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继续推进农民增收减负 加快释放农村消费潜力

来源:上海证券报

2018-06-20 07:56:34

(原标题:继续推进农民增收减负 加快释放农村消费潜力)

  随着近年来国家一系列农村政策的实施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民收入增速加快,乡村零售额增速快于城镇,对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贡献有所提高。从整体上看,广大农村仍然蕴藏着巨大的消费潜力,其发展前景仍然乐观向好。但要充分释放农民的潜在购买力,仍需要尽快清除一些障碍,还要作出更多的努力。当务之急是要千方百计地提高农民购买力,尤其要做好当前正在推进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真正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把农民的消费能力提上来,充分释放农民巨大的潜在购买力。

  □梁 达

  近年来,随着国家一系列农村政策的实施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民收入增速加快,农村居民消费格局悄然变化。农民增收、负担减轻、消费环境改善等多因素叠加催生了农村市场加速升温,主要表现在乡村零售额增速快于城镇,与城镇消费品市场的差距有所缩小,对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贡献有所提高,这是我们多年来所企盼的效应。

  从整体上看,广大农村仍然蕴藏着巨大的消费潜力,其发展前景仍乐观向好,进一步拓展和优化的空间巨大,并将给众多厂家和商家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但要充分释放农民的潜在购买力,仍需要尽快清除一些障碍,还要作出更多的努力。

  扩大农民消费,有效释放农村市场潜力,不仅可以有效化解和消除产能过剩等问题,而且还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农民增收,改善农村生活质量,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当务之急,仍是要千方百计地提高农民购买力,尤其要做好当前正在推进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真正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把农民的消费能力提上来,充分释放农民巨大的潜在购买力。

  农民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1.农民收入增速仍高于城镇居民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74元,比上年名义增长9.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3%。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396元,增长8.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32元,增长8.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3%,比上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高于城镇居民0.8个百分点,也高于GDP增速0.4个百分点。

  2.城乡居民间收入差距继续缩小

  2017年,城乡居民收入比由上年的2.72下降为2.71,比上年缩小0.01,城乡居民间收入差距继续缩小。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22408元,增长7.3%,中位数是平均数的86.3%。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33834元,增长7.2%,是平均数的93.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11969元,增长7.4%,是平均数的89.1%。

  3.农村居民收入结构继续优化

  一是工资性收入保持较快增长。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5498元,比上年增长9.5%。主要是在本地农民工就业人数增长2.0%的基础上,农民工人均月收入增长了6.4%,使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保持较快增长。此外,工资性收入主体地位继续巩固。受农民工总量和工资水平双增长影响,工资性收入保持较快增长,达到5498元,比重超过四成,增收贡献率达到44.5%;农民工月均收入水平3485元,比上年增长6.4%。

  二是经营净收入结构不断优化。在粮棉油糖等农产品价格弱势运行的背景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创业创新拓展了农民增收空间,带动经营净收入增速达到6%。

  三是转移净收入成为增收新亮点。2017年,民生持续改善、扶贫力度持续加大,转移净收入增速达到11.8%,领跑其他收入增速,增收贡献率与经营净收入基本持平。

  四是财产净收入贡献率不断提高。土地流转收租金、要素入股分红等模式不断推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红利不断释放,财产净收入增加到303元,增收贡献率提高0.8个百分点。

  4.相关政策使农村居民就业规模不断扩大

  近年来,国家完善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使农民工就业规模不断扩大。2017年,我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87亿人,比2012年增加2391万人,年均增长达1.8%。大力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2012年至2017年培训农民工超过1亿人次。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着力发展家庭服务、电子商务、快递物流等新业态,在培育发展新动能中开发农民工就业岗位。大力开展就业扶贫行动,600.2万建档立卡农村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

