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从厌学到复学|27 建立心理韧性——通过挫折教育提升抗压能力

来源:经济观察报

媒体

2025-11-28 11:46:36

(原标题:从厌学到复学|27 建立心理韧性——通过挫折教育提升抗压能力)

厌学问题的反复,本质上常常与孩子的心理韧性不足有关系,当学习中遇到困难,比如成绩下滑、被老师批评、同学矛盾,他们容易因为“扛不住压力”而选择逃避,甚至形成“一遇到挑战就想退缩”的恶性循环。

复学成功的关键,不仅在于让孩子回到课堂,更在于帮助他们建立强大的心理韧性,具备抗压、抗挫折、自我修复的能力,使他能在未来面对学业压力、人际冲突或其他困境时,保持稳定的心态,并能主动积极地寻找解决办法。

挫折教育是培养心理韧性的核心途径。它不是刻意制造痛苦,而是通过有支持的“挑战体验”,让孩子在真实经历中学习如何“与困难共处”“从失败中成长”。

一、认知重构:帮孩子建立“挫折是成长必经之路”的底层信念

许多孩子对挫折的认知是扭曲的,比如认为“失败=我能力差”“犯错=会被所有人否定”。这种绝对化思维会放大压力,让他们在遇到小困难时直接选择放弃。

我们可以通过日常对话,引导孩子重新定义挫折的意义。

当孩子遇到挫折,比如考试失利、比赛落选时,避免安慰“没关系,你是最棒的”,这种安慰空洞并且回避了问题,我们可以在共情后引导孩子思考,“这次没考好,你觉得最让你难受的是什么?比如怕被批评还是觉得自己不够好”“如果换个角度看,这次经历有没有帮你发现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比如,某类题型总出错,说明需要针对性练习”。

我们还可以和孩子一起整理“挫折清单”,记录过去曾遇到的困难,比如学自行车摔倒、第一次上台发言紧张,以及最终如何解决的,比如“摔了5次后终于能骑稳了”“多练习几次就不紧张了”。通过回顾历史经验,让孩子直观看到“挫折是暂时的,并且是能跨越过去的”。

二、小步挑战:设计“可完成但有难度”的任务,积累成功体验

不少厌学的孩子会因为害怕失败而回避挑战——“太难了肯定做不好”“万一搞砸了会被嘲笑”。这种对困难的过度恐惧会让他们错失锻炼机会,抗压能力难以提升。

我们可以通过拆解目标,让孩子在逐步突破中积累应对挑战的信心。

当孩子面对有难度的任务,比如复杂的数学题、需要上台的演讲时,少说“这有什么难的,你肯定能行”,这种鼓励容易让孩子因为达不到预期目标而更加焦虑,我们要先接纳他的畏难情绪,再引导尝试:“这道题步骤多,看起来确实不容易,我们先从找出已知条件开始好不好?”“上台演讲是有点紧张,我们先在家对着镜子练3遍,慢慢就会顺利很多”。

我们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挑战阶梯”,从最简单的小任务开始,比如“每天独立背一行单词”“主动和1位同学打招呼”,每完成一级就做个标记,逐步增加难度到“每天背一页单词并默写”“主动加入同学的讨论”。通过阶梯式的突破,让孩子真切感受到“只要一步步来,再难的事也能慢慢做到”。

三、情绪管理:教孩子“与负面情绪共处”的实用技巧

很多厌学的孩子在遇到挫折时,会被负面情绪困住——“太生气了,什么都不想做”“觉得特别丢人,只想躲起来”。这种被情绪主导的状态会让他们失去理性应对的能力,只能用逃避来摆脱痛苦。

我们可以通过具体方法,帮助孩子学会识别和疏导情绪。

当孩子因为遭受挫折,表现出烦躁、沮丧的情绪时,很多家长会说,“别不高兴了,这有什么大不了的”,这种说法容易让孩子觉得情绪不被理解。我们可以先认可他的感受,再引导处理:“这次被老师批评,你心里肯定不好受吧,换作是我可能也会有点难过”“努力了还是没做好,确实会让人有点泄气,我们可以想想怎么让自己舒服点”。

我们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制作“情绪工具箱”,收集适合他的调节方法,比如“感到焦虑时就画一画”“生气了可以去阳台吹会儿风”“紧张的话就试试深呼吸”,并记录每次用了什么方法、效果如何。通过这样的实践,让孩子清楚“情绪是可以被管理的,不用一直被它牵着鼻子走”。

四、支持系统:让孩子知道“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不少孩子会把求助当成“软弱的表现”。有的孩子在咨询中表示,“说出来会被觉得没用”“没人能真正帮到我”。这种对支持的抗拒会让他们独自承受压力,最终被困难压垮。

我们可以通过主动构建支持网络,让孩子明白“求助是智慧的选择”。

当孩子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比如和同学闹矛盾,遇到学不会的知识点时,少说“这点事都处理不好,以后怎么办”,这种指责会加剧孩子的孤立感。我们可以先表达愿意陪伴的态度,再引导求助:“和同学闹别扭肯定很委屈,你愿意说说具体情况吗?我们可以一起想办法”“这个知识点确实难,要不要我们问问老师具体的解题思路?”

我们还可以和孩子一起画一张“支持地图”,在纸上列出能提供帮助的人或资源,比如“遇到学习问题找张老师”“心情不好时可以跟表姐聊”“想不通时可以查相关的书籍”,并标注每个支持对象能提供的帮助。通过明确的支持路径,让孩子切实感受到“遇到困难时,身边有很多人可以依靠”。

五、意义赋予:让挫折成为“塑造自我”的成长契机

很多孩子会把挫折当成“否定自己的证据”——“我连这点事都做不好,果然不行”“努力也没用,干脆放弃吧”。这种对挫折的消极解读会让他们陷入自我怀疑,失去前进的动力。

我们可以通过深度复盘,引导孩子从挫折中提炼成长的养分。

当孩子经历挫折后陷入低落,比如竞选班干部失败、重要考试失误时,很多家长爱说“别想了,下次努力就好”,这种轻描淡写会让孩子觉得经历没有被重视,我们要先接纳他的失落,再引导挖掘价值:“没选上肯定有点难过,你觉得这次竞选让你看到自己哪些地方可以做得更好?”“这次考试失误虽然可惜,但有没有让你发现学习习惯上的问题?比如时间分配、错题整理这些”。

我们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制作“挫折成长手册”,专门记录每次遇到的困难、当时的应对方式,以及从中获得的经验,比如“上次演讲忘词,发现提前背熟不如多练临场应变”“这次小组合作发生矛盾,学会了要先听别人的想法再表达自己”。通过这样的积累,让孩子直观看到“每一次挫折,其实都在帮自己变得更成熟”。

培养心理韧性不是让孩子“变得刀枪不入”,而是“相信自己能应对”。让他们在面对压力时,拥有以下核心能力:

在认知上,理解挫折是成长的必经过程,而非“我失败的证据”;

在情绪上,能识别和管理负面感受,不被情绪完全控制;

在行为上,愿意尝试、允许犯错,并在行动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在关系上,知道求助是合理的,并且身边有支持自己的人。

对于厌学复学的孩子来说,这种韧性将成为他们未来应对学业挑战、人际矛盾甚至人生更大风雨的底气。而家长和老师的角色,是做孩子“挫折旅程中的陪伴者”——不是替他们避开困难,但始终在他们身后,让他们明白,面对困难,爸爸妈妈和他们永远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韩明丽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经济观察报

2025-11-28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