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票

改革监管路径明晰 资本市场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来源:证券时报网

2017-12-15 08:51:05

(原标题:改革监管路径明晰 资本市场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我们即将告别2017年。回顾这一年,资本市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多项市场化改革措施形成了主动作为、蹄疾步稳的局面,在新股发行和并购重组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进行的改变重塑了市场秩序,提升了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效能,有利地促进了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专家及业内人士认为,资本市场正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发展,要跟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还需加快形成融资功能完备、基础制度扎实、市场监管有效、投资者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巩固落实已有的改革成果,努力建设资本市场强国。

  理顺新股发行改革

  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量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其中,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作为重中之重,已成为监管层近几年来发力、规范的重点。

  一组数据显示,五年来,资本市场股权融资和交易所债券融资超过15万亿元,单就股权融资市场来看,2017年已审结企业数量达历史最好水平,截至10月底,2017年共审结新股首发(IPO)企业503家,其中核准发行359家,预计全年审结企业数量将大大超过以往任何一年水平。核准发行企业数量也将超过2010年347家的历史最高水平。

  德勤预计,2017年全年A股巿场将有约420只至480只新股上市,融资额至少达到2600亿元。在此过程中,IPO堰塞湖水位持续下行,在审企业家数减少。IPO在审企业数量已由历史最高点的2016年6月底的895家,下降到当前500家左右的水平,其中300多家为2017年新受理企业。预计到2017年底,IPO在审企业将主要为2017年新受理企业,存量企业的排队时间结构相比以前大为改善,成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源头活水”。与此同时,IPO审核周期大幅缩短,市场预期明确。2017年,IPO企业从申请受理到完成上市,平均审核周期为15个月左右,较之前需3年以上的审核周期大幅缩短,市场可预期性增强。

  一方面是新股发行的常态化,另一方面,监管有意理顺发行、定价、配售等环节运行机制,完善股票发审委制度,坚持选聘、运行、监察相分离,提高透明度,用监督制约机制规范发审权力,对发审委和委员的履职行为进行360度评价,严把审核质量关,推动更多优质企业进入资本市场,防止“病从口入”。尤其是新一届发审委不到六成的发审通过率,让新股发审否决率偏高成为常态,这给那些试图带病申报、蒙混过关的企业敲响了警钟,也把一大批不合格不合规企业挡在了IPO的大门外。

  这改变了此前“一旦股市下跌,投资者就将原因归咎于IPO”的心理惯性,在保持市场平稳运行的同时,监管层向市场传递了“一级市场IPO是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重要渠道”的认知,市场不再“闻IPO而色变”。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表示,IPO常态化发行逐渐解决了一些积压的IPO项目,也产生了扩容的示范效应,提升了一些中小企业的信心,排队企业成分更加多元化,被否的概率客观上会有所上升。

  东北证券研究总监付立春指出,监管要求以“是否为投资者筛选出优秀的价值投资标的、是否支持符合条件企业发展壮大作为”作为检验发审工作的标准,可以说,新股发审工作心中必须要有资本市场和保护投资者利益这本大账,要有服务实体经济的考量,相应的审核标准必将更加严格,更加谨慎。

  “新一届发审委审核的侧重点有一些转变,即淡化对发行人财务指标好与坏、公司有没有投资价值的实质性判断,而更加专注于从逻辑上、大数据上推论发审材料体现出来的数据的真实性以及其背后的真实情况,更加具有专业性。”董登新认为,从长远来看,IPO改革的趋势是越来越包容,尤其是对创新型中小企业更加包容。

  五年来,上市公司家数由2400多家增加至3400多家。证监会副主席姜洋介绍,一大批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企业逐渐成为资本市场生力军,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数量大幅攀升,形成了较为显著的聚集效应,更多的优质企业享受到了资本市场的便利。

  多层次资本市场

  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在服务实体经济的同时,主动服务国家战略、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维护金融稳定和国家金融安全,也是我国资本市场的重要使命。

  从服务“中国制造2025”、军民融合和国企混改,大力推进以产业整合为重点的市场化并购重组,支持国有企业引入战略投资者、完善公司治理,到出台“创新创业公司债券”试点指导意见,大力发展私募股权基金,完善创业投资基金的差异化监管安排,拓展新三板、创业板对新经济新业态的覆盖面;从对国家级贫困地区的企业IPO、新三板挂牌、公司债券发行、并购重组,开辟“即报即审、审过即发”的绿色通道,到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实施差异化信息披露监管安排,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做优做强,促进新旧动能转换。今年以来,资本市场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提升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