  5.健全保险制度,减轻农民后顾之忧

  据人社部统计,到2017年底,我国农民工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6202万人、职工基本医疗保险6225万人、工伤保险7839万人、失业保险4897万人,分别比2012年底增长36.5%、24.6%、9.3%和81.2%。通过大力推进建筑工程按项目参加工伤保险工作,2017年新开工建设项目参保率99.73%,累计将4000多万人次建筑业农民工纳入工伤保险保障。通过建立健全农民工实名制管理、工资支付专用账户、工资保证金等制度,切实落实属地监管责任,2017年被拖欠工资的农民工比重下降到0.5%。

  农民购买力增强有利于释放消费潜力

  1.乡村市场增速快于城镇,占比稳步提高

  在居民消费能力不断增强和消费环境持续优化等多因素带动下,城乡消费品市场均保持了较快增长。特别是随着乡村流通渠道日益完善,消费便利性不断增强以及农村居民收入平稳增长,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速快于城镇,城乡消费差距继续缩小,消费市场城乡结构持续优化。2017年乡村消费品市场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1.8%,增速高出城镇市场1.8个百分点,乡村市场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4.2%,比上年提升0.2个百分点。

  2.农村居民人均消费增速高于城镇居民

  随着国家对农村地区政策倾斜力度的加大,“万村千乡”工程推动农村消费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特别是在收入增长和农村消费环境不断改善的共同作用下,消费水平逐步提高,农村消费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8322元,比上年增长7.1%。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4445元,增长5.9%;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0955元,增长8.1%。农村居民人均消费增速高于城镇居民2.2个百分点。

  3.农村居民食品消费比重下降速度快于城镇

  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单纯的“吃饱”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食品消费的要求,既要色香味俱全还要讲究食品的营养,肉、禽、蛋、瓜果等副食消费比重逐年提高,餐桌上的食物逐渐丰富起来,反季蔬菜、南方蔬菜、水果、鲜奶、水产品等已进入寻常百姓家。2017年,食品消费支出比重(恩格尔系数)进一步降低,全国居民人均食品烟酒消费支出增长4.3%,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为29.3%,比上年下降0.8个百分点。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食品烟酒消费支出比重分别为28.6%和31.2%,分别比上年下降0.7和1.0个百分点。

  4.农村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增长快于城镇

  受城乡居民医保并轨政策影响,居民享受到更多的医疗服务,大部分支出可通过医疗保险制度报销,惠民政策让居民得到更多实惠。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增长9.0%,农村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增长13.9%。2017年以来电信行业连续出台提速降费举措,有效降低了居民通信成本,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通信支出增长0.9%,其中城镇居民通信支出下降1.6%。

  5.农村居民耐用消费品升级换代趋势更加明显

  随着家用电器更新换代步伐加快,功能齐全,样式美观的各类家用电器的消费支出已经成为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农户中高档生活用品拥有量稳步增加。2017年,全国居民每百户家用汽车拥有量为29.7辆,比上年增长7.4%;每百户助力车拥有量为56.5辆,比上年增长6.3%;每百户空调拥有量为96.1台,比上年增长5.8%;每百户电冰箱拥有量为95.3台,比上年增长2.0%;每百户排油烟机拥有量为51.0台,比上年增长4.8%;每百户热水器拥有量为78.6台,比上年增长3.2%。其中,农村居民耐用消费品升级换代趋势更加明显,部分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上升速度较快,每百户家用汽车、空调、排油烟机拥有量分别比上年增长10.9%、10.6%和11.3%。

  农村居民仍具有较大消费潜力

  我国农村人口数量庞大,农民消费水平和城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2017年人均消费支出只有城市居民的44.8%,提升农村消费空间巨大。农业作为我国基础产业,一直以来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随着农业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的发展,农业必将迎来巨大的发展前景,农村居民消费有望获得长期稳定增长态势。

  1.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给农村市场带来活力

  2018年,国家将加大力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消费相关的流通基础设施、网络设施、养老服务和文化体育设施都将更加完善。未来在一系列扶农惠农政策的基础上,国家将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精准扶贫力度,不断提高农村居民保障水平,新农村建设将惠及广大农村居民。随着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加大,农村的水、电、路、气将进一步提升,消费市场日臻完善,商品流通加快,农民生活更加便捷。预计2018年我国农村地区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快于城镇1个至2个百分点,增速将达到 12%。此外,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2018年中西部居民人均收入和消费支出增速将继续领先东部地区。

