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子弹财经
2025-11-16 22:37:34
(原标题:中美合资寿险公司大都会人寿,昔日“电销之王”转型不易)
出品 | 子弹财经
作者 | 邢莉
编辑 | 蛋总
美编 | 倩倩
审核 | 颂文
近日,中美合资寿险公司——中美联泰大都会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都会人寿)发布2025年三季度偿付能力报告受业界关注。
报告显示,截至2025年9月末,大都会人寿总资产突破1500亿元,前三季度保险业务收入323.37亿元,同比大增51.19%,净利润2.35亿元,同比增长32.77%。
今年是大都会人寿成立20周年。自成立以来,大都会人寿依托美国大都会集团深厚的行业积累、中美双方股东的财务优势,深耕国内市场。目前已在全国设立了12家省级分公司,机构遍布28座城市。
在光鲜数据的背后,作为保险业昔日“电销之王”的大都会人寿,在2025年3月关停最后一家电销中心。
告别电销时代的同时,大都会人寿发力渠道转型。而三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显示,大都会人寿保费规模大涨的同时,风险评级下调、偿付能力指标下滑等阵痛也相伴而生。
1、保费净利上涨,评级下调
大都会人寿是一家兼具国际保险运营经验与本土市场资源的合资险企。
其外资股东美国大都会集团的历史可追溯至1868年。1912年泰坦尼克号海难发生后,美国大都会集团作为寿险承保公司速响应,这一举动成为其百年发展史上的重要印记。随着公司版图不断扩张,目前业务遍及全球40多个市场。
2004年,美国大都会集团正式进军中国市场,通过双合资模式开启布局。
在北京与首都机场集团合资设立中美大都会,在上海与上海联和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联和投资)合资组建联泰大都会,一举拿下两块保险牌照,初步构建起南北呼应的业务格局。
2011年,受监管政策引导,为优化资源配置,中美大都会与联泰大都会正式合并。首都机场集团退出股东行列,最终形成上海联和投资与美国大都会集团各持股50%的股权结构,公司更名为“中美联泰大都会人寿保险有限公司”。
而中方股东上海联和投资成立于1994年,作为上海市国资委下属国有独资企业,对中国市场需求与政策环境有着深刻洞察。
两大股东的资源互补,为后续合资公司的成立奠定了坚实基础。当前,大都会人寿业务覆盖全国28个城市,以人寿、健康、意外伤害及年金保险等多元产品构建服务体系。
10月31日,大都会人寿披露2025年三季度偿付能力报告。
报告显示,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大都会人寿总资产达1580.57亿元,较年初增长20.94%,资产体量持续壮大。
业绩层面,大都会人寿前三季度营收与利润双双实现高增。累计保险业务收入达323.37亿元,同比大幅增长51.19%,其中第三季度单季收入100.87亿元,展现出强劲的规模扩张动能。
(图 / 三季度偿付能力报告)
净利润方面,该公司前三季度合计2.35亿元,同比增长32.77%,单季净利润0.74亿元,盈利规模稳步提升。
不过,与业绩增长相左的是,大都会人寿风险综合评级被大幅下调。
(图 / 三季度偿付能力报告)
保险综合评级是监管层对保险公司经营稳健性、风险管理能力的核心评价体系,直接反映公司的综合实力与风险水平。
大都会人寿风险综合评级从一季度的“AA”级降至二季度的“BBB”级,直接下降两个等级。(编者按:保险综合评级结果分为A、B、C、D四级,其中A级又细分为AAA、AA、A三级,B级分为BBB、BB、B三级,C、D级为风险预警或高风险级别。)
此外,大都会人寿偿付能力指标明显下滑。
偿付能力报告显示,大都会人寿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209.10%、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360.03%。虽然仍超监管标准,但较上季度分别下降48.46个百分点、51.37个百分点,下滑趋势显著。
2、电销渠道加速裁撤,投诉余波待平息
三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显示,大都会人寿还因电话销售存违规行为被罚。
2025年9月,因大都会人寿原上海电话销售中心存在“欺骗投保人、隐瞒保险合同重要情况”等违规行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对公司上海分公司责令整改,并处罚10万元。
(图 / 三季度偿付能力报告)
不过,「子弹财经」注意到,上海电话销售中心在2024年已被关停。
2025年3月,辽宁金融监管局批准撤销其沈阳财富电话销售中心。这家最后运营的电销中心正式关停,意味着这家老牌寿险公司彻底告别深耕十余年的电销渠道。
自2011年南北合并后,大都会人寿电销渠道便长期稳居核心销售渠道地位。
当年,电销渠道保费占总保费的60%,2012年至2014年,大都会人寿连续三年电销渠道贡献保费占比均在60%以上。2015年、2016年电销渠道贡献占比略有下降,分别降至59%、56.18%。
不过,随着保险业的发展、互联网渠道的崛起,电销渠道在行业中地位逐渐边缘化。更为严峻的是,电话销售方式备受消费者诟病,这一模式存在销售战线长短的两难困境。
