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证券时报网
媒体
2025-11-24 20:58:00
(原标题:港股AI,中国科技突围的“新大陆”!)
10月帷幕之下,全球科技巨头再度以夺目的市场表现,昭示其无可撼动的“统治力”。
英伟达于10月29日叩开5万亿美元市值之门,微软市值一度站上4万亿美元关口;OpenAI与AWS签署的380亿美元算力协议,也将亚马逊股价推至历史新高。
美国科技七巨头的强势,直接带动纳指和标指走高。这场狂欢背后,本质上是AI产业从概念逐渐落地的缩影。大模型训练、云服务、算力需求都在快速变现,产业浪潮仍处在增长势头中。
在中国,AI产业链在政策与资本的助推下狂飙突进。宏观和微观层面的变动,也让全球投资者看到了中国科技产业的希望,并积极借道港股来参与。
即便在当前港股调整之际,南向资金却依旧表现出强烈的买入意愿,近三个月买入近4000亿港元,年内净流入量更是达到1.26万亿港元。当各路资金对港股科技板块维持“扫货”态势时,港股通互联网ETF(159792)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张,一度接近千亿元关口。
随着公募、私募、险资等机构资金持续入场,南向资金的增量空间仍值得期待;11月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2025全球计算大会等科技盛会接连揭幕,有望点燃新的产业预期,最终推动港股科技行情向上拓展。
AI重塑全球股市
当旧金山、杭州、深圳的工程师们争相调试着下一代大模型时,资本市场的毛细血管正经历着一次彻底的重构。AI浪潮下,从华尔街到伦敦城、从陆家嘴到香港中环,从日本桥兜町到韩国汝矣岛,全球股市无问西东,皆与之同频共振。
在北美市场,科技巨头的估值坐标发生着决定性偏移:英伟达以全栈技术壁垒与全球生态布局,于10月29日正式突破5万亿美元市值,成为全球首家市值突破5万亿美元的上市企业。“老钱新生”的微软,通过与OpenAI深度绑定,在云服务战场重获增长叙事,市盈率扩张至38倍以上。
最新发布的财报里,亚马逊每股收益、公司营收及云计算部门AWS营收,均远超市场预期,首席执行官安迪·贾西的公开发言,透露出公司正加快AI产能扩张的野心;Meta表示,将于2026年大幅增加资本支出,主要用于人工智能和数据中心建设……
每一个超出预期的数字,都在让标普500指数的行业权重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洗牌——信息技术与通信服务板块权重达到了罕见的高度,一些传统周期板块持续萎缩。
欧洲股市呈现出另一种场景。尽管在基础模型领域相对滞后,但ASML凭借光刻机的技术壁垒,成为AI芯片产业链上不可或缺的节点,其股价在今年5月以来上涨逾4成;贝思半导体以混合键合技术为支点,跻身先进封装设备领域的顶级供应商之列。与此同时,SAP SE(思爱普)将AI视为核心增长动力,爱立信把“通信+AI”玩出新高度,西门子深耕工业AI,诺基亚因AI及云业务而获超预期增长……
受益于AI热潮驱动的估值倍数扩张,欧洲股指基准——斯托克600指数年内屡创历史新高点位,10月29日收盘时达到577.68点,创下了历史新高。
亚洲股市更是在全球市场里领先。受区域经济复苏、科技股助推、政策与市场预期等诸多因素影响,MSCI亚太指数今年已上涨26%,有望创下八年来对标普500指数的最大领先优势。
在日本,AI概念股爱德万测试和软银集团,已攀升为日经225指数中权重最高的股票;在韩国,存储芯片巨头三星电子和SK海力士,合计权重占综合股价指数的30%;在中国台湾,台积电在该地加权指数中的权重已逼近45%(Wind,截至2025-10-31)。
彭博经济研究预计,到2030年,科技巨头们AI基础设施投入将高达4万亿美元,这场堪比19世纪铁路建设的投资狂潮,正在将资金、电力和劳动力从传统工厂疯狂虹吸至AI数据中心。
泡沫论虽不绝于耳,短期回报承压的现实也摆在眼前,但科技巨头们仍在真金白银地加码投入。对它们而言,AI,已不再是一个可选项,而是一场必须奔赴的远航。
且资本流向的底层逻辑,是对稀缺增长极的重新定价。当传统估值模型难以量化AI的颠覆潜力时,市场便以算力规模、数据壁垒、迭代速度、应用等为新的共识坐标,重塑着新的价值尺度。
而对于每一位参与者而言,关键或许不在于预见每一朵浪花,而是看清潮水的走向,进而找到自己的坐标。
AI叙事点燃“港股科技牛”
与全球趋势同频共振的同时,中国AI产业在政策的有形之手、市场的磅礴之需与工程师的锐意进取共同作用下,一条从“技术引进”到“场景创新”,再到“能力输出”的独特路径已清晰可见。
这片土地上,超过5亿的生成式AI用户规模,为AI技术的快速落地和迭代提供了绝佳试验场;千行百业对提质增效的迫切需求,为AI与产业深度融合提供了最深厚的土壤。而当“开放式GenAI模型”成为趋势,科技巨头们在竞争中共建、在博弈中协作,一个更具包容性和连接性的AI生态正在这里生长。
基于此,中国实现快速追赶的道路也就不难想象。华尔街投行Jefferies指出,截至今年8月底,中国四大云服务提供商在过去一年的资本开支与美国同行间的差距正在缩小;同时,自2024年第四季度起,中国云服务提供商资本开支占云服务收入的比例已超过美国。
