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募基金四季度攻略:鏖战2700点 两大板块成为“焦点”

来源:证券市场周刊

2018-09-23 15:58:56

  年内,上证指数从3587.03点滑向2800点下方用了近5个月,最近两个月则在2700点一线反复筑底。

  市场大幅下跌让公募基金从年初的欣欣然一步步转向惨淡。这让公募基金开始反思,并从年初的“遇见价值”转而进行“发现价值”,主动对行业和个股的价值逻辑进行深入研究,以谋求在市场转向中捕捉确定性机会。

  大多数公募基金都确信市场临近底部,个股配置价值开始出现,一些基金也在积极发布产品。从投资方向上来看,建筑、地产、银行、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和必需消费品等行业或领域,都是他们观察或正在布局的领地。一场布局未来的行动已经展开。

  中秋国庆双节将至,公募基金2018年的排名战也将走向最后一季,从开年迄今的收益排名来看,权益类基金产品的业绩惨不忍睹,目前年内净值增长率超过10%的权益产品仅为4只。

  而从倒数的排名来看,净值浮亏的基金已经是俯拾皆是:截至9月20日收盘,年内净值增长率下跌超过30%的混合型基金达到了29只,股票型基金达到了32只,其中国泰、中银、农银汇理、海富通、华商等基金公司都有多只产品上榜。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成立于岁末年初3500点一线的多只爆款基金的净值表现同样惨不忍睹,例如发行时圈内外轰动的明星基金经理谢治宇所掌舵的兴全合宜,该基金的募集规模突破了300亿元,但最新的净值仅约为0.8709元。

  对此,接受《红周刊》记者采访时,有鱼基金研究部高级分析师王骅指出,今年年初,在白马蓝筹股的推动下,已经成立的爆款基金表现依旧不俗,但是爆款的出现也就意味着市场乐观情绪的高度积累,这些蓝筹股也处于估值的相对高位,回撤的可能性很大。从长期经验上看,爆款基金的出现往往是下跌的开端,后续股市的进程也对此做出了印证。反思爆款基金2018年遭遇滑铁卢的原因时,上海某中型基金公司的一位不愿具名的基金经理指出,教训就是要坚持价值投资的原则,买入低于内在价值的优质公司,而不是简单地把价值投资归结为不论价格买入白马蓝筹股。

  不过,随着近期股指在2700点一线反复磨底,内地公募基金对2700点一线的底部共识逐渐形成。

  种种迹象显示,在遭遇医药股盛宴退潮的真空期痛楚后,内地各家基金公司已经全力以赴备战第四季度—鏖战2700、打响跨年炮!本周,多位公募新品的“掌门人”们接受了《红周刊》记者的专访,虽然不会直言他们将建仓的股票,但对市场的走向和建仓的行业方向发表了各自的真知灼见!

  首募业绩寒酸或预示“见底”

  “A股市场方面,宏观经济尽管相对疲弱,但是整体仍然具有一定韧性,盈利能力依然存在一定的下行压力,目前市场估值已处于历史低位,配置价值凸显。”

  9月19日,内地新基金公司合煦智远发布基金成立公告,公司旗下的首只产品合煦智远嘉选混合两类份额首募合计约4.12亿元,而这一数字基本也是近期权益类基金的峰值,比该基金早几天成立的财通量化核心优选募集约4亿元、鹏华研究驱动混合则募集约为3.64亿元。

  相比岁末年初时权益基金发行少则几十亿、多则上百亿的盛景,在经历了股市今年以来的萧条表现后,权益类基金的首募平均规模已经大幅回撤至个位数字,目前首募5亿都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了。以8月份的统计数字为例,当月总共有58只新基金成立,总的募集规模239.7亿元,发行数量和发行规模均大幅低于前五年平均水平。发行数量方面,与前月相比,发行数量有所上升,发行规模却大幅下降;平均发行规模方面,8月全部基金平均发行规模为4.1亿元,较前月大幅下降,处于近3年来的较低水平。(这里所统计的还不仅是权益类新品)

  当然,结合目前的点位和迷你的规模,对于2700点一线的权益新品而言未必是坏事,船小好调头。多位业内人士指出,从历史上看,爆款基金的大规模出现往往会集中于股市一轮行情的中后期,这往往也是行情见顶的标志;相反,当股指经历了较长一段时间的下跌和震荡后,权益类公募基金整体出现募集困难或者平均首募规模惨不忍睹时,往往也就是行情见底了。

  工银瑞信权益投资总监郝康向《红周刊》记者表示:“目前市场估值已处于历史低位,配置价值凸显。短期来看,市场边际改善的因素有所增加,市场悲观情绪有望逐渐修复,国内稳增长与去杠杆之间的政策平衡和协调有所增强,中美贸易 摩擦有望阶段性缓和,市场对盈利面的担忧在政府对社保缴税的正面表态后有所缓和。”

