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观察报
媒体
2025-11-26 09:54:54
(原标题:专访斐济旅游局董事 Josaia Rayawa:在“自然之喜”中重塑长线海岛游竞争力)
近年来,全球长线海岛游市场正在悄然发生结构性变化。随着人们对深度旅行和个性化体验的需求日益增长,短途观光和标准化度假产品逐渐失去吸引力,而那些能够提供独特文化体验、原生态自然景观以及高质量服务的目的地,正在成为新一轮长线旅游市场的焦点。特别是在亚太及中国市场,游客更倾向于选择“值得飞十小时以上”的海岛目的地,他们希望的不仅是美丽的海滩和度假村,更是可以亲身触碰的当地生活、文化故事和人文情感。
在这样的趋势下,斐济凭借其丰富的自然资源、独特的文化氛围以及“人本精神”而脱颖而出。相比其他长线海岛目的地,斐济不仅拥有连绵的珊瑚礁、宁静的泻湖和原生态村落,更在旅游服务中融入了深厚的文化价值——从当地人的热情接待,到社区参与的民宿体验,游客能够感受到岛屿“自然的快乐”与“人与人之间的真诚连接”。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现代广告》采访到斐济旅游局董事Josaia Rayawa。作为在旅游行业拥有逾三十年经验的资深专家,他不仅见证了斐济旅游从欧洲殖民时代走向全球化的历程,也深度参与了斐济在国际市场,尤其是中国市场的品牌塑造与战略布局。在他的视角中,斐济的旅游发展不仅是产业的竞争,更是文化与人本精神的延展。
在斐济旅游业,Josaia是一个跨越多重角色的人物:他从丽晶酒店的管理岗位起步,在航空业担任区域销售总经理与品牌推广负责人;后来成为度假村总经理,又曾转身进入保险行业,以一种并不常见的方式重新理解“人与目的地”的关系。直到 2023 年,他正式加入斐济旅游局董事会,在斐济、新西兰、澳大利亚到美国的多年市场实践,让他成为这个国家旅游品牌最坚定、也最具文化敏锐度的讲述者之一。
他说,自己在不同职业角色之间穿梭,但真正贯穿三十年的,是“如何讲好斐济的故事”。
Josaia的旅游职业生涯开始于酒店。从丽晶酒店集团的中层管理做起,让他第一次意识到,“旅游”不只是目的地或服务项目,而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无论我在哪里工作,无论角色是什么,我最关心的是,我们如何讲述斐济?如何让人们在体验之前,就能感受到我们的精神?”他说这句话时,语气里带着一种笃定。
旧时斐济的旅游业,曾有很长一段时间被视为典型的欧洲度假目的地。在20 世纪 60 年代到 80 年代的产业发展阶段,游客多来自英国、德国等欧洲国家,目的地品牌的叙述也更倾向于“殖民风格”的度假形象。直到更晚一些时候,与当地文化相关的表达才逐渐进入主流视野,真正以斐济人的价值与生活方式为中心。
当Josaia 进入行业时,正是这种文化交汇的节点。他看到一种新的机会:“斐济不是产品,它是情感。”
酒店训练了他的执行力,但真正让他对品牌叙事有深刻领悟的,是后来的航空业经历。作为太平洋航空(现斐济航空)广告与推广负责人、以及太平洋地区销售总经理,他从“卖酒店房间”转为“卖一段长途旅行”,也从目的地运营端走到了全球市场的前线。
他说:“每一个来斐济的人,一开始的目的可能很简单,但他们回去后谈论的,永远是我们的文化和人民。”
在他的叙事里,斐济不是“产品经理”式的概念,而更像一个“待人以心”的主人,对外界抱持一种自然的欢迎姿态。这种文化上的自觉,也在慢慢影响他对市场传播的想象。
与他交谈,你会发现他很少使用“营销”“转化率”“ROI”这样的商业词汇。他谈得最多的,是“精神”“连接”“文化”“关系”。他说:“旅游不是经济行为先行,而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先行。我们分享的不是产品,而是意义。”
斐济语中有一个词“Loloma”,意思是“真诚分享”。在 Josaia 看来,这不仅是斐济人待客的方式,更是整个目的地品牌的灵魂。他把它描述为一种“天然的邀请”:游客来到岛上,无论走进民居还是村庄,人们都会主动邀请你坐下来,哪怕屋子很普通,但那份“想让你参与我的生活”的情感,是无法用市场投放去替代的。
他强调:“这不是被训练出来的,这是我们的文化植入在心里的。”
因此,他对旅游传播策略的看法与很多目的地管理机构不同。他不追求单一创意或短期话题,也不希望国际传播变成一种为了吸睛而牺牲文化本真的“外包装”。他说:“我们需要创造力,但不能让文化变形。斐济的独特性来自心,而不是技术。”
他并不反对数字传播或AI 技术,但认为这些只能模拟视觉,却无法生成情感。他提醒团队:“AI 可以造图,但造不出一个人的心 —— 而斐济的竞争力就在于心。”
在全球旅游营销日益“概念化”和“技术驱动”的时代,这样的表达显得格外独立,又极具地域文化的底气。
疫情后,全球旅游业都在重新定位,而斐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世界上最早开放接待国际游客的国家之一。Josaia回忆说:“其他国家还在等待,而我们已经做好准备迎接人们回来。”
这种先发优势让斐济在后疫情时代获得了短期红利,但他很快意识到:市场回归稳定后,竞争会重新加剧。尤其在新的全球格局下,长途目的地必须重新回答一个基本问题——为什么值得从地球另一端飞来?
