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基金报
媒体
2025-11-23 22:16:01
(原标题:突破10000亿!2026年布局思路来了)
连续七年保持高位
年内基金发行规模超万亿元 权益类成“主力军”
2025年,公募基金发行市场再添“万亿元”注脚。数据显示,年内新基金发行规模已达10727.76亿元,连续七年达到万亿元体量。从产品结构看,权益类基金发行规模占比超五成,取代债基成为“主力军”。
业内认为,这一成绩源于政策引导、资金配置转向、市场环境的三方合力。未来,受益于居民资产向金融资产转移的长期趋势,基金发行保持在万亿元体量有望成为常态,而信用债ETF、浮动费率基金等更多创新产品的涌现,将持续驱动公募行业高质量发展。
新基金发行突破万亿元体量
今年以来,新基金发行水平继续保持高位。Wind数据显示,年内新基金发行规模已达10727.76亿元,连续七年超过一万亿元。
国联基金表示,经济数据向好带动A股盈利预期提升,叠加市场估值处于相对合理区间,为资金持续入市提供了基础。《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等政策明确支持权益类基金发展,ETF快速审批通道等机制优化提升了发行效率。同时,流动性充裕背景下,居民财富寻求优质资产配置的需求强烈,而公募基金丰富的产品矩阵精准匹配了投资者的风险偏好。
一家中型基金公司相关负责人分析,首先,今年A股表现强劲,主要指数持续攀升,赚钱效应显著,直接激发了投资者通过基金入市的热情;其次,在宏观利率下行与“房住不炒”背景下,居民财富正从房地产、存款等领域向资本市场转移,公募基金因其规范、透明的特性成为重要的配置工具;第三,监管层推动的费率改革、浮动费率机制以及中长期资金入市等政策,使得管理人与投资者利益绑定,提升了行业整体的制度吸引力和信任度。此外,以ETF为代表的指数基金大发展,其低成本、高透明度和便捷性,精准匹配广大投资者对被动投资工具的需求,为发行市场贡献了重要增量。
“今年的‘万亿元’与2020年、2021年的‘万亿元’有本质不同,它反映了公募基金行业进入了一个更成熟、更多元的发展阶段。过去的发行高潮往往靠市场行情(贝塔)驱动,而今年是由债券基金、ETF、养老基金等结构性产品的阿尔法需求所驱动。资金流入的背后,除了低利率环境下居民理财观念的转变,还体现了机构资金、养老资金等长期资金进行资产配置的理性需求。”盈米东方金匠投顾团队分析。
华东一家基金公司认为,宏观经济环境的稳步复苏为市场提供了坚实基础,投资者信心持续修复。居民财富管理需求日益多元化,基金作为普惠金融工具,正成为大众资产配置的核心选择。同时,行业在产品创新和投教服务上不断优化,吸引增量资金入场,使得今年新基金发行规模保持较高水平。
权益新基金成为“主力军”
相比于前两年,今年权益类新基金(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发行规模占比超过50%,取代债券型基金成为“主力军”,债基的占比从70%以上跌至40%,结构上出现“此消彼长”态势。
“这是市场规律与政策导向共同作用的结果。”国联基金表示,低利率环境下,权益市场结构性机会凸显,且政策鼓励中长期资金增配权益资产;被动指数型产品蓬勃发展,进一步降低了权益投资门槛,放大了权益类基金的发行规模。
该机构认为,上述趋势大概率将会延续,一方面,资本市场深化改革与经济转型升级将助力权益类资产持续创造价值;另一方面,公募基金投研能力提升与产品创新将不断强化权益类基金的配置优势,行业政策也将持续为权益类基金发展提供支撑。
盈米东方金匠投顾团队表示,2025年权益市场整体表现强势,带动权益类基金收益率大幅上升。反观债市,在经历了前两年的牛市后,收益率处于历史低位,利率下行空间收窄,债券资产的资本利得收益预期下降,吸引力相对减弱。在“股债跷跷板”效应下,大量资金从债券基金流向权益类基金,直接推动两者规模占比反转。
“短期内,受益于政策红利、经济复苏预期和居民财富结构转型等因素,权益类基金的主导地位可能保持。中长期来看,随着债券配置价值回升和养老金等长期资金入市,债基发行有望回暖,与权益类基金形成‘股债平衡’的健康发展格局。”盈米东方金匠投顾团队进一步表示。
