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观察报
媒体
2025-11-23 08:01:39
(原标题:从厌学到复学|19 数字时代的注意力管理——戒断手机依赖的渐进方案)
在复学过程中,很多家长发现,孩子好不容易回到校园,却依然被手机“绑住”——课后抱着手机刷短视频、写作业时频繁解锁看消息,甚至上课偷偷藏在桌下玩。手机带来的即时快感,会让孩子对需要专注和耐心的学习活动更加抵触,成为复学后注意力集中的“最大障碍”。
但戒断手机依赖,绝不是“没收手机”“断网”这么简单。强硬的禁止往往会引发孩子的对抗情绪,甚至让他们更渴望用手机逃避学习压力。真正有效的方式,是用“渐进式调整”帮孩子重新掌控注意力,在“使用手机”和“投入学习”之间找到平衡。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沉迷手机”是因为“自制力差”,但背后往往藏着更深层的原因:
有的孩子把手机当成逃避学习压力的出口。当孩子面对听不懂的课程、写不完的作业时,手机里的短视频、游戏能快速带来多巴胺,成为他们缓解焦虑的“救命稻草”;
有的孩子难以融入同学群体,孩子可能会通过手机社交,如群聊、联机游戏寻找归属感,担心“不看手机就会被朋友落下”;
长期刷手机形成的“碎片化注意力”,会让孩子难以适应课堂45分钟的专注要求,稍微遇到难点就想通过手机转移注意力。
理解这些背后的原因,才能避免陷入“只骂孩子不解决问题”的误区,用更有效的方式帮孩子调整,从“手机掌控”过渡到“掌控手机”。
戒断手机依赖的核心,是“逐步减少依赖”而不是“突然切断”。可以按照“定规则→建替代→养习惯”的步骤,给孩子适应的时间,让注意力慢慢回归学习。
第一步,制定“可视化手机使用规则”,拒绝“模糊要求”。
模糊的禁令,比如“少玩点手机”“别总刷视频”容易引发争执,不如和孩子一起制定具体、可执行的规则,让双方都有明确的“底线”。
明确“使用时间”,用“时段”代替“时长”。约定“固定使用时段”——比如“每天放学后18:00-18:30可以刷短视频,21:00后手机交给家长保管”“写作业时手机放在客厅充电,中途不允许拿”。可以在家庭日历或白板上标注手机使用时段,让规则更直观,减少“能不能再玩10分钟”的讨价还价。
明确“使用场景”,划分“可使用”与“禁使用”区域。和孩子一起约定“手机禁区”:比如“餐桌、书桌、卧室是禁手机区”,吃饭时全家都不看手机,写作业时手机远离书桌,睡觉时手机放在客厅。同时保留“合理使用场景”:比如“周末下午可以用手机和同学联机玩1局游戏”“遇到不会的题目,允许用手机查10分钟学习资料”,让孩子感受到“手机不是完全不能用,而是要分场合”。
第二步,建立“注意力替代方案”,让学习比手机“更有吸引力”。
孩子依赖手机,是因为手机能快速带来快乐。如果能让学习、家庭互动也产生“正向反馈”,孩子对手机的依赖会自然降低。
我们可以引导孩子用“短专注任务”替代“长时间学习”,积累成就感。
刚开始调整时,不要求孩子“专注写1小时作业”,而是从“专注15分钟”开始:比如“我们先专注写3道数学题,完成后可以休息5分钟,看看窗外或玩会积木”。
每完成一个短专注任务,就给孩子一个小鼓励,比如贴一颗星星,集满10颗星星兑换一次周末户外活动,让孩子在学习中获得和手机类似的“即时成就感”。
用“高质量陪伴”替代“手机社交”,填补情感需求。
如果孩子是因为“怕被同学落下”而频繁看手机,家长可以引导孩子拓展现实中的社交,比如“周末约同班同学一起去打球”“放学后和同学一起走10分钟回家,聊聊学校的事”。
家庭中也可以增加“无手机互动时间”,比如每天晚上用30分钟和孩子一起下棋、拼拼图,或听他讲学校的趣事,让孩子感受到“现实中的互动比手机更温暖”。
第三步,培养“注意力复原习惯”,帮孩子对抗“分心冲动”。
即使制定了规则,孩子写作业时依然会忍不住想拿手机——这时候需要帮他们学会“主动管理注意力”,而不是靠家长监督。
我们可以教给孩子“分心时的小技巧”,把注意力“拉回来”。
告诉孩子,“想拿手机很正常,不用怪自己。可以试试这两个办法,一是把‘想玩手机’的想法写在草稿纸上,告诉自己‘等写完作业再看’;二是深呼吸3次,盯着课本上的一个字看10秒,慢慢把注意力拉回题目上。”
这些简单的小技巧,能帮孩子在分心时主动调整,而不是被冲动控制。
帮孩子“记录注意力日记”:看见自己的进步。
准备一个小本子,让孩子每天记录:“今天写作业时,有几次想拿手机?最后有没有忍住?专注写了多久?”
每周和孩子一起回顾日记:“你看,周一你写作业时想拿手机5次,这周周五只需要2次就能忍住,专注时间也从15分钟变成了25分钟,进步真的很大!”——看得见的进步,会让孩子更有信心坚持调整。
三、家长避坑这3个错误做法,会让手机依赖更严重。
在调整过程中,家长的一些行为可能会“帮倒忙”,需要特别注意。
不要“双重标准”,一边让孩子少玩手机,一边自己吃饭、陪孩子时不停刷手机——家长的行为会给孩子“手机很重要”的暗示,调整效果会大打折扣;
不要“翻旧账”,不要总说“你之前天天玩手机,现在才改有什么用”,而是关注当下的进步;
减少“情绪失控”引发对抗。如果发现孩子偷偷玩手机,不要立刻发火没收,而是平静地说“我们约定好写作业时手机放在客厅,现在需要把它放回去哦”,避免让孩子把“对抗家长”和“玩手机”绑定。
四、给孩子“试错的空间”,不追求“一步到位”。
戒断手机依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孩子可能会出现反复——比如某天忍不住多玩了半小时,或者写作业时又频繁分心。这时候家长不用慌,也不用指责孩子“没毅力”。
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分析,“今天为什么忍不住想玩手机呀?是作业太难了,还是觉得有点无聊?我们下次可以试试……”把“反复”当成调整方案的“反馈信号”,而不是“失败的证明”。
当孩子慢慢发现不刷手机,也能通过完成作业获得成就感;不看消息,也不会被朋友落下;专注学习,其实没那么难”——他们对手机的依赖会越来越弱,注意力也会逐渐回归学习。这不仅能帮孩子更好地适应复学后的学习节奏,更能让他们在数字时代中,学会做自己注意力的“主人”。(韩明丽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经济观察报
2025-11-23
经济观察报
2025-11-23
经济观察报
2025-11-23
经济观察报
2025-11-23
经济观察报
2025-11-23
经济观察报
2025-11-23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2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2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