溢价幅度极为突出。

(图 / 雪球,博瑞医药近两年股价走势)

但其股价长期缺乏实际业绩的支撑,依赖创新药管线的未来价值预期。这一特点在2023年10月董事长袁建栋“以身试药”事件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当时,袁建栋在交流会上公开称“亲身试用公司在研GLP-1/GIP双靶点药物BGM0504注射液后减重30斤”。但彼时该药物针对减重的适应症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有效性尚未经过科学验证。

这番未经验证表述直接推动公司股价短期快速冲高,最终却因涉嫌误导投资者、违背信息披露的严谨性,被监管机构出具警示函。这也侧面印证了公司希望与创新药概念绑定的迫切性。

从股权结构来看,袁建栋与钟伟芳(母子关系)通过“直接持股+间接持股”的方式,合计持有博瑞医药约38.5%的股权。

实际上,2020年,袁建栋家族就以104.1亿元财富位列《2020福布斯中国400富豪榜》第398位。

(图 / 公司招股书)

在袁建栋的带领下,今年10月30日,博瑞医药在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通过华泰国际独家保荐在港交所主板上市,从而实现“A+H”两地上市。

只是,在定增终止所暴露的利益分配争议、股价依赖概念炒作而缺乏业绩支撑,以及过往信息披露不严谨遭监管警示的背景下,这场赴港上市计划,又能否摆脱此前的争议阴影,顺利获得港股市场的认可?

2、财务压力凸显,借款利息超1亿元

今年以来,A股上市背景的医药企业选择赴港上市的案例不在少数,而减肥药领域公司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

其中,A股医药巨头恒瑞医药已在今年5月正式登陆港交所,成功实现“A股+H股”两地上市;长春高新、百利天恒、贝达药业也在港交所递交招股书,进入上市关键阶段。

聚焦减肥药领域的先为达生物、博瑞医药等企业,亦密集在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成为当前赴港上市潮中的一大细分亮点。

行业内已有先例,同为从传统药企向创新药转型的制药企业,科伦药业已通过分拆子公司完成多平台资本化布局,其分别将聚焦上游原料药的川宁生物、主攻创新药的科伦博泰生物,推动至创业板、港交所主板上市。

(图 / 摄图网,基于VRF协议)

其中,科伦博泰生物虽尚未实现盈利,但凭借在ADC药物研发领域的技术壁垒与管线潜力,市值已反超母公司科伦药业。

博瑞医药虽在公开信息中表示,赴港上市的核心诉求是加快国际化战略与海外业务布局、增强境外融资能力等,但从其当前经营现状来看,补充流动资金、缓解资金压力的诉求显然更核心、更迫切。

自上市以来,博瑞医药的资产负债率不断攀升,已由2019年末的7.6%增长至2025年6月末的51.96%,负债总额达27.98亿元。

从负债类型来看,银行借款18.3亿元,占总负债比重超65%,债务结构中需承担利息成本的债务占比偏高。

(图 / 公司招股书)

这增加了公司的还款压力,其银行借款及其他借款利息已从2022年的7486.2万元增长至2024年的1.08亿元,要知道,2024年,公司的净利润才1.4亿元。

虽然公司对部分利息进行了资本化处理,但持续增长的费用化利息已对公司当期盈利空间收窄。

(图 / 公司招股书)

从短期偿债能力来看,截至2025年6月30日,博瑞医药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为7.3亿元,而同期短期借款+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合计约8.3亿元,存在近1亿元缺口,短期偿债压力直观可见。

在此背景下,无论是推进A股定增,还是通过赴港上市募资,均成为博瑞医药缓解当前资金流压力、优化债务结构的重要路径。

然而,博瑞医药自2019年上市至今,已通过首次公开发行(IPO)、定向增发及发行可转债等方式累计融资12.13亿元。而上市以来,公司累计分红仅2.46亿元,分红金额不足融资总额的20.3%。

迫切融资背后,是博瑞医药向创新药转型的急切之心。

3、从原料药卷向创新药,重押减肥药谋求第二增长曲线

作为制药企业的上游企业,博瑞医药为药企提供医药中间体、原料药和制剂产品的研发和生产业务。

但近年来,一致性评价及带量采购等政策影响,下游仿制药企业面临终端价格下降的压力,也逐步传导至原料药供应商,原料药产品价格也随之持续承压。

在此背景下,公司将资源重点投向创新药研发领域,重点布局含GLP-1的多靶点药物。

多肽类降糖药BGM0504注射液正是博瑞医药在研核心药物之一,它是公司自主研发的GLP-1(胰高血糖素样肽1)和GIP(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受体双重激动剂,2型糖尿病和减重两项适应症在国内处于III期临床试验阶段,同时还在美国、印尼同步开展临床试验。

针对口服BGM0504片剂的减重适应症,其IND(新药临床试验)申请在中国已完成递交,而在美国递交的同适应症IND申请则已获得批准。

但创新药还未产生收入,高研发投入,加上传统业务景气度下滑,双重因素共同挤压公司盈利空间。

2022年至2024年,公司的研发费用分别为2.07亿元、2.48亿元和2.97亿元,占营收的比重在20%以上。

尤其是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3.48亿元,同比增长144%,占营收的比重更是高达65%。其中,创新药投入较去年同期增长604.93%。

从业绩上来看,2025年前三季度,博瑞医药营收8.7亿元,同比下滑10.5%;归母净利润5032万元,同比下滑71.6%。尤其是,2025年上半年,博瑞医药营收5.37亿元,同比下滑18.28%,归母净利润1717.32万元,同比下滑83.85%,创上市以来中报最大跌幅,且公司归母净利润已在2022年至2024年连续三年下降。

(图 / Wind)

在净利润下滑的情况下,其2021年推出的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已因业绩未达标实质性终止。该计划于2021年2月授予84名对象200万股限制性股票,分2021-2023年三个归属期考核,目标为以2020年营收或净利润为基数分别增长≥30%、70%、120%。

从考核结果看,三个归属期中仅2021年达到业绩考核标准,对应当期可解锁的股份本可由激励对象获取,但76名激励对象却主动放弃55.98万股。

而2022年、2023年两个归属期均未达标,对应这两期的全部可解锁股份按规则直接作废。最终,累计作废数量达186.6万股,占初始授予总量的93.3%,该股权激励计划也因此在2024年4月基本终止。

这直接导致高管未能通过股权激励获得股份,且此后公司未推出新的股权激励方案,高管持股长期处于空白状态。

从薪酬设计看,博瑞医药高管收入主要依赖固定薪资和奖金,缺乏股权或期权激励,核心团队稳定性面临挑战。

与此同时,为匹配创新药未来商业化需求与长期产能储备,公司近年持续加码产能建设。

截至2025年3月末,在建工程余额高达12亿元,主要用于海外高端制剂药品生产项目、泰兴原料药和制剂生产基地(二期)等项目,但巨额的产能投入进一步加剧了资金压力,与高研发投入、传统业务回款放缓形成叠加,让公司资金链面临多重考验。

(图 / 摄图网,基于VRF协议)

事实上,博瑞医药的困境并非个例,与华海药业等同类“原料药向创新药”转型的药企面临共同难题——传统业务盈利收缩的速度,远超创新药管线的成长速度。目前两家企业的创新药均未实现商业化销售,研发投入完全依赖传统业务现金流支撑。

对博瑞医药而言,未来不仅要推动BGM0504尽快落地以打开收入空间,还要应对传统业务下跌、资金链安全等多重挑战,这场转型硬仗仍需持续攻坚。

*文中题图来自:摄图网,基于VRF协议。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04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04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