  而2017年股基冠军、易方达基金经理萧楠则对记者指出:“我们觉得目前的机遇大于风险。在这轮下跌中,我们的机会在于那些处于博弈需求、趋势跟随需求带来的低风险筹码的机会。A股多年以来重增速、轻质量的投资方式在过去几年没有改变,导致这样的机会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一次。”

  交银创新成长拟任基金经理周中坦言:“上证指数2700点的位置对应着大约11倍的市盈率,这样的估值水平在全球主要的资本市场是最便宜的之一。同时中国GDP在未来还将维持在6%以上的增长速度上,龙头企业的盈利状况也仍然强劲。因此目前的点位,很多企业已经具备了非常好的投资机会。”

  就投资机会来说,平安大华优势产业的基金经理黄维指出,从估值和盈利的“性价比”出发,当前ROE(TTM)较高、且PB(LF)相对较低的行业主要有三个:建筑、地产、银行。从股权风险溢价出发,今年地产产业链的风险偏好持续承压,如果四季度A股市场风险偏好边际抬升,地产产业链有望逆势上涨。若从符合国家经济结构转型角度分析,部分子行业具备产能扩张潜力、当前“偿债”压力相对较轻的先进制造细分行业基本面有望持续改善,如化学原料、专用设备、元件、计算机设备等。

  超跌过后,消费股仍在基金经理视线前端

  “经过一段时间的大幅下跌后,消费股股价已回落至一年前水平,加上业绩持续增长,其估值水平已被压缩,投资价值显现。”

  当然,对于首募成立且规模迷你的基金而言,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在2700点底部区域火速建仓;但在A股市场似乎到处捞金的大好时机中,建仓剑指何方着实是一门学问。

  分析近期公募发行主题基金的思路时,王骅指出:“从主动管理的产品上看,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成长板块似乎是基金着力点,因为从两三年长周期的维度来看,目前市场明显处于底部区域,包括企业盈利、估值、换手率、交易量等,都可以看出市场处于中长期大的底部,短期来看政策转向较为明显,贸易战的边际影响也在减弱,从企业的成长性来看,这些具有战略性、挑战性的前沿技术领域弹性更好,在市场筑底回升时还是存在很大的投资机会。”

  而公募新品的掌门人则指向更为明确,首当其冲的是消费股。“二季度以来经济出现放缓,作为经济后周期行业,消费增速自然受到一定影响。但从七、八月份的数据来看,除了个别子行业出现增速回落,消费的总体支出仍然保持稳健。而经过一段时间的大幅下跌后,消费股股价已回落至一年前水平,加上业绩持续增长,其估值水平已被压缩,投资价值显现。”接受《红周刊》记者专访时,汇添富全球消费拟任基金经理胡昕炜明确表示其看好消费股的投资价值。

  他进一步指出:“我较为关注A股市场上的食品饮料、家电和旅游等传统消费行业,以及港股市场中的细分行业龙头。具体来看:第一,调味品等必选消费品,这类公司与经济周期的关联度不大,有很好的抗周期性;第二,化妆品、服装、汽车等可选消费品,这类公司与经济周期的关联度较大,但中国消费者的消费升级需求仍然很旺盛,比如代表高端化妆品景气度的免税店行业,收入增速环比不断提高,达到30%-40%。所以,这类公司也仍存在一定的结构性机会,优秀的公司仍能有明显的相对收益;第三,教育、医疗等需求服务,这类需求有很强的刚性,与经济周期的关联度不大;第四,餐饮、旅游等可选服务,这类服务行业与经济周期有一定的关联度,但同样也存在结构性机会,受益于消费升级的企业,仍能实现较好的增长。”

  无独有偶,黄维也指出,消费板块目前虽整体经历了大幅调整,但消费行业长线增长有两个大逻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和品牌集中度提升,这两者趋势并没有被破坏。这些板块或因经历周期性导致盈利增速下降,但其中长线成长逻辑仍在,尤其是部分必需消费行业,其行业景气度本身具备一定的抗周期性,而且龙头的集中度还有很长的提升过程,因此这些行业在回调后不应过度悲观,在经过大幅调整后是可以关注的。

  持有类似观点的还有华夏潜龙精选的拟任基金经理潘中宁,他重点看好医疗板块接下来的投资机会。他向记者表示:“随着人口老龄化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越来越多的钱会用在医疗消费里面;放眼国际,医疗支出占整个GDP的比例中美国是18%,日本是10%,欧洲平均是9%-10%,韩国是8.5%-9%,而中国仅为5%。我们认为这个趋势会持续上升,最终会到10%,会接近欧美的水平。如果到了2030年,整个中国GDP大概是20多万亿美元,医疗支出10%就有2万亿美元的医疗支出,整体来说未来的增长空间大概有3-4倍。”