  截至目前,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超过1100家,占全部上市公司的1/3。2016年初至2017年10月底,新上市605家上市公司中有高新技术企业495家,占比达82%。

  这类企业在新三板中占比更重,截至2017年10月末,新三板挂牌公司累计披露资产重组达到了222次,其中七成以上为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新兴产业进行整合,或者是属于传统制造业公司谋求转型升级。

  多层次资本市场在服务国家战略方面次第开花。新时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认为,作为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构成,多层次资本市场在拓宽投融资渠道、激发微观主体创新创业活力、助推经济增长动能转换、加快转型升级、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当前中国资本市场处在新兴加转轨阶段,一些体制机制性问题依然存在,与经济发展的水平尚不完全适应,发展的潜力和空间还很大。”潘向东指出,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是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一项战略任务。要把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目的和评价标准,要把支持小微企业作为重要的战略抓手。

  目前监管层正在酝酿改善新三板流动性的一揽子政策改革措施,包括“三类股东”、交易制度、分层机制等。作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塔基”,证监会主席刘士余曾明确定位,新三板发挥着“苗圃”和“土壤”的功能,让一批创新能力强、诚实守信、市场前景好的企业,能够转板的就转板,不愿意转板的就在新三板里面绽放。不少市场人士将可能到来的政策红利认为是新三板的绽放机会。

  付立春表示,要以分层为抓手深化新三板改革,自推出分层以来,并无更加细化的制度设计,被市场称之为“搭好了分层的台子,但并未唱好分层的大戏”。新三板市场分层管理的意义在于满足中小微企业差异化需求,合理分配监管资源,同时有效降低投资者的信息收集成本,并不是将挂牌公司简单地分为“好与坏”“优与次”,而是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和具有不同市场需求的挂牌公司提供相适应的资本市场平台,需要在现有分层机制的基础上进行更加细化的制度安排。

  在服务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方面,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大踏步向前。先有A股首批220多家上市公司成功纳入明晟(MSCI)新兴市场指数,中国证监会加入经合组织(OECD)公司治理委员会,借鉴国际经验提升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水平,后有推进境外上市制度改革,完善A股并购境外中资企业政策,成功入股境外交易所,支持交易所和行业机构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资本市场将沿着国际化的方向稳步运行。

  潘向东指出,推进资本市场对外开放要强化监管,防范金融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要根据市场实际运行情况,及时对政策进行调整,同时促进金融服务机构围绕对外开放积极推进金融创新,不断加强境内外投资、贸易等积极交流和有序竞争,将更多有效的境外资金引入国内市场,服务实体经济。

  勤练基本功 推进资本市场

  “四梁八柱”市场化改革

  过去一段时间,监管部门的改革“大动作”较少,推出的政策多从细微处着手、从完善基础性制度出发,补短板、堵漏洞,勤练基本功,给市场明确预期,旨在推进资本市场“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

  这和年初证监会确定的监管思路相关。经历了股市异常波动后的资本市场,监管层把稳定市场作为修复市场、发展市场的基本前提,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保持战略定力,为行业和市场证明为行之有效的监管措施就坚持不动摇,对市场运行中的问题快速反应,及时应对,防止大起大落。

  在稳的前提下,监管层将目光投向了资本市场的基础性制度改革层面。从大幅简化并购重组行政审批,鼓励基于产业整合的并购重组,严格重组上市要求,加强并购重组监管,到调整完善再融资政策,在满足正常合理融资需求的同时,规范资金募集使用行为,优化融资品种结构;从出台规范上市公司股东和董监高股份减持行为的新规,以遏制“清仓式”减持、“精准”减持、“过桥”减持等行为,到强化监管约束,督促上市公司加大现金分红力度,优化投资者回报机制,将区域性股权市场纳入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资本市场陆续推出多项改革举措,稳扎稳打,在引导资金回归到实体经济、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四梁八柱”性质改革的同时,约束了市场投机行为,促进了资源优化配置,有力支持了国企改革、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以并购重组为例,2016年,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共有678单,交易金额达1.02万亿元,占全市场并购重组交易总金额的43%。其中,长江电力收购三峡集团水电资产、国药一致与现代制药之间的重组,均实现了优质国资控股上市公司布局的优化;中铁二局注入中国中铁核心制造资产,导致其主业变更为高端装备制造业;长城电脑换股合并长城信息并收购资产,则提升了其军工业务的综合实力。此外,*ST舜船、*ST金瑞、*ST煤气等一批亏损企业的重组也带动了更多行业的加速整合。