若要为这场变革寻找一个观察窗口,港股市场无疑是最佳选择——这里既汇聚了中国科技的龙头,又连接着全球资本的脉搏,却在过去数年中持续被低估。它以一种独特、真实且动态的方式,映照出中国AI产业的崛起、挑战与未来的方向。
翻开港股的图谱,可以看到一部鲜活的近二十年中国科技进化史:从腾讯、阿里等平台型巨头的生态博弈,到美团、小米等细分赛道龙头在生活与硬件领域的攻城略地,再到哔哩哔哩和快手等公司在圈层文化与普惠流量里精耕细作——直至如今,它们均已不同程度地在AI领域展开竞逐。市场对它们“科技”成色的重新评估,已然启动。
这些企业的业务布局、技术投入和战略转型,连同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等在AI半导体领域攻坚已久的企业一起,共同展现出AI对存量生态的重塑之力。
在它们身上,传统商业模式仍在熠熠生辉,同时也能窥见新时代破晓前的熹微晨光。从更宏观的角度看,这场关乎人工智能的产业角逐背后,是我国几代企业家、科学家与工程师的身影,是国家政策在摸索中的调整与聚焦,也是技术路线从追随到并跑乃至引领的艰难蜕变。
一次次蜕变中,一场以AI重塑国家竞争力的宏大进程,已然翻开更具挑战,也更具想象力的下一篇章。
除了向内生长外,港股市场上的互联网板块也映照出全球资本对中国AI产业的“信任与定价”。作为一个资本自由流动的市场,这里允许全球投资者用真金白银为中国AI的未来定价。当港股通互联网ETF(159792)这类产品规模激增,当南向资金持续涌入,当外资重新瞄准这片市场,全球资本对中国AI的一次重新审视已悄然启动。
当然,这里也并不总是光鲜亮丽,港股科技板块的高波动性,同样真实地揭示了产业在全球化进程中应对内外复杂环境时遇到的挑战与不确定性。但好在,具备稀缺性和高弹性的港股AI产业链公司,有着强劲的业绩增长潜力,去美元化进程、全球资本再配置趋势,以及尚未烧到天花板的行业估值,都为它们打开了新的想象空间。
港股互联网下一个时代β
当科技的潮水漫过旧有的商业边界,港股通互联网板块与AI技术发展的深度耦合,为这个产业提供了新的增长叙事。
在这个汇聚中国核心互联网力量的板块中,许多公司因为积极布局AI领域,业务模式和收入结构与AI有着高度的相关性。
从投入上看,阿里巴巴、腾讯、美团、小米等港股互联网大厂还在积极推进AI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并开拓AI相关业务、对原有业务架构作出调整。
这一切,不仅仅关乎技术布局。一旦这些企业能够在AI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并产生收入,将为投资者带来巨大的机会。
从收入结构看,港股互联网公司的主要营收来源里,有云计算,有广告增效,也有垂直类应用开发。这不仅是互联网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海外AI公司实现收入增长的主要途径。随着国内AI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商业化的推进,这些企业或迎来新的增长点。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来港股互联网公司陆续发布的超预期财报,也让市场对部分公司从“电商公司”向“科技公司”的估值重构预期迅速升温。
此外,“十五五”时期,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依旧处于未来五年经济发展的核心位置。在此背景下,以AI为代表的科技板块逐渐步入精选阶段,具备稳定盈利与行业壁垒的港股互联网头部企业或有望持续占优。
在这场由技术驱动的变革中,不必非得执着于捕捉单一个股的机会。对于希望参与中国科技行情,但又不确定具体标的和节奏的投资者来说,富国基金旗下的港股通互联网ETF(159792)或许是一种更高效的策略工具。
其紧密跟踪的中证港股通互联网指数(以下简称“港股通互联网指数”)在港股通范围内选取了30家互联网企业,重点布局阿里巴巴、腾讯控股、小米集团、美团、京东健康、哔哩哔哩、快手等港股互联网龙头,前十大权重股占比达73.16%(Wind,截至2025-11-03),集中度较高。对于那些看好AI在互联网场景中落地应用的投资者,这是更加精准且具备潜力的配置工具。
作为全市场规模最大的主题和跨境型ETF,截至11月3日,港股通互联网ETF(159792)最新规模达885.03亿元,较去年底的221.90亿元增长了663.13亿元,是年内规模增长最多的行业主题ETF。
不仅如此,该产品跟踪的中证港股通互联网指数,最新市盈率(PE-TTM)仅24.44倍,处于近5年以来23.11%分位(Wind,截至2025-11-03)。即便港股的整体估值已完成了一波修复,但港股通互联网指数的估值仍处于相对低位。
来源:证券时报基金研究院
校对:姚远
证券时报网
2025-11-24
证券时报网
2025-11-24
证券时报网
2025-11-24
证券时报网
2025-11-24
证券时报网
2025-11-24
证券时报网
2025-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