上述中型基金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产品结构向权益类基金倾斜,反映了市场风险偏好的显著提升和资产配置逻辑的深刻变化。相比于以往偏重固收类产品,如今投资者更倾向于借助权益类基金分享经济转型升级的红利。
展望未来,上述负责人认为,权益类基金发行占优的趋势有望延续。监管政策将持续引导行业深耕主动管理能力,并鼓励发展浮动费率基金等创新产品。同时,围绕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等国家战略的主题指数基金将不断涌现,为投资者提供更丰富的工具。当然,这一趋势也依赖于股市行情向好,能够持续为投资者带来良好回报。
万亿元体量有望成为常态
过去七年,基础市场经历了大涨大跌、企稳回升的曲折历程,公募新基金发行数量均超过1000只,规模稳居万亿元之上。市场机构表示,受益于居民资产从房地产向金融资产转移的大趋势,万亿元体量有望成为新发市场常态。
国联基金表示,受经济复苏节奏影响,居民财富配置更趋理性,风险偏好虽有边际回升,但更多在权益与固收类产品间进行切换。长期看,工具化、低成本的产品成为市场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更多创新主题ETF和指数基金的推出,新发基金体量可能会进一步扩大。
上述华东基金公司认为,中国居民资产正从房地产向金融资产转移,公募基金作为透明、专业的投资渠道,将持续受益于这一趋势。尽管短期可能受宏观经济或市场情绪影响,但长期来看,万亿元体量有望成为常态。
上述中型基金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新基金发行连续七年站稳万亿元大关,是公募基金在居民财富管理版图中地位日益稳固的体现,背后是行业多年的积累:制度日益规范、产品线不断丰富、专业能力持续提升,使其成为大众理财的重要选择。
该负责人分析,一方面,经济长期向好、居民资产配置向金融资产转移的大逻辑未变,成为新基金发行的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基金管理人不再单纯追求首发规模,而是更加注重持续营销和提升投资者持有体验,这有助于形成“业绩提升—资金流入—市场稳定”的良性循环。
产品创新驱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过去一年,公募行业不断创新,信用债ETF、科创板综合ETF、科创债ETF、浮动费率基金、自由现金流ETF等产品相继登场,为行业带来生机和活力。
“新基金的繁荣,特别是工具型、创新型产品的涌现,是中国公募基金行业从单纯的‘炒股炒债’走向综合性资产配置服务平台的必由之路。”盈米东方金匠投顾团队相关人士分析,一方面,新产品让公募基金覆盖的资产类别从传统股票、债券,延伸到细分赛道、特色指数等更多领域,既能满足普通投资者分散风险的需求,也能适配险资、量化机构等专业投资者的需求;另一方面,基金创新倒逼基金公司提升投研能力,推动行业专业化与差异化竞争。
国联基金认为,创新是公募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公募产品的迭代升级,不仅丰富了公募基金的工具属性,满足机构与个人投资者的多元化需求,同时可以助力公募基金更好发挥资源配置功能,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实现行业发展与服务实体的良性互动。
上述中型基金公司相关负责人认为,层出不穷的创新产品在公募行业发展中扮演着“催化剂”和“服务升级引擎”的双重角色。
该负责人分析,首先,从科创债ETF、增强ETF到浮动费率基金,从细分行业指数到Smart Beta策略,创新产品极大丰富了基金策略,给投资者带来更多选择;其次,产品创新推动行业从“造星”模式转向“平台型、一体化、多策略”投研体系,促使行业竞争焦点从规模转向打造满足投资者多样化和细分化需求的能力;最后,新基金引导长期资金精准投向国家战略支持的新兴产业,有力促进了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持续、有活力的产品创新是驱动公募基金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该负责人称。