  同时,钢铁、水泥、船舶、电解铝、煤化工、汽车、纺织、电力等八大产能过剩行业共有118家上市公司实施了并购重组,合计交易金额2336.78亿元。其中,有的通过减少恶性竞争,提高行业集中度化解过剩产能,如宝钢吸并武钢,合并成立的宝武钢铁集团是中国第一、全球第二的特大型钢铁企业;有的通过置出过剩产能,置入优质资产,重新“盘活再生”,如*ST济柴通过重组置入中石油旗下金融资产、*ST天利成为中石油石油工程业务建设平台。

  在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方面,今年7月1日起,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投资者保护办法”正式实施,把投资者保护提升至一个新的高度。随着投资者保护这项工作的不断推进,我国资本市场“全链条”的投资者保护体系也已经形成。从一系列的举措来看,监管层将投资者保护嵌入到了工作中的各个环节,比如,在股票发行改革、退市、并购重组、公司债券、新三板等制度建设中全面嵌入投资者保护要求。

  值得关注的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最新公布的中国“金融部门评估规划”(FSAP)更新评估核心成果报告认为,中国证监会基于中国证券市场中小投资者众多的实际情况,采取了诸多具有独创性的措施,设立中证中小投资者服务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开展支持诉讼和持股行权工作,建立证券期货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强化经营机构的适当性义务并统一监管要求,投资者保护工作成效显著。

  深交所法律部副主任研究员蒋学跃表示,持股行权是对证券监管的有益补充,投服中心的投资者保护措施可与交易所的自律监管措施结合起来,共同完善投资者保护体系。

  从严监管 强化稽查执法

  整治市场乱象

  监管,是始终贯穿在资本市场发展过程中的主旋律。今年以来,证监会大力推进依法全面从严监管,在推动现场检查常态化的同时,加大了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以零容忍的态度打击在资本市场上兴风作浪的不法分子。

  在日常监管方面,证监会加强IPO制度建设,规范行政许可流程,建立信息公开长效机制和精细化审核机制,提高审核效能。在保持新股发行常态化的同时,推动IPO企业现场检查常态化。2016年四季度以来,证监会已先后完成对两批次、47家IPO企业的现场检查,先后向证监会稽查部门移送4家公司涉嫌违法违规线索,对5家企业采取了出具警示函监管措施。2017年9月下旬以来,又开展了23家IPO企业的现场检查,目前已在陆续处理中。通过实施严格的现场检查,持续向市场传导监管压力,督促中介机构履职尽责,提升首发企业信息披露质量,防止“带病申报”和“病从口入”,从源头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除IPO外,现场检查机制还延伸至债券市场发行人、会计师事务所、中介机构和上市公司等市场参与机构,用常态化的监管手段净化市场环境,震慑违法违规行为,为符合发行条件、符合国家发展战略的优秀企业和机构提供更多市场配置空间,为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不断提升资本市场服务功能。

  而对于那些在资本市场蒙骗欺诈的严重违法违规案件,证监会强化稽查执法,敢于亮剑、敢于碰硬,严肃查处。鲜言操纵“多伦股份”案罚没款超34亿元,唐汉博跨境操纵“小商品城”案和唐汉博、唐园子等操纵“同花顺”等股票案罚没款合计超12亿元,朱康军操纵“铁岭新城”等股票案罚没款超5亿元……证监会顶格处罚多个大案,给违法违规者以极大震慑。九好集团、鞍重股份信息披露违法违规系列案2个月审理结案,慧球科技、匹凸匹信息披露违法违规系列案,马永威、曹勇操纵“福达股份”案3个月审理结案。面对要案,证监会迅速成立专门调查组,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调查及定案,形成了严格执法常态化的稳定预期。

  截至今年10月底,证监会共作出182项行政处罚决定,罚没款共计63.61亿元,超过去年全年总和,共对34人实施市场禁入,接近去年全年水平。

  稽查执法越来越常态化,专项检查更是精准打击各类类案、窝案的有效方式。目前,证监会针对信息披露、市场操纵、内幕交易、私募基金领域违法违规的四批次专项行动正在调查审理中,面对传统案件中衍生出来的新问题、新矛盾,证监会及时掌握随时出击,以化解市场风险,遏制关键领域违法苗头。

  潘向东指出,证监会系统稽查执法做成了看了很多年、想了很多年、讲了很多年但没有做成的事,有效震慑了违法行为,整治了市场乱象,净化了市场生态,维护了市场秩序,增强了投资者信心,提升了监管公信力。

  “从严监管的根本目的是防范金融风险,加大重点领域风险管控力度。”潘向东认为,未来严监管格局仍将持续,对违法违规的零容忍将成为常态,监管政策将以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化解金融风险,营造规范透明的市场环境,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促进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和社会发展。

证券之星资讯

2024-03-29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