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港股

起拍价“隐身”!银行不良资产年末加速出清

来源:国际金融报

媒体

2025-11-20 01:04:54

(原标题:起拍价“隐身”!银行不良资产年末加速出清)

进入四季度,银行不良资产转让迎来年内高峰期。

《国际金融报》记者注意到,11月以来,截至目前银行挂牌的个人不良资产转让项目数量已经超过10月的总量,个人消费贷款和信用卡透支仍为主要来源,亿元级资产包频现。与此同时,各家银行个人不良资产转让的公告中,备受关注的起始价和加价幅度悄悄“消失”。

受访专家指出,在供应激增、价格下行的市场中,隐藏起拍价和加价幅度可以避免过低的价格预期对市场造成冲击。与此同时,隐藏个人不良贷款的起拍价也可避免短期套利者涌入,降低违规清收风险。

加快“甩卖”不良资产

10月下旬以来,银行转让不良资产的速度明显加快。

11月18日,长沙银行在《第八届董事会第二次临时会议决议公告》中披露,董事会已全票表决通过议案,将对债权金额合计6.95亿元的不良资产进行批量转让处置。这只是近期大批银行资产处置中的一例。

11月19日早间,银行业信贷资产登记流转中心(下称“银登中心”)最新上线的“银登通”App公开数据显示,本月以来由商业银行发布的个人不良资产转让项目转让公告共计49份,已经超过10月的总数43份。

“近期不良资产包出清加速趋势显著,一是银行机构可借助不良贷款的高效处置来强化风险领域的主动管理,释放资本占用,减少拨备计提压力;二是前期不良贷款转让试点情况较好,机构更倾向于选择通过此类途径来实施处置;三是不良贷款转让试点参与机构名单仍在持续扩容,有更多机构加入到公开处置不良资产的行动中来。”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指出。

具体看来,个人消费贷款及信用卡透支依然是个人不良资产的主要来源,项目数量多且金额较大,多份资产包规模达到亿元级。在目前49份转让公告中,标注为“个人消费贷款”的转让项目共有25个,标注为“信用卡透支”的共21个。

11月18日,浦发银行信用卡中心接连发布四则个人不良贷款(信用卡透支)转让项目,其中一份(第10期)涉及75616笔资产,未偿本息总额高达34.61亿元;另外三份资产包涉及的未偿本息总额均在4亿至5亿元。四份资产包所涉借款人均为40岁以上的中年人群,加权平均逾期天数在4年至6年。同日,交通银行上架一份来源于个人消费贷款的不良资产包,未偿本息总额约1.43亿元,加权平均逾期天数近三年。

联合资信研报指出,在经济周期性、产品内在风险性及市场策略有效性共同作用下,商业银行信用卡不良率高于其他类型个人贷款,且上升趋势相对明显,个别城农商行信用卡不良率甚至已突破9%。消费贷资产质量的下滑,本质上是银行前期追求规模的增长模式与宏观逆周期、微观风控能力不足之间矛盾的凸显。

信息披露方式有变

值得关注的是,在银行不良资产转让信息披露方面,近期也出现了新的变化。

一方面,不良资产转让公告的展示更为集中、便捷查询。11月18日,银登中心官网公告正式推出了“银登通”App,可一站式展示不良资产转让业务的招商信息和挂牌信息。出让方机构则可开立专属的资产旗舰店,集中展示全行(全公司、全集团)的资产信息,用户则可以设置资产偏好和浏览行为,获得软件自动推送的可能感兴趣的资产。

另一方面,记者发现,自10月下旬以来,银行转让个人不良资产包的公告中不再展示起拍价格和加价幅度,并纷纷打上了“未经许可不得转载”的水印。

起拍价为何“消失”

据记者此前报道,银行不良资产起拍价格往往显著低于未偿本息总额,部分资产包挂牌时的起始价甚至可以低至一折以下。

“近年来,银行个人不良贷款的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与此同时,转让价格却在持续‘跳水’。”浙江浙杭律师事务所吴雨奇律师直言。

“在供应激增、价格下行的市场中,隐藏起拍价和加价幅度可以避免过低的价格预期对市场造成冲击,在定价方面给予银行和收购方更大的灵活性,从而加快不良资产的处置速度。”吴雨奇进一步分析道,“另一方面,个人不良贷款尤其是信用消费类贷款,具有单笔金额小、地域分散、无抵押物的特点。这类资产的清收难度大,回收率普遍偏低。若公开过低的起拍价极有可能会成为市场热点,吸引非专业、缺乏长期经营意愿的短期套利者涌入,这将增加违规清收的风险。”

针对这一变化,吴雨奇认为,对银行而言,更灵活的定价机制有助于吸引更多市场参与者,从而加快不良资产的处置速度。同时,因没有公开的市场价格作为直接参考,银行内部需要建立更精准的资产估值模型,对资产包的定价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对于收购方而言,一定程度上也筛除了一批以“捡漏”“投机”为目的的非专业投资者参与市场竞争,有利于专业投资者发挥其尽职调查和精准评估能力。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