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11-18 22:13:40
(原标题:创新与出海:权威专家详解未来五年中国企业“生意经”)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洪晓文 陆跃玲 广州南沙报道
“十四五”收官之际,众多权威学者和企业家于11月18日现身广州南沙举办的第二十届中国经济论坛,聚焦讨论一个关键问题:中国经济下一个五年怎么干。对内“产业创新”和对外“出海”几乎是所有与会人士反复提到的共识。
近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简称“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着力打造新兴支柱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以及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十五五”时期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擘画蓝图。
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隆国强在论坛上谈到,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我国高质量发展提供历史机遇,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学术顾问、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提出,中国在0~1的自主创新、原始创新方面,1~100的科研成果产业化转化方面和100~100万的产业链集群创新方面均取得了重大成就。
对于许多企业而言,发展的空间不仅在国内制造业的“0~1、1~100、100~100万”的全链条跃升之中,更多的机会在海外。隆国强表示,创新发展要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进一步扩大高水平开放,引进外资研发中心等创新活动和创新要素,大力引进创新人才,提升外资项目的技术含量。
在国际环境风高浪急的当下,无论是对内寻求产业创新升级,还是对外寻求更高质量的出海,都是中国企业下一个五年要考虑的“生意经”。
加大新质生产力产业链集群发展
黄奇帆认为,当前中国制造出现了新的发展特征,即中国制造在科研端实现了自立自研自强,以及中国制造在产业链集群方面,以“两头在外、大进大出”加工贸易为主的发展模式,正在转变为“一头在外,一头在内”的产业链集群发展模式。
然而,他认为,目前还要清晰认识到,当前制造业消耗的矿产资源还比较高、目前的产值利润率以及全要素生产率还有待提升。“要解决这三个问题,出路就是一个,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当前新质生产力开始发力,尤其是高技术产业投资呈现爆发性增长。新质生产力正走出实验室,加速转化为现实的产能,尤其是机器人产业、高新技术产业、AI等前沿科技正在催生新的经济增长极。
前三季度经济运行数据显示,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6%,显著高于全部规上制造业6.8%的增速水平;集成电路制造、电子专用材料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2.4%和20.5%;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动车组等产品产量分别增长29.8%、16.3%、8.6%。最新数据显示,10月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2%,继续快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长。
“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遥感委员会主席顾行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十五五”规划建议的部署标志着商业航天正从“战略”落地为规划,“已经不仅仅是‘机遇’,而是新的增长极,正在从科学探索进入到市场化应用、实现商业化的阶段”。
对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黄奇帆认为应从增量、存量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着手。增量方面,着力围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和人工智能等板块,进一步加大科研开发,同时加大产业链集群化的发展,使之形成世界级的重要增量。
存量方面,黄奇帆认为,中国经过多年积累取得了100多万亿工业产值,“这是宝贵的财富”,“不能抓了新的就丢掉旧的”。因此,需要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的融合和绿色低碳化的赋能,使得传统产业得到发展。
同时,生产性服务业则是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态和土壤。当前,中国的生产性服务业占GDP比重约为30%,黄奇帆预计,到2035年左右,应力争让这一指标达到35%以上。
与会众多专家学者不约而同地提到,开放和“走出去”是在全球层面巩固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竞争力的关键一步,海外市场成为中国企业寻求新增长点的重要方向。
隆国强表示,创新发展要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进一步扩大高水平开放,引进外资研发中心等创新活动和创新要素,大力引进创新人才,提升外资项目的技术含量。从出口情况看,今年前10个月,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增长7.3%,增速超过整体货物出口额,成为拉动出口的重要力量。
和中国高技术产品同步走出去的,是中国资本。一系列数据显示,越来越多中国企业主动“走出去”开拓市场。截至2024年底,中国境内投资者共在全球190个国家和地区设立境外企业5.2万家,其中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设立境外企业1.9万家,年度经营状况良好;2024年,七成境外企业盈利或持平。
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付保宗看来,目前中国企业的跨境布局快速推动,行业结构深度优化,绿色与高技术产业成增长引擎,“现阶段正是企业出海拼技术、拼优势的时候”。此外,区域布局也持续聚焦,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与东盟成中企出海的核心枢纽,民营主导与理性投资正成主流。
然而,“出海”的挑战也变得越来越显著、不容忽视。现场一些出海企业表示,近年来,地缘政治风险加剧、部分国家逆全球化思潮和保护主义抬头,面临不少合规与运营壁垒,例如部分国家和地区设置绿色壁垒、数据安全门槛等。因此,出海也从效率优先转向更加注重安全,从单个出海转向“链式出海”建立深耕本土的供应链。
不少专家认为当前是时候直面出海的挑战,以便于及时调整企业的全球策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共政策学院院长、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理事长郑永年表示,“近些年有一些企业没有考虑到包括地缘风险等在内的海外市场环境挑战,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和成本损失”。
顶层设计正在谋求为新一轮的企业出海提供体系支撑,成为出海阻挡风浪的底气。“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有效实施对外投资管理,健全海外综合服务体系,促进贸易投资一体化,引导产业链供应链合理有序跨境布局。隆国强表示,要支持本土企业走出去,主动整合全球创新资源,增强创新能力,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牢牢把握数字化、绿色化转型机遇。
在加强顶层设计之余,对于政府能够提供的出海服务,付保宗认为还需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深化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改革,推动企业出海向“生态出海”进阶,加强综合服务和风险预警,健全全链条支撑机制。此外,还需要在国家层面拓展国际合作空间,以双边多边合作为抓手,为企业出海搭建平台,引导企业合规经验与履行社会责任。
郑永年则进一步提出,“要把大湾区打造成中国企业出海第一站”。得益于上一轮全球化,广东是典型的出口导向型经济。近年来由于地缘政治因素、国内产业转型、要素成本上升等因素,越来越多广东企业率先走出去,特别是面向东南亚地区,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既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也为打造海外‘中国人经济’打下基础”。
郑永年认为,香港拥有企业出海需要的“所有服务”,尤其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在提供出海所需的法律仲裁等服务方面具有突出优势,而大湾区的横琴、前海、南沙三大开放平台则有大量的企业主体和发展空间。
对于新质生产力出海的未来,顾行发憧憬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开放优势使得商业航天这样的高技术产业能充分将国内产业与全球发展有机融合,“为出海带来重大市场机遇。”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18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18
时代周报
2025-11-18
和讯财经
2025-11-18
子弹财经
2025-11-18
智通财经
2025-11-18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18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18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