  2.农民购买力水平提高将更多释放农村消费潜力

  种种迹象表明,在国家一系列宏观政策和优惠措施的推动下,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将有大的提高。未来,随着国家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农业将获得巨大发展空间,上升趋势还将进一步延续。收入稳定增长,为农村消费品市场提供了强劲购买力。社会保障逐步完善,为农村居民带来了更大福音。随着农村参保人数和参保待遇大幅提高,尤其是农民最关心的农村医保全面实施,打消了农民消费顾虑,消费信心、即期消费不断提高。敢消费为扩大农村消费助推一臂之力。

  3.消费意愿渐强为扩大农村消费提供动力

  目前农村基本是1960年代至1970年代的人担纲,他们已成为家庭的主心骨,这部分人大都外出打过工,有过城市生活经历,城市生活环境对他们的影响比较大,主要体现在花钱理念上。他们更愿意把钱花在当下,甚至可以适当负债消费,这种观念的转变对促进农村消费起到了积极作用。

  4.“电商进农村”为扩大农村消费激发新活力

  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是国务院制定的经济发展战略,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农村电商发展强劲,活力显现。电商不仅解决了农民“买难、卖难”问题,还激发了农村市场活力,为农民创业、就业、增收带来了新机遇。

  约束农村消费潜力释放的几大因素

  尽管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有所提高,消费结构有所优化,但总体来看,用于衣着、交通通讯、医疗保健和文教娱乐等代表生活水平改善方面消费支出的绝对额仍然偏小,农民的生存性消费特征仍然较为明显,总体消费层次仍较低。与城市居民不同,农村居民的收入不高,而且他们的收入不仅要用于生活消费,还要用于生产投资,没有足够的资金用于高层次的消费,消费仍以追求实用为主,喜欢物美价廉的产品,对商品的质量、性能和耐用性要求比较高,对价格较为敏感,而对产品的品牌、包装以及外观设计等方面则不是十分地看重,奢侈品在农村基本没有市场。近年来,农民购买力不断增强,消费潜力得到有效释放,成为扩大内需的新亮点,但仍存在诸多因素制约农村消费需求进一步扩大,影响农村消费能力提升。

  1.农民收入水平依然较低,影响农村居民消费

  目前,在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的诸多因素中,收入是最直接、最具决定性的因素。2017年,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只有城市居民的36.9%,有限的收入抑制了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农村居民收入大部分来自打工收入和农业经营收入。由于农村外出务工收入受经济形势等各种因素影响较大,收入有些不稳定。此外,农村居民经营农业需要承受自然灾害和市场双重风险,使得农村居民收入不确定性增大。收入的不稳定也影响了农村居民即期消费的积极性。此外,农业生产资料、农业机械等价格回升,农村居民生活成本相对提高,对消费预期产生不利影响。建筑材料价格持续升温,令有改善住房条件欲望的农村居民望而却步。

  2.消费环境制约农村消费潜力释放

  一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跟不上消费需求的变化。与城市相比,目前不少农村基础设施仍不太完善,影响了农民的生活质量,阻碍了农村消费品市场的发展。不少乡村路况差,造成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困难;有的地方缺电缺水,阻碍了家电商品在农村的普及;有的地方电视网络、通信网络不畅,影响农民看电视和打电话,农民的消费需求被落后的基础设施所牵制。二是农村消费安全问题仍较突出,弱化了农民的消费欲望。随着城市打假力度的不断加强,假冒伪劣商品向农村转移的迹象更加严重,坑农和害农事件时有发生,消费安全依然制约着农村商品市场的正常发展。三是农村商务服务业发展滞后,售后服务无法保证,特别是家电产品的安装、维修等,仍难以解除农村居民的后顾之忧。