2026年布局思路:
权益类聚焦科技与高股息 优化固收产品并强化另类资产
中国基金报记者 方丽 陆慧婧
2025年,指数基金实现跨越式增长,“固收+”产品爆发,行业规模突破36万亿元,创历史新高。2026年,新的产品布局已“箭在弦上”。
2026年是“十五五”规划开局之年。政策端,《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释放明确信号,鼓励发展含权类产品、浮动费率基金,引导行业向重投资者回报转型;市场端,经济弱复苏与产业转型并行,科技成长与高股息资产的“哑铃型”策略颇受市场关注;资金端,个人养老金入市、银行理财资金配置需求、机构资金寻求长期稳健回报,这三大因素共同构成基金公司2026年产品布局的底层动力。
新的时期,公募基金将继续创新,创新债券ETF、多资产ETF、北交所ETF令人期待。
基金行业谋划来年产品布局方向
2025年年初,DeepSeek横空出世,引爆科技股行情,资本市场在政策“组合拳”推动下迎来牛市行情。公募基金行业亮点频现,权益指数基金、细分科技赛道主动权益基金、债券ETF等多类产品规模均迎来爆发式增长。
2026年悄然临近,基金行业谋划新一年发展,在权益、固收、量化到跨境资产配置中设计来年的产品布局脉络。
在宏观政策层面,长信基金认为,一方面,随着养老金融的深化,个人养老金制度全面推广,客户对于长期稳健型产品的需求将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新质生产力驱动下,科技创新、绿色低碳等领域受到关注,带来聚焦于细分赛道的投资需求。
基于此,长信基金在2026年的产品规划侧重于契合普惠金融、养老金融需求的产品,重点发力方向包括工具化与解决方案型产品,大力布局定位清晰的指数增强产品,探索发展浮动管理费率等创新产品,以及服务于个人养老金投资、科技创新、绿色低碳等长期赛道的主题产品。
兴业基金则从“十五五”规划搜索公募产品布局中长期方向。2026年公司将以含权类产品为核心业务方向,聚焦“十五五”规划提出的“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等新兴经济增长点,研发一系列产品定位清晰、业绩基准设置科学的权益产品。
除此之外,在固收领域,重点关注绿色债券相关机遇。
据记者了解,一家大型基金公司2026年计划重点围绕四个方向布局:一、主动权益产品线:均衡风格绩优基金经理的主动权益产品和聚焦“十五五”规划前瞻性机会的主题型产品;二、被动权益产品线:补齐公司产品线,重点完善指数增强产品;三、“固收+”产品:针对不同核心渠道、不同基金经理、不同风险梯度进行布局;四、FOF产品线:发挥大类配置优势,进行重点布局。
北京某大型基金公司人士透露,将以全球资产配置为背景布局明年的产品线。“结合2026年全球经济弱复苏、政策导向偏宽松、科技产业加速渗透的宏观背景,基金产品在资产类别上可能更聚焦于科技成长与高股息的权益类资产、优化固收类稳健配置、强化另类资产对冲作用等方向。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背景下,科技领域的诸多细分赛道仍是重点配置方向,这些板块有望受益于产业升级和需求增长。同时,高股息红利资产因其防御属性,有望成为震荡市场中的重要配置。鉴于逆全球化下地缘不确定性仍存,叠加美元走弱预期,黄金的避险与抗通胀属性有望进一步凸显。”上述人士称。
机构和个人投资者两手抓
产品最终要服务于投资者,受访基金公司表示,将针对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的不同需求去设计产品,寻求差异化发展之路。
“当前,个人投资者需求呈现多元化和精细化趋势,我们将持续投入,打造风格多元、风险收益梯度清晰的全产品货架。2026年将以含权产品为重点,一方面,积极布局‘浮动费率型’权益产品;另一方面,打造紧跟业绩基准、跑出鲜明赛道风格的主题型权益产品。”兴业基金表示。