对斐济而言,这个问题的答案,正写在他们的品牌承诺里:“Happiness Comes Naturally.”(天生快乐)
Josaia认为,这不是一句 slogan,而是一个需要产业链每一个环节共同完成的“体验闭环”。从游客在社交媒体看到斐济的第一张照片,到机上服务、落地欢迎,再到在岛上体验村庄文化,每一步都必须让“自然的快乐”成为真实发生的体验。
他说:“品牌承诺不是广告说的,是人在岛上感受到的。”而当谈到全球竞争时,他并不担心同为海岛国家之间的“资源相似性”,更关心的是文化表达与市场准备的差异。
“欧洲和美国游客已经来斐济几十年了,他们知道会遇见什么。但对亚洲市场,尤其是中国,我们必须从头开始准备。”
谈到中国,Josaia语气立刻变得更加积极。他认为中国是斐济“最重要的长线市场之一”,并且是整个太平洋岛国未来增长潜力最高的地区。
他说:“中国不是短线市场,它需要被悉心培育,像照顾一个孩子一样。”
这句话听上去温柔,却也现实。对于中国游客来说,斐济是一个相对遥远的目的地,飞行10 小时、消费水平较高、文化差异明显——这些都是市场推广必须面对的挑战。
但在Josaia看来,这并不是阻碍,而是机会。“如果我们把文化讲透,把体验准备好,让他们知道自己会遇见什么,他们就不会觉得远。”
他反复强调“准备”这个词。他认为中国游客对新文化的兴趣极高,也愿意分享体验,而斐济的自然景观、独特文化、人情氛围,恰好能满足中国游客追求“新鲜”“深度”“不同”的需求。
2024年,斐济全球游客接待量历史性突破百万大关。在此背景下,中国市场能在2025年运力受限的情况下,于特定月份实现中国入境人数逆势增长,充分证明了斐济在中国市场,目的地品牌忠诚度与产品吸引力的强大韧性。中国作为斐济第四大国际客源市场的地位稳固,客源结构持续优化,斐济作为中国游客"长线海岛首选"目的地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
更重要的是,他相信中国游客会成为“斐济的传播者”。“那些真正爱上斐济的人,会把斐济讲给朋友和家人听。这比任何广告都更有力量。”
在他看来,这种“口碑传播”是斐济品牌的天然增长机制,而中国市场的社交生态更让这种机制具有更强的扩散能力。
在全球旅游目的地愈发“同质化”的当下——统一的海边酒店、标准化的度假体验、复制性的营销活动——斐济的挑战不是如何跟上,而是如何不被同化。
Josaia多次强调:“创造性很重要,但不能牺牲文化本质。”他担心一旦为了吸引更多游客、为了迎合商业趋势而过度包装,斐济的独特性就会被磨平。
“我们的文化是活的,它不是一个营销素材,不是一个舞蹈、一个服饰、一个表演……它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生活方式。”
因此,他不愿意让品牌传播走向“快闪式创意”或过度符号化的“文化装饰”,他更愿意让游客到来后自己去感受、去发现。
“斐济还有太多美好的部分没有被世界了解。我们不急,我们希望慢慢地、真诚地展现。”
这样的回答,带着某种岛屿国家特有的从容,也是一种对文化本源的坚守。
采访的最后,他说了一段话,让整个对话有了非常清晰的底色:
“旅游不仅仅是航空公司、酒店、行程、体验……它是人与人之间的连接。经济当然重要,但如果少了情感,它就会变得空洞。”
他讲起斐济人的习惯:当游客来到村庄,即便并不相识,人们也会邀请他们留宿、喝茶、聊天、分享食物。这不是“服务”,而是文化深处自动流动出来的一种“连接欲望”。
这也是为什么,尽管他在航空、保险、酒店等行业穿梭多年,他始终觉得自己是在做同一件事——讲述并实践斐济的故事。
他相信,只要这种“人本的力量”还在,斐济的旅游品牌一定会保持差异性,甚至在未来全球更加内卷的市场竞争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位置。
采访结束时,他再次强调:“我们依靠的不是广告,而是人。”
在今天这个由流量、短视频、算法与品牌设计主导的时代,这样的表达听上去近乎“反商业”。但如果你真正理解斐济文化,你会知道,那不是拒绝,而是一种更稳固、长期、持续的品牌塑造哲学。
斐济的品牌,也许正是由无数微小但真实的瞬间组成:海边村庄里的邀约、某个小孩递来的椰子、一位老人讲述的故事、陌生人之间自然的微笑……而 Josaia,把这一切看作“真正的竞争力”。
他说:“你来斐济,看到的不是广告里的斐济,而是真实的斐济。”
这句话,大概便是他三十年职业旅程的核心答案。
经济观察报
2025-11-26
经济观察报
2025-11-26
经济观察报
2025-11-26
经济观察报
2025-11-26
经济观察报
2025-11-26
经济观察报
2025-11-26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26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26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