  3.农村市场产品供应结构不合理,适销对路产品不多

  当前,农村居民选择商品的普遍标准是价廉、物美和耐用,许多工业和商业企业不注意研究农村市场需求的特点,致使许多商品不适应农民的消费特点和农村消费环境。一些商业企业搞的送货下乡,方便农民购物,往往是高档皮鞋、化妆品和烟酒等城里人用的商品多,而农民急需的农机具、优质化肥、农药、饲料等农业生产资料偏少,造成农村市场产品供应结构不合理,适销对路的产品少。尽管农村消费市场商品琳琅满目,品种较多,但适合农民消费层次、农民文化水平的商品仍显不足。更有甚者,少数商贩把农村当着倾销滞销商品和假冒伪劣商品的场所,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也间接地抑制了农民的消费需求。

  4. 人情等畸形消费繁多,加重了农民负担

  目前,不少农村地区送礼名目繁多,花样百出,标准不断升级。婚丧嫁娶、生儿育女、过生日、建房、升学等,亲朋好友都要送礼,人们往往通过礼金的高低来评判人际关系的亲密程度,人情消费成为农村居民的一大硬性的现金支出,也已经成为农民的生活负担。有些农村居民为此而超前消费,借钱请客、负债送礼,农村居民的负担加重。

  5.农村市场消费需求结构必性不足

  农村居民传统意识崇尚节俭,收入主要用于保障基本生活消费需求,缺乏改善型与享受型消费需求观念,食品、衣着类消费占比重较大,耐用消费品比例明显偏低,住房、汽车等消费基本没有考虑,消费倾向更多地带有生存性消费的特征。当前,我国城市消费市场以“住行”为主的结构升级步伐已经放缓,农村消费市场启动显得尤为重要。我国大部分人口居住在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收入也回流农村,农村消费市场缺乏活力,既不利于短期消费平稳运行,也不利于长期消费需求扩大。

  进一步释放农民消费能力的对策建议

  1.切实提高农村居民购买力

  一是切实深化农村要素市场改革,特别是金融和土地制度改革。二是大力推进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股份制农业企业、家庭农场等现代农业经营方式。三要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提高农民素质,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四要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鼓励农民增加生产投入,稳定增加农民收入。五要鼓励农民工创业,加大扶持力度,制定各种相关政策,大力推动私营个体经济的发展,提高就业率。

  2.改善消费环境,维护居民消费权益

  消费环境好坏直接关系消费者利益,影响居民消费意愿。第一,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在“村村通”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乡村公路和农电提质改造,优化电视通信网络,在有条件的地方,优先布局“通水、通气”工程,为农村居民提供便捷的生产生活条件。第二,加快农村物流体系建设,打通“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通道,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满足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第三,加大对农村市场环境的整治力度,严厉打击制造贩卖假冒伪劣商品行为,切实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为农村居民消费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

  3.进一步完善农村市场流通体系,拓宽消费渠道

  要借助民营、个体商业的活跃性,建立起国有、集体、个体多载体、多层次和多渠道的流通网络体系,以县城和中心镇为重点,积极发展新型流通业态,把城镇连锁经营、物流配送、代理、租赁、直销、代销等流通形式引入农村市场,为农民提供物美价廉的商品。积极引导企业研究农村消费特点,针对农民需求开发适销对路的商品,生产出价格低廉、实用性强、使用方便、质量可靠的产品。把售后服务、技术支持等延伸到农村,让农民买得放心,用得安心。

  4.加强农村市场监管,保护农民消费权益和消费信心

  一是要加强市场监督检查,加大查处力度。工商、卫生、质检部门定期对农村市场和其他经营销售点进行依法检查,对售假制假行为依法进行公开的严厉处罚。二是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多种形式,经常性的传授、讲解有关商品辨别真伪的技巧和方法,提高农民识别商品的能力,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对已发现的假冒伪劣商品,及时通报,让伪劣商品在农村找不到市场。三是做好《消费者权益法》的宣传工作,让农民知法懂法,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身权益。

投资界

2024-03-28

投资界

2024-03-28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