对于机构投资者,兴业基金表示,当前债券资产处于“低绝对收益、高相对波动”阶段,机构客群从传统债券基金向以二级债基为代表的含权产品迁移的路径愈加清晰。2026年,公司将在现有具备市场竞争力的“固收+”产品线基础上,进一步打造策略多元、风险收益特征清晰的产品,满足各类机构投资者需求。
长信基金也对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有不同的产品侧重。对前者,将基于不同渠道客户的风险偏好和对产品的风险收益要求,在产品设计层面进行划分,以“固收+”产品为例,通过权益仓位的设计划分为低波、中波、高波产品;对后者,将聚焦需求定制化、服务专业化,着力提供完善的资产配置方案,匹配客户对组合长期稳定性和风险控制的双重诉求。
“机构投资者比较关注回撤控制能力,对资产稳定性和长期收益要求高,对此我们会开发定制化的中低波动产品。中高风险偏好投资者对弹性和超额回报更为看重,而存款‘搬家’、理财等各类投资者对稳健回报产品有较强的配置需求,可能更注重投资体验。”上述北京大型基金公司表示。
期待多资产ETF等品种
2025年,债券型ETF、浮动管理费率基金等成为市场亮点。2026年,行业对创新债券ETF、多资产ETF、北交所ETF充满期待。
一位基金公司产品人士表示,非常关注股债恒定ETF、多资产FOF等创新产品。股债恒定ETF通过自动机制将股债两类资产配置维持在“恒定比例”,并坚持定期再平衡,通过纪律性的逆向操作,抵御投资中非理性因素的影响。
兴业基金表示,2026年,对两类创新产品充满期待。一是创新债券ETF。《公募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提出“在有效防控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的前提下,持续丰富债券ETF产品供给”。2025年债券ETF规模屡创新高,基准做市信用债ETF、科创债ETF成为“爆款”,期待未来有更多创新债券ETF面市。二是多资产ETF。《指数投资高质量发展方案》提出“研究推出多资产ETF”,中证指数等已推出了一系列股债恒定比例指数,产品化信号明确,多资产ETF将进一步丰富场内产品生态,或成为公募长线创新赛道。
不仅如此,积极寻找差异化之路,成为不少基金公司的突破口,浮动费率基金、“固收+”产品等被看好。
一家大型基金公司表示,将主要通过“固收+”产品匹配稳健客群的需求。
前述北京大型基金公司告诉记者,明年计划推出更多与基金业绩挂钩、与投资者回报绑定、鼓励长期持有的浮动费率基金产品,同时大力发展各类场内外指数基金,加大含权中低波动型产品、资产配置型产品的创设力度,满足希望“稳中求进”的投资者的需求。
兴业基金表示,在权益指数研究和筛选方面,一是争取指数产品先发或在竞争尚未饱和赛道布局种子基金;二是以Smart Beta指数产品作为实现指数策略差异化发展的优选方向;三是发展量化类产品,围绕大、中、小市值宽基、红利增强、科技增强等方向,构建量化增强产品线,并运用AI大模型实现科技赋能,迭代量化策略,力争用中长期超额业绩可证的优质产品来践行差异化竞争策略。
编辑:杜妍
校对:纪元
制作:小茉
审核:许闻 陈墨
注:本文封面图由AI生成
版权声明
《中国基金报》对本平台所刊载的原创内容享有著作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授权转载合作联系人:于先生(电话:0755-82468670)
中国基金报
2025-11-24
中国基金报
2025-11-23
中国基金报
2025-11-23
中国基金报
2025-11-23
中国基金报
2025-11-23
中国基金报
2025-11-23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2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2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