  新经济扑面而来,人工智能和新能源车成为“焦点”

  “以未来三年的眼光看,当下是积极布局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行业的优良机会。”

  相比3500点时公募权益产品的“单调”,2700点一线的权益产品可谓百花齐放,其中来自于新经济领域的魅影频频闪现,人工智能、新能源车等更是成为基金新品们所聚焦的重点方向。

  “基于我们短中长期对于宏观经济、股市走势的预判分析,我会在建仓初期相对保守,主要配置在港股和A股中相对底部的AI+龙头公司以及真正有技术实力的AI公司上,等到美国今年加息结束、港股走势趋稳、A股风险偏好有所提升的前提下,会相对积极地做多人工智能相关股票。”南方人工智能混合基金经理罗安安向记者如是坦言。

  他进一步诠释其看好人工智能的逻辑,其实人工智能早就在我们的身边,比如大家去银行了解的智能投 顾系统,还有医疗行业的医生辅助决策系统,零售行业商业智能分析系统等,此外还有汽车行业的无人驾驶,教育行业的辅助教学系统等,层出不穷的AI应用型公司未来创造的市场空间以万亿计。所以AI投资并不仅局限于专业技术公司,更有价值的是与传统行业结合的“AI+”应用。

  “以未来三年的眼光看,当下是积极布局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行业的优良机会。首先,宏观经济压力越大,政府支持科技创新的力度就越大,出台的相关政策就会越多;其次,各行业都面临着盈利增长压力,谁能积极参与到AI+技术驱动的下一轮增长变革中去,谁就有可能获得领先行业走出熊市的钥匙。”罗安安自信满满地大胆断言。

  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中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共计1011家,位列世界第二,市场规模达到237亿元,同比增长67%,2018年预计增速提高到75%,2030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场规模预计将超过10万亿元。

  对此,有同样看好人工智能的基金经理指出,根据数据统计,A股人工智能板块公司共计30余家,自2016年1月以来,随着高科技板块的回调,人工智能指数也受到较大拖累,A股人工智能指数从7300多点跌至4500多点。

  除人工智能外,新经济领域,新能源车概念的热度同样不减。黄维表示,中国制造业升级实际上是伴随着进口替代的演进,此前家电、通信设备等都因为进口替代带来了产业的跨越式发展,而下一个进口替代的产业可能来自汽车领域,因为汽车领域具有巨大的国产替代市场和完备的产业配套,彰显出工人或工程师红利。

  他指出,包括新能源汽车在内的汽车产业拥有较大的市场空间,相信在制造业升级过程中,从整车到上游部分具备核心竞争力的汽车零部件环节都有机遇。例如一家全球知名的汽车玻璃企业在国内市场份额占比60%左右,目前海外市场占比快速提升。未来类似的汽车产业很多细分领域的龙头,都可能拥有类似的机会。

  港股市场前景雾里看花,四季度恐贡献有限

  “港股市场方面,目前问题不在于盈利而在于政策的不确定性导致的市场信心不足。”

  当然近年来,港股市场对于内地公募基金的净值贡献越来越大,2017年的港股牛市更让沪港深基金发展提速;但今年以来恒升指数由盛转衰也让内地公募们措手不及。就2700点一线所成立的这批公募而言,尽管基金经理们也表态将继续征战港股,但相比对A股的逐渐乐观,他们对港股的态度明显谨慎了许多。

  郝康向《红周刊》记者表示:“港股市场方面,目前问题不在于盈利而在于政策的不确定性导致的市场信心不足。恒生国企指数估值处于2012年以来估值周期的15%分位数,极度低迷,以目前的市场风险偏好及流动性压力,估值有吸引力但不太可能大幅扩张。目前阶段,港股的投资策略为以时间换空间,近期关注纯内需、轻资产、高股息、现金流强,或负面因素及预期释放充分的行业股票,中期布局基本面良好、估值偏低的板块。”

  平安大华基金研究总监张晓泉则指出,港股通常被视为“披着美元外衣的A股”。港股市场上,中资股占据半壁江山,这意味着港股的盈利,极易受国内经济下行的影响,未来盈利增速大概率向下;而利率要受美国加息影响,今年美联储已经加息两次,预计还会再加两次,估计香港利率上行也将是大概率事件。此外,在中美贸易战和汇率贬值的大背景下,风险偏好也很难有趋势性提升,因此短期内港股仍难以看到趋势性好转的机会,投资方向上建议更偏重防御而非进攻。

  “港股市场以专业机构投资者为主导,而且是相对开放的市场,决定市场趋势性走向的因素比A股复杂得多。所以,未来我们在港股的投资上会慎之又慎,会把研究专注在具有研究优势的个股上。”接受记者采访时,萧楠则对港股的未来出言非常谨慎。

证券之星资讯

2024-03-28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