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从厌学到复学|22 复学时间表——如何选择最佳返校时机

来源:经济观察报

媒体

2025-11-28 11:32:48

(原标题:从厌学到复学|22 复学时间表——如何选择最佳返校时机)

对退学在家的孩子来说,“什么时候返校”不是“到了开学日就必须回去”的固定答案,而是需要结合孩子的状态、家庭的准备、学校的支持,来综合判断的“动态选择”。

选对返校时机,能让孩子少走弯路,避免因为“准备不足”再次陷入抵触;选错时机,则可能加重孩子的焦虑,甚至导致复学失败。

判断最佳返校时机,核心要围绕情绪稳定性、学业衔接度、社交支持力三个关键因素,像“拼图”一样,等这三块都基本准备好,再启动复学,才能让孩子走得更稳。

一、情绪稳定性是复学的“基础前提”

孩子的情绪状态,是决定能否返校的“第一门槛”。如果孩子仍处于“一提上学就哭闹”“想到校园就失眠、焦虑”的状态,强行返校只会让他更抗拒;只有当情绪趋于稳定,能“平静谈论上学”“不排斥与校园相关的事”,才具备复学的基础。

可以通过以下3个具体表现判断孩子的情绪状态:

对“上学话题”的反应不再是“一听就炸毛”,而是能正常回应,比如家长说“我们今天聊聊学校的美术课”,孩子愿意接话“我们之前的美术老师挺好的”,甚至主动提起“同桌之前说过学校新添了乒乓球桌”;

面对“校园相关场景”的情绪趋于稳定,路过学校门口时,不再是“低头躲避”,而是能平静走过;提到“要见老师、同学”,不会立刻紧张到手心出汗、说话发抖,而是能说“见到他们应该还好”;

日常作息基本规律,能正常吃饭、参与简单的家庭活动,如一起做饭、散步,没有频繁出现“情绪崩溃”“自我否定”,如“我什么都做不好”的情况。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我们所说的情绪稳定不是“完全不紧张”,而是“能接纳紧张,而且不会被紧张控制”。比如孩子说“想到上学有点紧张,但应该能应付”,这种状态反而比“完全不紧张”更真实,也更适合尝试返校。

二、注意学业衔接,避免“跟不上”引发的挫败感

很多孩子抵触返校,是怕“回到课堂听不懂课”“作业写不完”,陷入“越跟不上越不想学”的恶性循环。因此,复学时机的选择,必须考虑“孩子能否跟上校园的学业节奏”,通过提前铺垫学业衔接,帮他减少“学业畏难”的顾虑。

我们一方面要考虑基础学业能力的“适配性”,不用要求孩子“提前学会新学期内容”,但要确保他能跟上“最基础的课堂节奏”。

一方面要注重“学业心态”的调整,让孩子接受“复学后可能暂时跟不上”,但知道“有办法解决”。比如家长可以和孩子约定:“刚开始返校,如果你有听不懂的课,我们每天花20分钟一起补,不用急着和别人比进度,只要比自己昨天进步一点就好。”

三、搭建社交支持力,让孩子有“可依靠的后盾”

校园里的社交环境,比如,老师的态度、同学的互动,会直接影响孩子返校后的感受。如果孩子觉得“回到学校没人帮我”“遇到问题不知道找谁”,即使情绪、学业准备好了,也容易打退堂鼓。因此,“是否有足够的社交支持”,是判断返校时机的重要补充。

一方面要争取学校端的支持,提前和班主任、任课老师沟通,明确“孩子需要的帮助”,比如:刚开始返校时,老师提问可以先从“简单的问题”开始,避免孩子因“答不出”紧张;如果孩子遇到困难,知道可以去办公室找老师求助,且老师会耐心回应;如果孩子中途觉得累,允许他去“心理辅导室”待10分钟,或给家长发消息接回家,不用“硬撑”。

一方面要帮孩子找到校园里的“支持对象”,比如:如果孩子有熟悉的同学,可以提前约定“返校后一起去食堂吃饭”“课间一起聊聊天”;如果因为留级或转校没有熟悉的同学,告诉孩子“班主任会帮你,遇到问题也可以第一时间给妈妈发消息,我会尽快回复你”,让他知道“不是独自面对”。

社交支持不用“完美”,不用要求“所有同学都喜欢他”“老师时刻关注他”,只要孩子知道“遇到问题时有1-2个可以求助的人”,就足够给他底气。

四、返校时机不是“定死的”,可灵活调整

选好返校时机后,也不用“一条路走到黑”。如果孩子返校后出现以下情况,说明可能需要“暂停调整”,不用硬撑:

情绪突然崩溃,如在学校哭闹、频繁打电话说“想回家”;

出现躯体反应,如头晕、胃痛,去医院检查无生理问题;

返校后完全无法专注,甚至拒绝写作业、不与任何人沟通。

这种情况下可以暂时接孩子回家,重新评估“情绪、学业、社交”三个因素,调整准备后再尝试——复学是“弹性过程”,“暂时暂停”不是失败,而是为了“下次更稳地出发”。(韩明丽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经济观察报

2025-11-28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