一位保险业资深从业人员向「子弹财经」透露,“保险产品尤其是复杂险种的条款解读、需求匹配需要一定时间,消费者难以在短时间内做出投保决策,而在营销人员的口头表述与消费者的实际获得之间,也容易产生误解。”
“但若为促成交易进一步去沟通战线,又极易演变为对消费者的频繁打扰,不仅引发抵触与反感,还可能触碰合规边界。”他补充道。
2019年,寿险电销市场规模保费首次出现下滑。中保协对外发布《2019年度寿险电话营销行业发展形势分析报告》显示,当年寿险电销渠道累计实现规模保费175.5亿元,同比下滑17.8%。
而大都会人寿方面,自2017年始便不再披露各渠道的保费占比情况。不过,2022年年报显示,大都会人寿原保险保费收入居前5位的保险产品中4款以个人代理均为主要销售渠道。
「子弹财经」翻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官网发现,自2020年始,大都会人寿启动电销渠道优化,北京睿祺、深圳第一、重庆第二3家电话销售中心率先退出。
2024年,大都会人寿电销渠道便进入集中裁撤期。北京、重庆、武汉、上海等7家核心城市电销中心相继关停。
从监管批复来看,这11家电话销售中心中有10家成立于2013、2014年,分布于南北核心市场,运营时间长达10年之久。
不过,尽管大都会人寿已告别电销渠道,但其遗留问题仍需一段时间才能解决。
2024年年报显示,2024年全年大都会人寿下设各级分支机构,受理各类投诉合计20680件。
在销售渠道分布上,原电销渠道投诉件占本公司投诉总量的86%,其次是代理人渠道(即,本公司顾问行销渠道)投诉件占比为13%,银保渠道投诉件占比仅为1%。
在投诉原因分布上,因销售行为导致的投诉占总量的95%;因销售服务导致的投诉占总量的2%;因其它原因导致的投诉占总量的3%。
3、渠道转型渐入深水区增收难增利待解
「子弹财经」注意到,近年来大都会人寿发力渠道转型,推动顾问行销渠道深耕菁英代理人建设,银保渠道向高端客户经营转型。
从业绩来看,自2019年大都会人寿保费增速放缓趋势明显。
从近五年数据来看,2020年大都会人寿保险业务收入151.06亿元,之后逐年稳步提升,2021年155.97亿元、2022年162.51亿元、2023年187.41亿元。
直到2024年大都会人寿保费迎来大幅跃升,达到259.7亿元,同比增长超38%,远超行业5.7%的平均增幅。
「子弹财经」注意到,保费增长背后,大都会人寿坚持多渠道齐头并进,推动渠道创新升级:其中顾问行销渠道持续深耕菁英代理人建设;多元行销渠道银保业务部坚持客户细分和客户需求导向,加快以高端客户经营为核心的银行保险业务发展。
据界面新闻报道,因外资背景,大都会人寿早期与汇丰银行、恒生银行、大华银行等外资银行建立了合作关系。除了外资银行,大都会人寿还与招商银行等中高净值客户资源丰富的金融机构合作。
不过,该公司盈利表现未能跟上保费增长节奏。
Wind数据显示,大都会人寿净利润达18.54亿元的巅峰后便开始波动下滑。2020年至2023年,该公司分别实现净利润为10.86亿元、11.32亿元、7.95亿元、3.92亿元。
2024年,大都会人寿实现净利润2.06亿元,较上年降幅达47.45%。
从支出项来看,大都会人寿保险责任准备金呈现出大幅计提。
作为保险公司为履行未来赔付责任而计提的资金,准备金的刚性增长直接反映了业务规模扩张带来的风险对冲需求,但短期内显著压缩了盈利空间。
年报显示,2024年公司提取保险责任准备金达210.79亿元,同比激增71.1%,较2023年的123.2亿元上涨87.59亿元。
「子弹财经」注意到,2025年大都会人寿盈利回暖迹象明显。
偿付能力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大都会人寿净利润2.35亿元,同比增长32.77%,已超2024年全年,但与2018年、2019年的高光时刻仍相差甚远。
此外,三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显示,大都会人寿投资端表现承压。前三季度投资收益率2.74%,综合投资收益率仅0.49%,其中第三季度单季综合投资收益率为-1.35%,呈现负增长态势。
2024年大都会人寿保险责任准备金为何大幅上涨?第三季度单季综合投资收益率为何呈现负增长?与电销时代相比,代理人、银保渠道转型的核心难点在哪里?「子弹财经」就相关问题致函大都会人寿方面,截至发稿前未获明确回复。
未来,作为一家中美合资寿险公司,大都会人寿将如何走好保费规模与净利润增长的“平衡木”?又将如何重构渠道体系、提升投资能力与产品竞争力?对此,「子弹财经」将持续关注。
*文中题图来自:大都会人寿官网。
观点
2025-11-16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16
子弹财经
2025-11-16
观点
2025-11-16
智通财经
2025-11-16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16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14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14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14